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希望与遗憾
        ①每次告别旧年,总有那么一种依依难舍、感叹时光无情之感。然而那本厚厚的崭新的日历,又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一切都可以从“新”开始。因此我们又几乎带着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就是生活,处处有遗憾,然而处处又有希望。
        ②希望安慰着遗憾,而遗憾又充实了希望。因此,在这送旧迎新之际,在清理自己过去一年的生活时,你必然会发现你竟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和遗憾。有一个好朋友,遗憾的是他却离你非常遥远。想考一张文凭,遗憾的是时间不够或年龄已大。事业上有了成就,遗憾的是却也因此引来一些冷嘲热讽。在某个方面确有爱好,遗憾的是那偏偏不是你的专业。如此种种……别恼火,别抱怨,要知道,这就是人生。尽管我们一再希望和祝贺:新年如意!但希望是一回事,生活又是另一回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③我并不讨厌遗憾。我认为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它为生活增添了美感和深度。有个遥远的好朋友,你会更着意精心地去培育这朵友谊之花。年龄大了还得考文凭,这正是锤炼你的意志的机会。成功之后遭人冷语,正好给你泼冷水,不致使胜利冲昏你的头脑。另有爱好却不是专业,可以使你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别嘲笑我这是以“阿Q精神”自我安慰。事实上,我以为,与其顺顺当当地在生命的航程上滑翔,不如多点遗憾多点挫折来充实和丰富我们的航程。
        ④从另一方面说,遗憾本身是我们人类对现状和自身表示不满足和改革的一种呼号。正因为如此,许多科学发明才能不断完善,犹如最初的留声机进化改良到如今的立体声唱机,煤油灯发展到小太阳灯,刚问世时价格昂贵的青霉素,现在已是普通的药品……遗憾还可以说是测定我们内心稳健与否的一根公正的杠杆。须知,并不是所有的遗憾都可以或者都应该得到满足的,它还必须从属于民族的利益、国家的法律和道德的准则。有许多遗憾是无法避免的,假如我们在心理上战胜它了,我们的责任感会因此更强一点了,我们的肩头就更结实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更稳健了,我们在走向成熟,在人生之路上又跨前了一步。

(1)、本文所论述的希望与遗憾的关系是                      

(2)、文中④段第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阅读第③④段,简要分析“我并不讨厌遗憾”的三点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传统会市如何重现“民俗风”    (陈若)                    
                                                                                                                      【记者视线】
农历二月初一,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瞿溪会市开锣,共举办五天。
“士林夜市”当主角 本土美食仅一两家
今年瞿溪会市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引入台湾的“士林夜市”。 
本土美食本来是瞿溪会市最聚人气的一部分。但记者在会市现场转了一圈,除了温州大馄饨和瑞安捣年糕稍稍让人与本地风味美食有所联想,剩下的就是走“台式”路线的“士林夜市”,和新疆烤肉串、湖南酸辣粉、长沙臭豆腐等各地小吃一条街的“熟客”。
一市民戏称,“士林夜市”当主角,烤串、臭豆腐是配角,而本地美食是只有一两个镜头的“群众演员”。
传统项目摊位仅占1/20  低档商品销路很一般
记者在瞿溪会龙路上走20米,每走一步都听见从不同摊位传来的拼杀价格的促销口号。但发现,断码、清仓、厂家直销等“金字招牌”虽然价格低廉,销路却很一般。一些市民坦言,逛会市和逛路边摊没多大区别。
事实上,各种平常难以买到的锄头柄、竹梯、磨刀棍、谷筛、竹椅、木耙等农具,以及耕牛买卖和后来出现的果苗、树苗等交易,才是百年会市的传统项目,然而这些摊位现在只剩下不到300个,只占总摊位数的二十分之一。
多地会市陷入同质化尴尬  民俗文化特色该如何重现
瞿溪会市,是我市唯一一个以“会市”为内容列入省非遗名录的民俗项目。
在采访中,问起百年瞿溪会市和永嘉上塘、乐清白石、瑞安海安等地方会市的区别,当地工作人员坦言“现在其实没有区别”。我市一位民俗专家认为,地方会市必须要以地方民俗为主,离开本地的民俗,就不是会市。但随着时代发展,民俗也应该纳入一些时新的东西。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80年代,每年会市期间,瞿溪都有社戏迎神举办“对台戏”活动,即同一时间在瞿溪河的两岸上演两台戏,看谁家的戏有看头,比哪方的观众更多,热闹非凡。上世纪90年代,还有戏班、鼓词、杂技等娱乐活动演绎当地的民俗风情。近年来由于河道改造,社戏多数移到室内,当年那种台上龙腾虎跃,台下叫好声不断的场景也逐渐淡去。
                                                                                                                      【观察员观点】
方某某(市政协委员) 讲——
瞿溪会市,我认为应该更多保留它的本土性、传统性。
近些年,我们瓯剧艺术研究院都没收到瞿溪会市的演出邀请,希望明年能有机会合作。
欧阳某某 (市政协委员)讲——    
参与瞿溪会市的第一印象就是车辆拥堵,交通不畅。这次又碰上雨天,去的时候堵车2小时,回来的时候公交排队候车2小时。
瞿溪会市,需要创新以适应新需求。这种创新要在继承民间节日特点的基础上,从瞿溪当地特色出发,结合本地特色旅游产品、农副产品等,突出会市的特色,形成会市本身的竞争力。                  
                                                                                                                                                                                   (摘自2014年3月3日《温州晚报》,有删改)

