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致吾女
陈建功
女儿:
几天前我和你妈妈一起翻找东西,意外地发现了你来到人世间的第一件宝宝装。我看看那长不盈尺的衣裤实在有些意外,以至一时转不过弯儿来,以为面对的是一件芭比娃娃的衣服。我相信你妈妈也和我一样感到意外,因为随后我们都忍不住异口同声地感慨起来:“啊,好象我们的女儿昨天还不过是这么一点点,怎么今天忽然就成了一个大姑娘!”
真是巧得很,今天贵校来了一纸信函,说是小姐您十八大寿将至,为父母者须出席您的“成人典礼”且给您一番成年的训示。
我真后悔平常净和你嘻嘻哈哈地穷开心了,现在可好,哪儿还端得出丝毫为父的威严。呜呼,年过半百才忽然发现,我居然一次也没有享受过一个中国老爷子发号施令的权利。
企止是我,令堂大人也是如此啊!还记得你小时候吃药的细节吗?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你讲道理,最终让你满噙着泪水,自己张嘴把药吃下去。我们甚至未曾捏着你的鼻子灌过一次。我们更是一次也没有打过你,没有训斥过你。你当然做过错事,可我们除了认认真真地和你讨论是非曲直,从来也没有强加给你任何你尚未理解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不给人以平等、不给人以尊重的事情太多太多,你的父母一生所见所闻,亲身遭遇的屈辱和不平也太多太多。我们相信,你既然来到人世,所遭屈辱所遇不平庶几难免,可是如果在我们自己家里,我们自己的女儿都得不到平等和尊重,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和你妈妈都在庆幸,庆幸我们一直坚持着既定的原则,否则,我们还能培养出你这么一块料吗?
女儿,说老实的,你老爸老妈为你感到骄傲。骄傲的决不是世俗的所谓成绩与名次,而是你的尊严感并没有被摧残,你不会绳营狗苟察言观色活得猥琐而可怜;你的个性没有泯灭,你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活得圆滑而压抑;你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个性,又懂得尊重别人的尊严和个性。这是一种健康、健全的人格。能以这样的人格追求去做学问,将会坚守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也尊重别人的发现和创造。这就是我一直和你说的“北大精神”。我为自己的女儿在18岁前能奠定健康的人格基础而欣慰。
人生得吾女足矣。
我知道,你妈妈知足,你可千万别知足。你得想想,18岁以后的你应该怎么做?我们对你有如下建议:
第一,18岁你得抱定主意去“行万里路”了。我知道你得笑我假模假样地说套话。可是你爸18岁那年去挖煤了,你妈18岁那年去种地了,而你,或许能够自省到自己的视野尚嫌狭窄、性格尚嫌脆弱了吧?除了抱定领略大千世界拓展人生视野的渴望,去经风雨、见世面以外,又有什么办法?18年来,我们对你的一切培养,其实都是为了你能够离开我们,自己去面对世界。
第二,又是一句套话,18岁你得开始“破万卷书”了。我早就说过,读书的妙处,就在于它能使有限的人生得到无限的拓展。我是从15岁开始手不释卷的,如今仍觉“书到用时方恨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年一过往,何可攀援?”逝者如斯夫,望吾女末做老父蹉跎之叹。
第三,18岁,你得准备迎接蹉跎磨难。“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须牢记,一切磨难都是对有声有色的人生新的赐予,因此,从事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对降临人生的磨难永远作艺术或哲学化的观照,将其变为丰富自己、激励自己的机会。太史公曰:“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为倜傥非常之人焉。”愚以为,富贵无须羡,名利亦不足道,做一个倜傥非常之人,无论面对什么挫折,永不委顿,永远生活得超迈而乐观。是为至要。
  好啦,吾家有女初长成,老夫不能不唠叨。杂谈如上,不知能复命否?陈朗小姐,前进前进前进进!   

                                                                                                                               你爸(执笔)
                                                                                                                         你妈(圈阅)
                                                                                                                                      1999年6月11日

(1)、本文可分两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大意。

(2)、这封信作者从父母发现女儿穿的第一件宝宝装写起有什么好处?

(3)、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一定很多,作者为什么只提起她小时候吃药的细节?

