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最后的阳光》,完成文后题目。
                                                                                                                最后的阳光    邹扶澜
        192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在柏林的一条大街上,他患有严重的肺痨,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所剩不多。
        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哭泣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女孩丢失了心爱的洋娃娃,那个洋娃娃是她用积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的。
        男子摸了摸口袋,他居然连一分钱也没有带,只好哄她说洋娃娃没有丢,可能是到别的地方玩去了。小女孩不听,仍旧哭。
        男子皱着眉。突然眼睛一亮,说:“洋娃娃要是过几天还没回来,她就会给你写信的。”
        “给我写信?”小女孩止住了哭,好奇地看着他。“是的。”男子笑着点头。小女孩露出了笑脸。
        几天后,小女孩果然收到了一封信。信里,洋娃娃详细地向她描述了自己在哪里玩,沿途都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她读着,觉得真是神奇极了。
        以后,每隔一周,小女孩都会收到一封信,这些信在她的眼前展开了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世界。
        可是,两个月后,“洋娃娃”再也没有来信,好像突然消失了。小女孩收不到洋娃娃的信,整天哭哭啼啼,饭也吃不进去。
        一天,一个中年女子来到小女孩家,拿出一封信。信仍是“洋娃娃”写的——熟悉的笔迹,调皮的口吻。小女孩捧着信,感到惊奇万分。
        女子是男子的遗孀,她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封未及寄出的书信,所以就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了来。
        小女孩的妈妈抱过小女孩说:“孩子,你知道给你写信的人是谁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卡夫卡啊!”小女孩可不管这些,她知道自己受了欺骗,洋娃娃再也回不来了时,又伤心地哭了。
        几年后,小女孩长大了,从课本里,第一次看见卡夫卡这个名字。带着好奇,带着一点点激动和困惑,她开始慢慢走进他的文字世界。那里是如此的广博和深奥,她读不懂,可她已经朦胧地感知到那是一个让她钦敬的人了。
        20岁时,女孩已经读完了卡夫卡的所有著作,再后来,她开始研究他,揣摩他,写了很多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论述。她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出版专著,她演讲、游说,为卡夫卡作品的推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0岁时,已为大学副教授的她接受了一家报社采访,当被问及为什么对卡夫卡的作品情有独钟时,她谈起了30多年前那个午后,谈起了那个洋娃娃的故事。
        她说:“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作品,当我能慢慢品味出那个善意的‘欺骗’背后蕴藏的大爱和无私时,我就知道,我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和一个人的名字分开了。那与其说是一些书信,不如说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礼物,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后阳光和温暖。”

(1)、做人应讲求诚信,为什么卡夫卡要欺骗小女孩?

(2)、读下面这句话,说说人物表情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男子皱着眉。突然眼睛一亮,说:“洋娃娃要是过几天还没回来,她就会给你写信的。“

(3)、文题《最后的阳光》有什么深刻含义?

(4)、指出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5)、小女孩的成长、成名离不开卡夫卡的引导和影响,有时候,爱的阳光可以照亮心灵,温暖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人和事,请概述其中的一件,与大家分享。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神七”技术设计揭秘
①在神舟飞船原有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神舟七号”根据航天员开展太空行走以及个别技术的发展,设计上进行了多项改动,各种试验达80多项。
②飞船轨道舱具备气闸舱的功能。“神舟七号”飞船长9.19米,总重近8吨,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与以往不同的是,“神五”和“神六”的轨道舱仅作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舱,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进行。按照计、划,“神七”飞行时,航天员将从这个舱进入太空。因此,它增加了作为气闸舱的功能。“神舟七号”飞船副总设计师潘腾解释说,其原理类似于潜水艇的闸门装置,通过泄压和复压过程实现空间环境和飞船栽人环境的过渡。
③泄复压设备组件安装在轨道舱前端,由5支高压气瓶和管路、阀门等组成。泄压不能过快,必须循序渐进,与此同时航天员也有一个吸氧排氮的过程。航天员在穿航天服时吸纯氧,用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置换血液里的氮,这样再减压就安全了。与出舱过程相反,航天员从太空回到飞船内,则需要经历一个“复压”步骤——将舱内的气压从“零”恢复到一个大气压状态。“神七”飞天前,在地面做了将近百项试验,保障气闸舱性能状态比较稳定,从而确保航天员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出舱任务。
④此外,科研人员还在轨道舱的装潢上颇下工夫。每个航天员的坐椅都是量体特制,舱内色彩搭配柔和,让航天员有“家”的感觉。
⑤飞船有效栽荷增加。“神舟七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说,从“神五”搭载一位航天员,到“神六”两名航天员,再到“神七”满载三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数增多,还意味着飞船提供的各项有效载荷的相应增加。比如携带更多的食品、水等消耗品,提高供气、供氧的流量,等等。
⑥更重要的是,围绕出舱活动,飞船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元器件,包括泄复压设备、两套舱外航天服、数据话音传输设备以及其他舱载设备等。
⑦为了避免生活物品及大量仪器过多占用航天员活动空间的情况,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进行仿真设计,科学布置轨道舱的格局,将必要的设备尽量集中摆放,或装载在类似货架的格框上,提高空间使用率,将航天员活动空间保持在7立方米以上。
⑧飞船首次安装中继卫星终端。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与前两次载人飞行相比,飞船推进舱外部多了一个银色的小装置,这就是中继卫星的终端天线。据“神舟七号”飞船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秦文波介绍,我国于今年4月成功发射了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这颗卫星已在“神舟七号”飞行中首次应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①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②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③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⑤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⑥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⑦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⑧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