阅读记叙文,完成小题。

家   徽

余  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哩。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 , 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同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

       ⑩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爷爷的芦苇荡

汪去

       ①奶奶去世后,爷爷还是不肯搬到新造的楼房,一个人孤零零守在村头那间红砖搭建的小房子里。

       ②老头的固执,让父亲和叔叔很是难堪。他们在老宅子上盖起了两座三层带院小楼,房间多的恨不得能开宾馆。然而老头却不给他们表现孝顺的机会。

       ③爷爷的房子前,有一大片湿地,生长着大片芦苇。这些家伙繁殖能力超强,似乎大风一吹,它们就得到了养料,嗤嗤地往上蹿。每年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爷爷会套上他的塑胶防水鞋,一头扎进芦苇荡然后朗声喊到:“今年的苇叶长的不赖啊!”身上挂满新打的苇叶,看起来像个白发绿巨人。

       ④每当此时,爷爷都很开心。幼时放学归来,我会帮他整理苇叶,把这些绿叶子从头到脚捋平,几十片一组,码齐。再用藤条植物的青皮做细绳,一小把一小把地扎紧。一把可以卖5毛钱。每年端午前,光这些苇叶,就可以为他换来几百块吃药的钱。

       ⑤但是,老头很倔,即便年过七十病患缠身,也绝不是那种凡事都找儿子伸手要钱的主。我总以为,爷爷不肯搬离这个小房子,是舍不得大自然发给他的一年一次的“体己钱”。

       ⑥今年端午回家,路过芦苇荡,看见爷爷正独坐着抽烟。当年让我当马骑的宽阔后背,如今佝偻得让人心疼。我帮他点上一根烟,爷孙俩盘腿坐在新鲜的泥土上。爷爷手里握着一张褪色的照片,像握一片风干的鱼皮。这是一张多年前的旧照,据说出自一位到乡下揽活的照相人的手。照片上的爷爷身着那件穿了多年的“的确良”白衬衣,看得出奶奶也是“盛装出镜”。背景是再熟悉不过的芦苇荡,只不过很小的一片而已。

       ⑦“你可知道,这片芦苇,就是你奶奶种下的。”爷爷手里摩挲着照片对我说:“那时候穷啊,到了端午节吃不起粽子,你爸和你叔,看见别人吃,就哭喊着闹。你奶奶就栽了几棵芦苇,自己打苇叶,自己包粽子吃。”

       ⑧是的,奶奶包的粽子,温润过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的胃与心。她亲手挑选糯米、蜜枣、白糖,地锅里柴火烧旺,架上过年时蒸馒头的大笼屉,厨房里蒸汽缭绕,处处浓郁着苇叶的清香和米粒的糯香。

       ⑨但是自从奶奶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后,这种独特的美味就再也尝不到了。奶奶在床上熬了七年。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工作,爷爷变身全职保姆。等到奶奶灯干油尽的那一天,爷爷也仿佛丢了魂魄,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⑩仲夏的清风穿行而过,几只红嘴水鸟受到惊吓,小腿一蹬,呼哧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繁华褪尽的芦花荡着秋千从枝头飘下,落在爷爷的白头发上,也落在那张旧照片上。

       ⑪苇叶“沙沙”响,似乎在说老人之所以“不近人情”地坚守老屋,和老天爷的“体己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守在这里,无非是为了每天多看一眼这片芦苇。对于爷爷来说,这片充满灵性的芦苇荡,是他和奶奶的生活从贫穷走向殷实的见证,是酸涩而又馥郁的岁月记忆,是相濡以沫的真情,是年复一年尝遍荣枯却从未凋零的丰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

    ②“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对“自如”之境的生动写照。清代王障的《今世说》记载了两则故事:一个叫罗贤的京官,有才华,有名望,却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但他毫不介怀,还“歌啸自如”;一个叫汪汝蕃的人,遇上饥荒年月,把家里的几百石米拿出来赈济别人,自己和家人则粗茶淡饭,“粗粝自如”。这些正是“自如”的高境。

    ③如今,生活的鼓点越敲越快,各种诱感扑面而来,人们时常感到被大流裹挟着往前走。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感觉“浮躁,踏实不下来”的人超过四成。现实中,有人汲汲于功名,一切围着私利打转,常常心神不宁,何谈“歌啸自如”?有人戚戚于贫贱,总跟别人攀比,一旦比不过就心态失衡,何谈“粗粝自如”?

