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天山色    ②窥谷忘  

(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举一反三
      语言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了新闻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这档节目重点关注老年痴呆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庭。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卫生部发言人邓海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关专业机构已经启动申请为“老年痴呆症”更名工作。他介绍,我国审定公布的神经病学医学名词表中没有“老年痴呆症”这个名词,规范的表达为“阿尔茨海默病”。不过,要规范使用还需要一个过渡期,不断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众认知度。
      我们经常能在街头、报纸、广播、网上看到寻找老人的寻人启事,也经常能在新闻中看到充满辛酸与温情的寻亲故事,而据专家介绍这些走失的老人不少是痴呆症患者。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研究数据表明,60%的老年痴呆患者都有走失的危险。为了帮助痴呆老人找到回家的路,为患者家庭减少一份担忧,增添一份保障,新闻公益行动推出了更具现实针对性与服务帖近性的“黄手环”行动。“黄手环”是我们专门为痴呆老人设计的佩戴物件,它既是信息记录的载体,也是视觉识别的媒介。“黄手环”可嵌入患者家属自行填写的患者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的卡片或纸条,一旦老人走丢或发生危险,人们可以按照上面的信息联系到他们的家人;当人们看到佩戴“黄手环”的老人,也能够意识到需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呵护。
      其实,痴呆症的检测并不那么复杂,特别是初步筛查,简易量表如MMSE量表、AD8量表在临床大量使用。虽然痴呆症不可逆转、不可根治,但如果发现得早,及时通过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照料者的支持与辅导,就可以延缓病情发展、减轻症状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大大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正基于此,新闻公益行动联合医疗机构通过走进社区,开展免费检测、发放护理手册、培训志愿者和护理者等方式,用我们的报道普及健康常识,让大家了解痴呆症的预防办法和早期症状。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 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