      ⑨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⑩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⑪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⑫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 。”“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竞无对我的责备。

    ⑧……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阅读《父爱岂止八十里》,完成下列小题。

    小时候,我家有辆永久牌自行车,是母亲买给在大同煤校上学的舅舅的。买的时候就是旧的,他骑了几年就更破旧了。后来,舅舅毕业分配到外地,母亲就把车子寄放到村上庙里老和尚住的后大殿。

    初中毕业后的那个假期,我接到省一中的录取通知书。一中离我家十里地,又没有公共汽车。我很想买辆新的自行车,母亲却说:“让老师父把大殿的车子取出来,擦洗擦洗骑去吧。”我自然嫌弃。

    父亲说:“锈了修不好,闸不灵,娃娃出了事儿咋办?挣钱为啥?不就是为了给俺娃花?爹给俺娃买辆新的。”

    那时车子是紧俏商品,没个关系不好买。他托了好几个人都没能买到,只好趁去怀仁打工时给我买。一次来信,说买到了,是一辆绿色的飞鸽车,加重的,还说等有了顺路车就给我捎回来。我心想,哪会一下子就有顺路车?就写信对父亲说:“怀仁每天都有回家的火车,托运回来多方便。”我还催他说,学校就要开学了,可我还不会骑,我总得提前学会才行,学会也还得再练练,练得很熟才行。实际上,那时的我早就会骑,骑得还挺溜。

    父亲倒是把车子给弄回来了。可他不是给托运回来的,他是一步一步地推着,推了八十多里推回来的。

    那天半夜,我正睡得香,听母亲说:“好像有人叫咱们。”她拉开灯,听听,确实有人在敲门。母亲说半夜三更的会是谁,穿好衣服就去开门,我也跟在后面。

    天啊,是父亲!

    他正扶着一辆自行车,站在那里,身子摇晃,好像要倒了。我和母亲急忙把他搀进屋,他一屁股跌坐在地上。我赶紧去扶他起来,他不让动,摆着手说:“缓缓,让爹缓缓。”又伸手说:“给爹倒口水。”我拿起暖水瓶,他摆手说:“冷水。拿瓢。”我从缸里舀出多半瓢水递给他。

    这时我发现,他的灰衬衣上全是土,他的裤腿挽着,全是泥。

    他喝光了瓢里的水,接着说为了抄近路,他蹚着水过的十里河,可过河的时候把脚给崴了,一拐一拐地又走了十里路,拐回了家。

    这不会骑车的人,推车子会更费事,走个三五里也还好说,可八十里走下来真是不敢想的事。他从一大早就开始走,整整走了十八九个小时,最后这十里路,还是拐着瘸腿。而那一年,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

    他坐在地上一动不想动,我站在那里陪着他。

    我看着他,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汗水把脸上的土灰淌得一道道的,顺着皱纹的方向密密地织着,连他的眼角嘴角都是泥,嘴角好像还有血。我不禁暗暗地叹气,强忍着没让泪水流下来。

