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长亭古韵
          游览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时,时常与亭不期而遇,在游赏之余,我们还可以走进亭中,坐下来切身体味一番亭给我们带来的古典韵律之美。
          亭最初并不是指建筑,而是指一种行政建制。秦汉制度规定,十里一亭,十亭为一乡。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专指建筑的亭子是后起之义,比如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于泉上者”中的亭。至少在东晋时,已经有这样的亭子出现,《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这里的“新亭”即是“亭子”的意思了。更为著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那篇《兰亭集序》中提到的“兰亭”,亦此类也。《园冶·屋宇》说:“《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意思是,亭的主要功用是供人停留、休息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主要功能又有很大的延伸,包括游赏、休憩、宴集和送行等。
         我国有许多名亭,绝大多数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这些不同凡响的名字。反过来又为本已很有名的亭子增添了光彩。这些名亭的名字大体上可分为四种“风格”。一是对亭周围景物的高度概括或写实。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四面荷风亭、塔影亭、苏州虎丘的三泉亭、避暑山庄的北枕双峰亭、曲水荷香亭等。二是亭名表达了亭的建造者或主人的情趣、志向等。比如沧浪亭,取《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湖南岳麓山的爱晚亭,则取自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是亭名的风格是写意式的,它们用抽象的字眼表现某种意境。比如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山西晋祠的真趣亭,北京北海的意远亭等等。四是亭名中隐含着一段历史掌故。比如,浙江诸暨浦阳江边堤岸上有一座浣溪亭,亭中有一对联云:“浣纱存古迹,救国出真人。”一望而知是纪念春秋时越国大美人西施的。
         与其他传统建筑相比,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虚”。亭不依赖墙,只靠亭柱的支撑(也有少数依墙而建的半亭),此种自由独立的审美特点,中空不倚的视觉效果,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空”与“无”的作用,与老子“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思想相符。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追求清静无为.即要尽量涤除尘世的搅扰烦恼,向大自然无限地贴近,而亭的建造地点和所用材料的随意灵活、用料简省、形式多变,同样体现了道家的精神特质。不论是皇家园林中富丽堂皇的亭,还是私家园林中和山问、水上、路边的亭,其基本的建筑风格都是简与虚,而后者更代表了一种民间的、率性的、清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亭是我国一种司空见惯的建筑,它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今天,虽然亭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已经基本丧失,但它们的美丽身影依然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在山水的胜处,在古典园林的深处,静静地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1)、读了此文,你如何理解“亭”这种建筑的“虚”?

(2)、文中提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兰亭”,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3)、标题“长亭古韵”中“韵”体现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国宝——大熊猫(节选)
①大熊猫如今分布地域十分狭窄,仅见于我国四川省的岷山、邛崃山和大小凉山,甘肃省的南缘和陕西省秦岭南麓等海拔2000~3500米的崇山峻岭。那里的森林地带人烟稀少,绝大部分山岭都是悬崖绝壁,高耸入云,但也有连绵不绝的缓坡。山坡上覆盖着葱茏茂密的原始森林。山林间云雾缭绕,烟波浩瀚,空气潮湿,泉水丰富,到处生长着苔藓,在繁茂的植物中夹杂多种竹类。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终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隐士”。
②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是“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③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会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⑤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需两年左右时间。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感叹号”之后还要有“问号”
         ①有人说过:“永远留有问号,才会有好奇心,才会有进取的动力。”我们带着问号上路,就会在黑暗中不断寻找,最终找到光明。    , 当我们享受光明带来的愉悦时,黑暗也可能去而复返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发问,  是获得成功赢得“感叹号”之后,还要有“问号”。
       ②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这样,在创造了令人得意的感叹号之后,我们常常会渐渐丧失一些发问的意识。无论中外企业,那些有志于进取者则不然。中国电子信息领头企业康佳集团的董事长曾说:“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总会暗暗地问一下自己,康佳是不是还有什么问题?”同样,在大洋彼岸的微软公司,那位商界大亨也总是问:“微软离破产还有多少时间?”事实是,康佳集团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微软离破产也遥遥无期。但正是因为这些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良好时不断自问自省,才弥补了运作体制中细微的漏洞,使企业始终运行于良好的运作轨道上。
        ③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这样,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是如此。
        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专制君主被推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感叹号。之后,正是有了霍布斯、洛克这样的启蒙思想家对革命不断地总结反省,提出新的问号,英国革命才能完成从激进到温和的转变,英国才能成为那个时代最强盛的国家。相反,大汉盛唐时的中国,乃至宋朝,都曾经领跑于世界。但是到了清王朝,我们沉溺在“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的感叹号里,不去发问中国与外部世界已经出现的差距,一度成为了西方列强刀俎上的鱼肉。可见,盛世之时不能发问自省,这个民族往往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⑤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画出了一连串的感叹号。不过,面对渐渐增多的天空灰霾,面对时常堵塞的城市交通,面对……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问一句:“该如何消弭这些问题?”有了这样的问号,今天举步维艰的社会转型将会被撬动,今天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才会被化解。
        ⑥在前进的时候有问号是一种进取,在创造了感叹号之后仍旧有问号,则是一种胸怀。拥有这样的胸怀,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如巨人一般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梦”才能实现。

阅读《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张贺)一文,回答小题。

    2016年3月15日下午,李世石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程序AlphaGo(阿尔法狗)对战第五局,最终李世石投子认输。这场举世瞩目的围棋对战以人工智能对人类4:1的结局落下帷幕。

    以往人们认为“机器只会计算不会学习”“计算机只能听从人类的指令而不会创造”,如今在AlphaGo的胜利面前,这些说法不攻自破。学习、思考、创造不再是人类的专利,计算机完全可以具备这些被视为人类专属特征的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是机器能完成的工作将全部由机器担任,哪怕是传统意义上被人类视为独占领域的创造性工作,如音乐、小说、诗歌等也不可能幸免。这样说并非耸人听闻,实际上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已经使计算机学会了自主创作乐曲,模仿巴赫、莫扎特、肖邦风格的“古典音乐”,就连资深乐迷都难辨真伪。IBM的工程师教会了一台名为WATSON的电脑自创菜谱,其食材和组合方式、烹制方法均是人类从未想过的,据品尝过的人说“味道不错”。

    如果90%的工作都能由智能机器代替人做,那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呢?

