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4分。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选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

(1)、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2)、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为什么?

(3)、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下边的诗句都是写月亮的,哪一句表达了这种情感?(    )

A、晓镜但愁云髯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 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安熙,真定藁城人。父祖皆以学行淑①其乡人。熙既承其家学,及闻保定刘因②之学,心向慕焉。熙家与因所居相去数百里,因亦闻熙力于为己之学,深许与之。熙方将造③其门,而因已殁④,乃从因门人乌叔问其说。盖自因得朱熹之书,即力行之。故其教人,必尊朱氏。熙简靓和易⑤,务为下学⑥之功,曰:“余力学文,穷理尽性。循循有序,发轫圣途⑦。”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淑:美好,这里指被赞美。②刘因:元朝大儒,理学家。③造:至,到。这里指拜访。④殁:死,去世。⑤简靓:简单安静。和易:谦和平易。⑥下学:基本知识。⑦发轫圣途:从圣人(朱熹)的道路出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