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练习卷(带解析)

结合课文《往事依依》回答下列问题。
①“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句,请说说当时老师被什么感动了?
②请默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并说说其主题思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童年的馒头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妈妈笑笑,没吭声。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亲的祈求

       这个冬天的雪来得特别晚。当它扬着洁白的羽毛飞过这个寂寥小镇时,窗外街道上早已铺满了华丽的彩灯。

       吉姆斜靠在雾气腾腾的窗上,隐约听到外面嘈杂的声响。他好奇地问:“妈妈,外面一定很多人吧?他们都在玩儿什么呢?”

       每年圣诞节前后,吉姆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吉姆是个盲童,从始至终都不曾看到过这个美丽的世界。母亲从狭窄的厨房里探出头来,故作从容地说:“没玩什么,他们都在街上散步呢!”其实,她多想告诉孩子,外面不但挂起了彩灯,还站满了喜庆的圣诞老人。但她实在不忍心说出口。对于孩子来说,那是多么遥远的梦境。

       吉姆今年已经十三岁了。他不但从未尝试过奔跑,就连摸索着进厨房帮忙都不可能,他感觉自己真是一无是处。母亲抚摩着他的头发:“孩子,你知道吗?你最擅长的根本不是这些。而是唱歌!”

       “唱歌?”吉姆收住哭声,惊疑地问。他对母亲的赞许有些不解,因为学校的许多同学都说过他五音不全。

       “是的,唱歌。在你很小的时候,你就会唱圣诞节的颂歌了。每年圣诞节,只要你亮开嗓子,那些叔叔阿姨就会高兴得朝你口袋里扔硬币!”

       吉姆不说话,他在回想颂歌的歌词。母亲继续说道:“你不知道,这几年一直有人问我,为何不带吉姆出来唱歌了?我说,吉姆长大了,得看他的意愿。当然,今天也一样有人问我。如果你愿意的话,晚饭过后,咱们就可以一同出发。”

       “没问题!”吉姆一下从地上爬起来。他感觉自己从来没有那么精神过。

       晚饭过后,他主动要求母亲帮他换上最漂亮的衣服。而后,手捧录音机兴高采烈地准备出门。临行前,母亲特意从床底取出了一块小黑板,得意洋洋地说:“今天晚上,我可得用它好好记下,咱们吉姆得了多少硬币。”

       敲第一扇门时,吉姆心里充满了恐惧。他一遍又一遍地把歌词默默温习。不一会儿,门内传来了中年男人的声音:“谁啊?”

       吉姆不敢说话。母亲镇定地喊:“吉姆!拥有全城最美音色的小伙儿!他特意前来为您奉上圣诞节的祝福!”

       中年男人开门了。吉姆迫不及待地唱了起来。他感觉自己唱得实在糟糕,根本不在一个调儿上。但中年男人却极为细致地听着,舍得不打断一句。最后,还不忘朝他的口袋里扔上两枚沉甸甸的硬币。

       吉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他从口袋里掏出硬币,惊呼:“先生,您这是给我的吗?”中年男人笑了:“你认为不对吗?不过,对于这种天籁之音来说,它的确是挺少的。”

       吉姆不知该说些什么。大颗大颗的热泪像此时的雪花,洒满了他的衣襟。他继续跟随母亲前行,敲开了一扇又一扇卷着风雪的门。

       那是他人生里最为快乐的一天。没有任何一人打断他的歌声,也没有任何一人嘲笑他五音不全。他唱得很卖力,直到喉咙沙哑。当晚,他终于相信母亲的话,原来                                             

       估计,他这一生都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那天夜里,他的母亲始终举着一块黑板。黑板上写的,不是他所得硬币的数目,而是一句简短的话:“我以一位母亲的身份恳求您听完这首歌,您的聆听和赞许,将是孩子继续活着的勇气!”(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认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就是精华,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

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但如果当代儒学研究仍然超不出儒学原有视角,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固于儒学传统范围内,充其量是新儒学。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原有传统之中,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

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现在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保存,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还有,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

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要保留,而且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礼节,这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同样是精华,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一点。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更难以得到延续。以孝道为例。中国孝的本质是保证家庭、家族的延续,也就是生孩子。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做新的转化来解决人口增长缓慢的问题。怎么转化?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尊老爱幼,而且是每一个人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就包括成家生子。

(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烛(节选)

安徒生

“再给你一支烛,我的小朋友!”她说道,“你的母亲要坐在那里工作到深夜,她用得着它!”

这家人的小女儿在一边站着。在小女儿听到“到深夜”这几个字的时候,她高兴地说道:“我也要待到深夜!我们有舞会,我会戴上大蝴蝶结的!”

她的脸上多么亮啊!她那么欢乐!没有任何蜡烛的光能比孩子眼里闪出的光更亮!

“见到她这副样子我真幸福!”"油烛想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肯定永远也见不到了!”于是它被搁进篮子,盖起来。小男孩带着它走了。

“现在我去哪儿?”油烛想道,“我要到贫苦人家里去,那里可能连一只铜烛台都没有。而蜡烛要插在银烛台里,看着那些最高贵的人。为最高贵的人照明该是多么美啊!我命中注定是油烛而不是蜡烛!”

油烛来到了穷苦人家。一个寡母带着三个孩子。

“祝福那位善良的夫人!她送给我这些东西。”母亲说道,“这是一支很好的烛!它可以一直燃到深夜。”烛被点燃了。

“呸——呸!”它说道,“她拿来点燃我的火柴,气味刺鼻!在富人家里,是不会用这些来款待蜡烛的!”