    尽管人工智能未来会极其强大,但有一个环节取代不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互动。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一类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工智能擅长解决前者,而后者只能靠人自己去解决。举个例子,在今年2月武汉的一场人才招聘会上,有位老父亲替大学生儿子去应聘。很显然,不管这个大学生如何优秀,用人单位都不太可能考虑聘用他。因为除了工作能力,用人单位还看中其他素质——理解力、沟通力,认真、坚韧、献身精神这些对团队成功至关重要的素质必须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才能感知与评价。

    计算机写出的乐曲再美妙、人工智能烹制出的美食再可口,也很难给人情感上的触动,因为其背后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人。能激发人的欲望、情感、想象和创造的最终是人而不是机器。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从一到无穷”的问题,而人所要解决的是“从零到一”的问题。没有“从零到一”这个环节,就不会有“从一到无穷”的发展。人工智能能“解决问题”,但“提出问题”仍旧是人类的特权。

    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答案也许就是:人有人性。人性是推动人类超越自己的内在动力。因此,未来最具创造力的人和民族一定是在人性的丰富与深刻程度上领先的人和民族。

    在李世石与AlphaGo的世纪对战中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段子是,电脑:“你明知一定会输给我,为什么还不投降?”人类:“笨蛋,因为我是人啊。”

阅读
冬有菘
黄宁

①超市里新进了大白菜,作为一个地道北方人,一看就知道是经了霜的:个大、饱满、脉络清晰、鲜嫩多汁。也只有这样的白菜,才酥脆甘甜,透着一股子浓郁的清香。何况标牌上清清楚楚标注着出产地:我的家乡!尽管家里人口单薄,还是毫不犹豫抱了一大棵回家。

摆弄着远道而来的家乡白菜,似乎在翻阅熟悉的记忆。这样肥嫩鲜脆的白菜,可以清炒,可以醋熘,

也可以下辣椒做辣白菜,起锅时加一勺醋,又成了酸辣白菜。素炒白菜取其鲜香酥脆爽口。刚采摘的白菜还可以将菜心的嫩叶取下,细细切丝,然后撒上姜丝、白糖,再淋几滴香油、一勺香醋,充分搅拌后就是一道下酒的佳肴,酸甜香脆,尤其是带着一点冰爽的口感,但又不似肉冻般冰牙,堪称纤秾合度。白菜还可以剁馅儿,包饺子,包包子,无不佳善。白菜与肉融合,充分吸收了肉汁的鲜香,又反过来剔除了肉的油腻,入口即化,百吃不腻。最佳的做法还是和五花肉、粉条、豆腐一起炖,直到肉烂骨酥,而白菜在吸足了汤汁,绵软无骨后,反倒添了十分内里的筋道。逢有大小聚集,母亲必做这一道压轴大菜。白菜还可以入汤、打火锅,无论哪一样,食者都能被其酥脆绵软筋道的口感迷倒。

③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白菜是大众的越冬菜、果腹菜。没有大棚和温室的年代,北方漫长的冬季里,有三样菜普遍且保质期长,第一是白菜,然后是萝卜,土豆列第三。后两样易生芽变质,比不得前者,故白菜堪称挑大梁。到了日子,人们一早去排队,焦急地等待,忙碌地挑拣。那时候不仅蔬菜种类少,肉类副食品更缺,一年难得痛快吃几次肉。妈妈们最擅长的,是把肉细细切做臊子,用酱油葱花炒了,等到白菜萝卜将熟,再撒入锅内。其实黄豆一般大的肉粒满盘没有多少,但闻起来喷香。

④闲时翻看杂书,发现白菜居然是个宝,也是我国地道国产,早在六千年之前的半坡时期就有种植。白菜还有个很雅的学名叫“菘”。陆佃《埤雅》云: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宋代诗人范成大曾经在《田园杂兴》写道:“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中医认为白菜微寒味甘,具有养胃生津、除烦解渴之功效。我曾有一年到外地学习,水土不服,吃了许多降火消炎的药,还是不能止住层出不穷的痘痘滋生,压抑不住两臂的湿疹蔓延。无奈之下,便用白水煮白菜,然后猛灌下去,居然慢慢得愈了。

⑤汪曾祺先生在记叙家乡风物时,说到家乡盛产青菜,白菜却是稀罕物,因为由外地运来,极贵,并被命名为“黄芽白”。如今白菜已成为众多鲜菜之一种,即使大年除夕,无论南地北境,都有新鲜蔬菜供应。我家过年的家宴上,不能少的一道菜仍然是白菜炖粉条。大家赞不绝口的是白菜,炖煮到颤颤巍巍晶莹透亮的五花肉反倒成了点缀。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9日,有改动)

注:“白菜炖粉条”是东北名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