(4)、说说下列划线词语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①能以这样的人格追求去做学问,将会坚守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也尊重别人的发现和创造。
②这就是我一直和你说的“北大精神”。

(5)、作者教育子女的方法独特而又成效,你最欣赏他的哪一种教育方法?请阐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超级坚强动物
      ①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什么?最近,欧洲空间局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无人太空舱所得的航天实验数据发现,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一种我们肉眼看不清楚的水熊虫。
      ②2007年9月,一批水熊虫搭载欧洲航天局发射的“光子-M3”无人飞船进入太空,接受严峻的生存考验。研究人员希望用一些容易生存的物种,来测定太空中严酷环境下的生物反应。他们选择了两种水熊虫——大黄水熊虫和小斑水熊虫进入太空舱。10天之后,在能够立即让人类和其他绝大多数生命体丧命的太空环境中,所有大黄水熊虫和大部分小斑水熊虫都未能通过测试,牺牲在茫茫太空之中。但有10%的小斑水熊虫尽管停止了一切生物活动,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活生生地回到地球,成为了“航天英雄”。
  ③太空的真空和低温对于许多可以休眠的生物来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它们最怕的是太空中的超强辐射。比如太空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是地表的1 000倍,在太空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下,大黄水熊虫的一些细胞遭受紫外线灼伤而坏死,从而导致大黄水熊虫死亡。在完全开放的太空,只有10%的小斑水熊虫能够忍受如此极端的考验。存活下来的小斑水熊虫在结束太空之旅后,甚至仍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产下了一些“水熊虫宝宝”。            
      ④研究人员推测,小斑水熊虫肯定有一种独特的细胞机制可以修复辐射造成的伤害,或者它们有办法直接抵御太阳辐射。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可以在这类恶劣条件下存活的动物。这种虫子居然能在真空、超低温和强太阳辐射等多重极端恶劣环境下生存10天。
      ⑤除此之外,水熊虫在地球上的超强忍耐力也早就为科学家所熟知。水熊虫虽然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是它们有超强的耐旱能力,能够进入脱水状态。当栖息环境处于干燥状态时,它们停止所有新陈代谢,处于一种假死的休眠之中,甚至能这样“假死”数十年,直到有一滴水来唤醒它。

阅读《云南的歌会》有关选段,完成各小题。

       ①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②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③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

【材料一】

        曲艺,是由我国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字和说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艺术特征是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表演故事,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现在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曲种约三百多个,包括大鼓、相声、快板、二人转、双簧及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等。这些曲艺形式,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一段好曲艺,可以引发人的联想。人们在欣赏的同时,所感受到的不只是作品主题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且能联想到更为广泛的、观赏者所经历过的东西,有时这联想甚至是非常浪漫的。这联想的深浅是与作品的厚度深度成正比例的。好艺术品是有意境可寻的。要想使作品(表演)有意境的深度,就必须以少胜多,要用以一当十的艺术手段来处理,使欣赏者从你外在表现出的“一”立刻想到你外在暗示给观众的“十”来。这“十”是在创造过程中全部吸收进入的;而从“十”中凝聚出这个能代表“十”的“一”,这“一”可以起到“十”的作用。比如“一轮明月照纱窗”,演员如果面向观众,用手比个大月亮,再用手指指窗户,那就太蠢了。而如果作一个抬眼望月的有深思激情的凝望,那就有了意境。这个意境化的动作就代替了包括推窗、举手、抬头、伤感或喜悦等多种动作,这就是以一当十和十中求一。曲艺的表演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准则来创造自己的表演动作。

       要达到有意境就必须使动作典型化。这里说的典型,就是别的动作几乎不能替代的。它是经过精选出来的、体现深刻内涵而表现到外在的最能集中说明感情内容的动作。因此,在曲艺表演动作中同样要反对杂、碎、乱,而要求准、精、深。

       杂碎乱的“杂”是动作多而不清楚;“碎”是动作没有感情上的连贯性,不是经过内涵的酝酿而做出的动作,而是演员临时漫无目的指指戳戳,甚而把“十”都罗列性的表现出来,抛弃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法则;“乱”是干脆胡来,上蹦下跳,东窜西跑,手忙脚乱,眼耳口鼻好像在脸上赛跑似的。乱、杂、碎现象,是演员缺乏基本的艺术常识,又未经过严格的训练学习造成的。它既不能算作“创造”,也不感人。

    要体现出以一当十的艺术法则就必须在动作的准、精、深上下苦功夫。“准”是动作的目的性明确;“精”是在大量的可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的动作中选择出最准确而又最完美的动作。有时这动作仿佛明灯,能放射出艺术的光华;“深”就是动作所体现内容的厚度不浅、不泛,而从动作中表现出某种内容需要的意境。只有这样才会使动作曲艺化。因为曲艺的表演是辅,所以更要求动作要以少胜多。动作绝不能多,多了就不成其艺术了。要追求“万绿丛中一点红”,而不能“满纸尽是殷红色,不知何处是牡丹”。这就是曲艺传统中所讲的“宁可不动,不能乱动,一动值千金”的体现。既然曲艺是以说唱为主的,表演是为了辅,就不能使众多的动作压倒了说唱的份量。