    缓了好大一阵子,父亲才让我扶起他。母亲去做饭,我伺候着他洗了脸,换了衣裳。我给他脚盆里添上暖瓶的水,他靠着炕厢坐在板凳上烫脚。

    我问他为啥不托运,他说他到怀仁火车站打听了,托运得半个月以后才到,“我怕误了俺娃学车。多学半个月跟少学半个月,那就是不一样。”听了这话,我的心一紧,像是有鞭子在抽,强忍的泪水终于成串地落下。

    父亲一看,赶紧说:“过河时把车子弄泥了,俺娃出院把它擦擦。”

    当我擦完车子进屋时,母亲做好了饭,而父亲,脚泡在水盆里,坐着小板凳,身子靠着炕厢,就那么睡着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体面的人

(美)尼科德特

    在一条光线暗淡的过道上,海曼检视自己刚刚拾到的钱包。只见里面装着面值20和100美元的钞票,总共一万美元!没有钱包主人的名片,没有任何信件或便条。总之,看不到任何表示失主身份的线索。

    海曼清楚地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怎么做,不管你发现丢钱人的名片与否。因为每个警察局都有一个失物招领处。

    但是,一个钟头以前,海曼刚刚从银行里取出他的全部存款,那是他失业之前积攒的,一共是167美元30美分。除了这笔钱,他就一无所有了。

    海曼开始在脑子里进行分析:对于那些如此大大咧咧,以致在大街上丢失一万美元的人,不值得让他们重新获得这笔钱。再说,也应该通过这件事给他一点教训!海曼这种想法并不坚决,但诱惑实在太大了。要是有了一万美元,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小型修车厂的合伙人。他可以拼命干活,过一段时间,他就可以连本带息地偿还这笔钱。海曼内心的激烈斗争终于结束了。他决定先不去警察局失物招领处,准备尽可能地利用这笔钱财。

    海曼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家服装店。出来的时候,再也不是失业者的寒酸模样了。他在镜子前面照了照,看到的是一个满面春风,衣着体面的海曼。他这身行头花了131美元。他没有去动那些拾到的钱。他剩下的钱足够用来吃一顿像样的午饭,然后,他衣兜里揣着一万美元,走向新的生活。

    海曼想起,他的日子过得比较好的时候,曾经常跟朋友们去一家名叫托雷桑尼的餐厅吃饭。(A)这些人哪,当你特别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他们躲着你的本事真大啊!他又伤心地想起斯特莱,想起自己请求在他的公司里找一份工作时,他是多么冷淡地拒绝了他。斯特莱是不是仍然去托雷桑尼餐厅吃饭呢?海曼多么想以现在的这副模样去见一见那个无情地拒绝了他的人,让他看看没有他的帮助,他也没有饿死。

    他推开那扇大玻璃门走进托雷桑尼餐厅,一眼就看见斯特莱像往常那样,正坐在最里面的一张桌旁。

    海曼迈着沉稳的步子,走过斯特莱的桌旁时彬彬有礼地跟他打了个招呼,然后挑了一张比较远的桌子坐下,点了一桌丰盛的午餐。

    斯特莱惊奇地望着海曼,他的好奇心不断增强。最后,斯特莱忍不住站起来,径直走到海曼身边。“见到你真高兴!看来你混得不错呀!”海曼友好而又矜持地回答斯特莱的问候,然后请他坐下来一块儿喝一杯。(B)斯特莱得知海曼如今已经当上了一家大公司的销售主任,几个月来,他的生意做得特别顺手。

    “现在你有什么打算?”斯特莱问。

    “我想休息一阵。我很想念这个城市,就回来看看。我想,说不定这里能找到什么值得做的贸易项目。无论如何,能休整几个星期也不坏。”

    不到一刻钟,斯特莱说起他公司的一个代办处正缺一个负责人。

    他说:“你明白吗,亲爱的,我需要一个像你这样体面而又办事果断的人,一个有商业头脑的人。我早就想聘用你,可一直没有机会。如果现在你能到我的公司来,我将感到非常荣幸。”

    海曼知道自己的衣兜里揣着一万美元,所以对斯特莱的建议比较冷淡,只说这件事以后再说。

    一个钟头以后,一张聘用合同已经装进了海曼的衣兜。也就是说,从下个月起,他每星期将有850美元的薪金。海曼用他的30美元付了饭费,出了餐厅,立刻钻进了一辆出租车,吩咐司机:“去警察局失物招领处!”

