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话说父亲

                                                                                                           王安忆
        ①父亲是一个话剧导演,一副很不知人情世故的样子,再加上他那一副很不知人事世故的样子,便像是从天上掉下来似的,真正是一派天然,再没有比父亲更不会做人的人了。他甚至连一些最常用的寒暄絮语都没有掌握,比如,他与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战友见面时,那叔叔说:“你一点没老。”他则回答道:“你的头发怎么都没了?”弄得十分扫兴。见面的套话没有掌握,告别的套话也没有。有他不喜欢的、不识趣的客人来访,他竟会在人刚转身跨出门坎时,就朝人背后扔去一只玻璃杯。别人对他留有什么印象,是他从不关心的。他是只须自己就能证明得了自己。比起世上太多的终年终月为别人的观瞻营造一个自己的生活,是要轻松。
         ②而奇怪的是,像他这样不会做人的人,却有着惊人的人缘。1978年,在他做胆囊炎手术时,人艺的男演员们便自发排了班次,两小时一班地轮流看护,准时准刻,从不曾误点。这种挚诚至深的对待,令我们久久难以忘怀。俗话常说人心换人心,我们虽不知道他对演员们是如何,可从演员们对他,却可以看出他的对待。也因他对人不加矫饰,人对他也不以虚礼往来。我们经常听到演员们以他的素材演编的长篇喜剧,比如,喝了药水之后,发现瓶上所书“服前摇晃”,于是便拼命地晃肚子;还比如,将给妈妈的信投到“人民检举箱”等等,诸如此类,刻划了一个糊里糊涂的父亲。因他对人率真,人对他也率真;因他对人不拘格局,人对他则也不拘格局。他活得轻松,人们与他也处得轻松。即便在他不很得意的时候,他的身边也没缺少过朋友。听母亲说,在他被划为右派的时候,就有一位阿姨为他辩护,而因此几乎划为了右派。似乎是,正因为他没有努力去做人外,反倒少了虚晃的手势,使他更明白于人,更明白于世。所以,他倒也活得比谁都自在。
         ③当然,他如此自在地做人,尚须条件。至少,在他朝人身后扔去一只玻璃杯子后,要有人为他打扫现场。他一如不食人间烟火,皆也因为,尚有人为他操心此类俗事,家庭便是他坚强的后盾了。在这一个纷繁的世界里,他的纯净的哲学要建立并实践,必得有人为他开辟一个清静的场所。
         ④他不会玩一切斗智的游戏,腹中是没有一点点春秋三国,只迷住一本与世无争的书。他最大的娱乐,也是最大的功课,便是读书,中文的,或者外文的,戏剧的,或文学的,个个种种。书也为他开辟了另一个清静的世界,在那里,他最是自由而幸福,他的智慧可运用得点滴不漏。
         ⑤因了以上的这一切,他在离休以后的日子里,便不像许多老人那样,觉得失了依傍而恍恍然,怅怅然,他依然如故,生活得充实而有兴味。他走的是一条由出世而入世,由不做人而做人的道路。                                       (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

(2)、阅读第②段,列举出父亲“惊人的人缘”的三种具体的表现。

(3)、细读第②段,谈谈你对“正因为他没有努力地去做人,反倒少了虚晃的手势,使他更明白于人,更明白于世”的理解。

(4)、结合全文,说说父亲第⑤段划线句“生活得充实而有兴味”的原因。

(5)、你觉得“做人”(待人接物)与“有人缘”有无必然的联系?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8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盘古开天辟地

     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在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这巍巍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息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林,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了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及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后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行,烧绝栈道。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①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种幸福叫“文化快乐”

钱文忠

    ①幸福有很多种,幸福是多元的,但我认为,有一种幸福是必须生活在一种文化的、文明的、有教养的快乐之中的。

    ②由于我的经历比较独特,跟好多老人家都有过非常密切的接触。我有时候特别愿意从一些老人身上感受他们的幸福。

    ③我想举两位老人家的例子。一位是季羡林先生,他出生于1911年,清朝灭亡那一年。他从小经历战乱,即便在留德期间,躲开了国内的抗日战争,却仍置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天天要躲着炸弹。另一位是跟季先生几乎同龄的我的一个家族长辈——钱学森先生,他20世纪30年代去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没有波及美国本土,他却曾以美国陆军上校的身份被派到德国去接受战争的洗礼。

    ④他们两人都历经苦难,甚至都有过吃不饱的经历,但是我觉得他们的人生都是幸福的。

    ⑤那段疯狂的岁月里,季先生不是被红卫兵拉去批斗,就是被安排在学生宿舍门口打铃。那时都是传呼电话,电话来了要说“几零几室、某某同学有客”,都这样叫的。季先生有一段时间就负责干这件事。后来季先生告诉我,他那段时间居然感觉很幸福。为什么?因为他终于可以每天偷偷地从家里抄两大张纸的梵文——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把它带到门口的值班室里,边喊电话的时候,他就边琢磨着怎么把它翻译出来。《罗摩衍那》的汉译版就是季先生在那段时间里独立完成的。

    ⑥跟季先生一样,钱学森的幸福也充满文化的快乐。他同样依仗着一种人文的滋养、一种文明的积淀,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人生。

    ⑦在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先生把父亲所有的东西,包括父母的婚书都捐了出来)参观时,我发现钱先生的写字台是老式的,写字台的对面有一把非常小的椅子。我问钱永刚这椅子是谁的,他说是母亲蒋英的。原来钱学森先生每天做完非常高精尖的绝密研究之后,就会坐到这个桌子前去剪报,而蒋英就会坐在那把小椅子上陪着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一天,蒋英让钱永刚去陪陪他爸爸,陪伴时不一定要说话,坐在那里就可以。

    ⑧钱永刚先生对我说,那次他才知道,快乐是可以很安静的,幸福是可以很宁静的,陪伴是可以不需要说话的。

    ⑨当一种生活真的有了幸福感以后,一件最普通的事情都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感受。

    ⑩今天,在我们的国家正经历着快速发展和转变的时候,在我们享受物质财富、安宁和安全、越来越多的自由的时候,我们也要有一个思想准备,我们会面临更多的疑惑和困境。而我们对幸福的标准不再也不应该一致。幸福绝对不是一种,幸福绝对不等同于或者不仅仅等同于财富、地位、名誉等。请大家一定要记住,有一种幸福叫“文化快乐”!

(选自2013年3月27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注:钱文忠出身于江南望族无锡钱氏,是季羡林先生的入室弟子,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

六一居士传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选自《六一居士传》,有删改)

【注释】①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材料二】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摘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材料三】

A.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 , 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B . 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C . 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D . 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摘自刘湛秋《雨的四季》)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