【材料二】

       大鼓,是中国曲艺的一个类别。一般由一个人自己鼓,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序幕——《重整山河待后生》,就是一曲京韵大鼓的形式:

千里刀光影

仇恨燃九城

月圆之夜人不归

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

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

重整河山待后生

       这段鼓词悠扬动听、声情激越,韵味浓厚、高亢悲壮,由七十多岁的驼派大鼓艺人骆玉笙先生演唱。使听众深深地领受了大鼓艺术的魅力。这种曲艺形式起源于清代的河北、山东、辽宁以及京、津等地。

       大鼓书迅速的流传到全国各地,由于演唱风格、伴奏乐器、语音唱腔各异,又分出很多流派。影响较大的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和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其唱腔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并有半说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在演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这一派的著名艺人有刘宝全、张筱轩、白云鹏、白凤鸣、骆玉笙等。梅花大鼓,脱始于清末北京北城的清口大鼓,以金万昌、卢成科、白凤岩为代表。其特点是长于在叙事中抒情,声腔活泼有力,多为一人打鼓说书,后出现了对唱。西河大鼓,起源于河北中部,流行于山东、东北、西北的部分地区。一人演出,说唱并重,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为了表现各种情感的需求,还创造有多种曲调的花腔,如悲调,用于表现悲哀、愁苦的情绪。西河大鼓有以郝英吉为代表的“郝派”、以田荫庭为代表的“田派”和以艳桂荣为代表的“艳派”等。此外,大鼓书还有乐亭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安徽大鼓、湖北大鼓等。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最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叉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著,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坚持等待的人

①在浙江横店,有一群被称为“横漂”的群众演员,他们工作很辛苦,有时需要在夏天穿着厚厚的戏服,有时需要在泥水里翻滚,但收入很低。对大多数“横漂”来说,让他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成为知名演员的希望。

②还有很多人,坚持不懈地写小说,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他们接到出版社一次又一次的退稿信,而让他们坚持的,是有一天自己的作品成为畅销书,被放在书店显眼位置的希望。

③《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把这样的职业称为“成功集中”的职业,因为“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等待重大日子到来的那一天,而这一天,通常永远不会来”。

④能坚持这样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的祖先每天出发去打猎或采集果实,他们需要当天或者几天内就得到成果,而不是等上几个月才猎到一头大象,那样的话捕猎者恐怕早就饿死了。同样,如果我们一年赚了100万元,在之前的9年中一分钱也不赚(假如还不至于饿死),与在相同的时间里平均地获得相同的收入,即10年内每年获得10万元的收入,带来的幸福感是不同的。实际上,你的幸福感更多地取决于正面情绪出现的次数,心理学家称之为“积极影响”,而不是某次正面情绪的强度。

⑤我们常说,一场胜利会带来另一场胜利。当我们经历一场胜利后,激素的分泌会加速身体的反应,视觉会变得更敏锐,耐力也会增强,同时具有更无所畏惧的心态。然而失败对我们的消极影响也同样如此。长期的失败会减少我们的激素分泌,我们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甚至破坏心脑血管,在一连串的失败后,我们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会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动物会表现为,即使把笼子的门打开,它也不会逃走,而人则会自暴自弃、心灰意冷,坐在椅子上发呆。

⑥因此,当立志从事这些“成功集中”的职业,为了让自己更好坚持下去,你需要来自自己的小奖励。即便你每一天都在作为群众演员为生计奔波,也仍可以总结出今天相较于昨天的进步;当你埋头创作那些无人赏识的作品时,起码你要认可艺术和文学本身就能给你带来快乐。而且,你应该尽可能平均分配这些“积极影响”,大量的、小小的好消息,远比只有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更令人感到幸福。

⑦等待是如此艰难,但我们还是不该放弃这些为了希望而坚持的努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穷困涤倒、饥寒交迫、步履维艰、心力交瘁……这些其实是一把筛子,通过它才筛选出真正优秀的人。而人类历史的进程,往往与这些能够坚守、推迟获得满足感的人有关。如果只着眼于眼前,航海家何必耗费数年去远洋航行,物理学家又何必耗费一生去寻找某个未知的粒子。于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卫星如今仍在茫茫太空中飞行,当它获得“大奖”传回太阳系以外的珍贵信号时,那些设计它的科学家大都不在世上了。这可能就是对人类的坚持与等候的最好诠释。

记叙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父与女

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和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忽地一把拉住了我:“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我那围巾上,自父亲颈际带来的雪花,开始消融。我那双手,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