    在警察局里,他受到充满敬意的接待。一个人在大街上拾到一万美元而把它们交到警察局,这种事可不是每天都能遇上的。

     “请您稍等。”值班警察说了一声便进了隔壁房间。不一会儿,他陪着一个警官出来。警官听他讲完拾钱的经过,然后诙谐地笑笑,说:“您没有试图去花那些钱,算您走运。(C)您知道,这笔钱是从银行里提出来去救被绑架的孩子布恩斯的。所有钞票的号码都已发往全国的商业单位。您要是去用那些钱,就会马上被捕。很难有人相信您的钱是在大街上拾到的,不过,现在谁也不会怀疑您了,您保住了自己的体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禅

①十一岁那年,我们家曾和一个邻居因一堵界墙的归属问题伤了和气。邻居是个新婚不久的青年,脾气暴躁,一心只想报复,就趁天儿黑偷偷爬上我们家屋顶,用干草将我家的烟筒堵上。

②母亲不知烟道被堵,点火做饭。屋里顿时浓烟滚滚,直呛得全家人咳嗽连天。

③父亲跑到院子里就发现了屋顶烟筒上的干草,马上想到定是邻居所为,便气不过,顺手抄起一捆干草要以牙还牙。

④母亲出来制止了父亲。她让父亲大大方方地搬梯子上房将堵在烟筒上的干草拿掉。次日又堵,又上房拿掉,如此反复几次,邻居大概也自感无趣,就停止了他的恶作剧。

⑤两个月后,邻居刚满月的儿子要剃头,求到了母亲。母亲打小跟做剃头匠的外公练就了一手绝活:专给过满月的婴儿剃头。那可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手艺,婴儿的头顶薄如葱皮,稍有不慎就会割破头皮。方圆几个村子,此绝活非母亲莫属。因为刚堵过我们家的烟筒,邻居青年自是没脸向母亲开口,就托了村上一个长辈先来打前站。没想到母亲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即刻放下手头的活计去了邻居家。事后,邻居小两口自是感动不已,专门提了一篮鸡蛋答谢母亲。自此,两家和好如初,再无争端。事后,母亲对我们全家人说:“烟道堵了不要紧,拿掉干草就是了,可人心要是堵了,那可是病啊!”

⑥还有一句口头禅常挂在母亲嘴边,就是“过日子怎么可以没有花呢”。

⑦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院子里有两棵硕大的石榴树。每年初夏,一簇簇火红的花朵竞相开放,满院飘香。石榴树是母亲嫁给父亲后的第二年春天,专门从娘家的园子里移栽过来的,而且是一棵酸石榴,一棵甜石榴。母亲说:“这日子本来就有酸有甜,但石榴花都是一样红红火火地开。”我这才恍然,原来母亲之所以从娘家特意移栽石榴树过来,除了美化院落,还有更深层的期许在里面。

⑧可是石榴花再好看,花期也只有一个月左右。母亲便在院子里的东墙根栽上了一排月季,最不可思议的是,母亲还特意在大门外的两边也栽上了十几株。父亲笑她:“我们这穷家穷院的,又不是啥气派的大门楼,不配栽花的。”母亲却说:“门,再怎么简陋也是门,这花开得久,万一有亲戚朋友来串门,偏偏遇到‘铁将军’(锁头),这时他们要是看到门口这些花开得正艳,兴许心里就不会太凉了,花把门,总比‘铁将军’把门好多啦!”母亲的这个诠释,让我一下子想到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中的一句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⑨不识字的母亲不会进行汪先生那样有才气的表达,但她的善意与汪先生不谋而合。

⑩母亲爱花,几近痴迷,在她眼里可谓无处不花。平日里很多根本与花不搭边的东西,她也能别出心裁地叫出“花样”的名儿来。房顶上的炊烟,她说那是咱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熬小米粥,她说那是小米粒在锅里乐开了花。最有意思的一回是刚过门的大嫂第一次下厨蒸包子,大概是厨艺不精,一掀锅盖,包子褶居然全绽开了。大嫂臊得脸通红,这时母亲过来大声:“这是包子开花,好兆头,新媳妇到咱家,包子全笑啦!”当时闻听此言,大嫂也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

⑪后来我终于明白,母亲那是心里有花。心里有花,眼睛就会望见美好;心里有花,就会使劲儿把庸常的日子过成花;心里有花,才得以让我们在芬芳里幸福地长大。

(文/刘世河,选自《意林》,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