那边的蜡烛也都点燃了,烛光射到了街上。这时音乐响了起来。

“那边开始了!”油烛想。它想着那个富有的小姑娘闪亮的面孔,比所有蜡烛都要明亮的面孔。“那个情景我再也看不到了!”

这时,贫苦人家最小的孩子进来了,这是一个小姑娘。她搂着哥哥姐姐的脖子,她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讲,所以必须悄悄地说:“我们今天晚上——想想看!——我们今天晚上吃热土豆!”

她的脸发出幸福的光亮,烛光正射在她的脸上。她脸上露出的欢乐和幸福,和富人家的小姑娘一样。那边的小姑娘说:“我们今天晚上有舞会,我要戴上那个红色的大蝴蝶结!”“吃热土豆也那么重要吗?”油烛想道,“这边的小孩也同样这么高兴!”它打了一个喷嚏,就是说,它啪啪地响了一下。再多的动作,油烛就做不到了。

桌子摆好了,土豆也吃掉了。哦,味道多美呀!真是一顿节日的美餐。然后,每人还分到一只苹果。最小的那个孩子念起了一首小诗。

孩子们都上了床。每人得了一个吻,很快便都睡着了。母亲坐着缝衣,一直缝到了深夜,为了挣钱养活他们和她自己。富人那边烛光闪闪,乐声悠扬。星星照着千家万户,照着富家也照着穷人,同样明亮,同样慈祥。

“这真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夜晚!”油烛想着,“真不知道蜡烛在银烛台里是不是更舒服一些。要是我在燃尽以前能知道该多好!”

它想到了两个同样幸福的孩子,一个被蜡烛照着,一个被油烛照着!

(有删改)

九月,我们初三年级里举行了别开生面的现代诗鉴赏-创作活动,同学们妙语连珠,才情迸发,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材料,进一步探究现代诗的艺术魅力。

诗是什么?

材料一:诗是发现

一首优秀的诗总是在燃烧,燃烧于字里行间的电一般的生命,有时候会在瞬间将读者点燃,很多人有过这种让回想起来仍感到震惊的阅读经历。诗的火焰中包藏着诗的眼,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入的精神,度量着人性的范围,探测人性的奥秘,刻录着人性的涨落——诗的发现,也就是人性的发现。

诗人首先是一个发现者,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他更了解人的本性,有着更开阔的灵魂;他有蓬勃的热情和坚定的意志,他比普通人有更多内在的活力;他观察宇宙现象中的相似的热情和意志,并且习惯于在没有找到它们的地方自己去创造。除此之外,他还能发现那些不在眼前的事物,仿佛这些事物都在他面前似的。他从心中唤起热情,敏锐地将那些不可见之物表达出来。

____(题目)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材料二:诗是经验

诗人里尔克说过,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我们必须能够回想:异乡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渐临近的别离;回想那还不清楚的童年的岁月………如果回忆很多,我们必须能够忘记,我们要有大的忍耐力等着它们再来。因为只是回忆还不算数,等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在一个很稀有的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

■桑德堡

雾来了,

踮着猫的细步。

它弓起腰蹲着,

静静地俯视

海港和城市,

又再往前走。

材料三:____

歌德在《自然和艺术》一诗这样写道:“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规律能给我们自由。”诗歌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就是韵律对诗人的限制。现代诗的韵律并不等于严格的诗行、规则的字数与整齐的韵脚,而是一种独特的负载着意义的声音,朗读起来,就能感受到的那种流淌在字里行间的舒缓流畅,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材料四:诗是生命的觉醒

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说,诗歌中显示了卑微的日复一日的存在中所包含的美、崇高和真挚,当你面对一首诗的时候,“某种更高的生活以奇异的刹那在我尚未察觉的情况下忽然掠过我最惨淡的时刻”,当你坐在自己的椅子里耐心等待的时候,下意识地谛听那些君临房屋的永恒的法则,在这深沉严肃的情势里,只有用某些词句才能使一切得到解释——只有用诗。深随着这些诗,随着轻轻吐出的词句,某种意想不到的力量降下了,把一切都点亮,重新确立了你生活的意义,刷断了你灵魂的态度,甚至就此改变了你人生的轨迹。

因此,诗并不是生活的装饰品,而是生命的觉醒;诗的语言并不是为了更雅致,而是为了更原始,仿佛那语言第一次的诞生。

■熊秉明

翻出来一件

隔着冬雾的

隔着雪原的

隔着山隔着海的

隔着十万里路的

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

母亲亲手

为孩子织的

沾着箱底的樟脑香

旧毛衣

点评示例:这首诗讲的是隔离与连接。隔着巨大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可是一个又一个“的”,像一个又一个挂钩,把隔离着的连接起来了。整首诗就是一个长句子,这个长句子靠“的”字,一节一节、一层意思一层意思地连接下去,推演开来,最后连接上的是“旧毛衣”,感情一下子就漫过了千山万水和茫茫的时间,有了“的”字这个挂钩,隔离的同时也是连接的了;把人隔开的是千山万水,是长长的岁月;把人连接起来的,也是山水,也是岁月。

材料五:诗是有意味的形式

战争交响曲(有删节)

■陈黎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乓兵兵乒兵兵兵

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

乓乓乒乒乒乒乒乓

乒乒乓乓乓乒

乓乓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点评:____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