    ④“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所谓“常度”,其实就是应当恪守的准则或信条。匆匆赶路时,不妨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想想当初为什么出发。只有守住心中的“常度”,才能在内心深处积攢力量,抵抗“不自如”的焦虑状态。航天员邓清明,一次次入选“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行任务乘组梯队,一次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当了20年“备份”也不后悔。守护不变的初心,越是时间久,考验多,越能彰显“自如”的价值。

    ⑤“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守住“自如”的心境,就能收获人生的曼妙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有测改,作者:魏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方舱医院是以医疗方舱为载体,医疗与医技保障功能综合集成的可快速部署的成套野外移动医疗平台。方舱医院一般由医疗功能单元、病房单元、技术保障单元等部分构成,是一种模块化卫生装备,具有紧急救治、外科处置、临床检验等多方面功能。由于它有机动性好,展开部署快速,环境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而能够适应突发的应急医学救援任务。目前,方舱医院装备的技术发展普遍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抗震救灾等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汶川抗震救灾

第二代医疗方舱在“5.12 地震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改变了野战医院以帐篷为依托的传统模式,使其具有较强环境适应性、优良作业环境和配套救治条件,救治了大批伤病员,成为灾区医疗救援的中坚力量。通过汶川大地震救灾实践,提高了第二代医疗方舱的救治水平,也使医疗方舱经受了实战的检验。

玉树抗震救灾

2010年的玉树抗震救灾中,第二代医疗方舱再次赶赴灾区,执行医疗救援任务。该方舱跨过5个省,翻越了海拔4824m的巴颜喀拉山,创造了连续机动 52h,行驶 2350km的快速跨区远程和高原行军记录。医疗方舱成为医疗救护的主要依托,锻炼了第二代医疗方舱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2020年2月4日,武汉全面着手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造为“方舱医院”,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症患者。长江日报多路记者采访获悉,全市将建设 13 家“方舱医院”,在疫情的关键时期,建设“方舱医院”被认为是关键之举,可以有效缓解武汉医疗资源紧张,解决轻症患者的收治难题。同时,方舱医院的病房是开放式的,看护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医生和护士可以照顾更多的患者。

2月7日晚,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开始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轻症病人。2月15日,在武汉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湖北省委常委王贺胜介绍,已开放9个方舱医院,有6960多张床位,在院的患者达到了5606 。2月 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称,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3 亿元,支持武汉市方舱医院完善设施、增添必要的医疗设备,增强方舱医院收治能力。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武汉市新增确诊病例不断增长,医疗资源紧缺成为武汉市在抗击疫情中面临的最大压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表示,目前,武汉67市有大批轻症患者没有及时入院治疗,他们在社会上流动、在家庭中居住都将造成进一步的家庭和社区感染,这对疫情扩散带来了很大隐患。

“启用大空间、多床位的‘方舱医院’,是中国采取的重大公共卫生举措。”王辰表示,“方舱医院”的大容量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量轻症患者无院可住的问题。尽管方舱医院的医疗条件并不像正规医院那样完备,但是对于轻症患者来说,完全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和生活需求。

目前,“方舱医院”是解决收治主要矛盾的现实之策,也是朝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方向努力的务实举措。王辰说,“方舱医院”可以对患者进行看护、观察,一旦出现病情恶化等情况,可及时转交给正规医院。因此,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层级,用最小的社会资源、最简单的场所改动,达到最大收治容量的作用。

专家认为,和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这样的定点传染病医院相比,“方舱医院”最大的优势是面积大,收治的患者多。这种隔离治疗比居家隔离更安全,既能避免患者和家人、亲友之间的传染,也能让患者得到妥善的治疗和照顾,所以是一种有效的管控措施。

王辰表示,“方舱医院”实际上是一个轻症患者的“社区”,与隔离密闭的小病房空间相比,除收治患者容量大以外,其病房是开放式的,看护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且由于都是轻症患者,一般情况下病人可以生活自理,他们更需要多一些人文关怀,需要病友之间的互助,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摘自“中国经济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