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

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举一反三
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唐朝佛学的繁荣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赴粤禁烟后,组织人摘译瑞士国际法专家滑达尔的著作《各国律例》,摘译部分最初编入《四洲志》后由魏源籍入《海国图志》。组织翻译滑达尔的《各国律例》标志着林则徐对国际法的认知程度有了质的变化,至少表明林则徐已经意识到西方国际法与一般“夷情”不同,堪为“制夷”工具而加以利用。

林则徐能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冲破“夷夏大防”的传统世俗观念,大胆引进、研究西方国际法,实为开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之端的重要举措。因此有学者认为林则徐是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第一人。

——摘编自唐立鹏《林则徐对西方国际法的引进及运用》

材料二 约之专为通商者,本可随时更改,以求两益,非一成不变者也。税项通例,皆由本国自定,客虽强悍,不得侵主权而增减者也。宜明告各国云:某年之约不便于吾民,约期满时应即停止。某货之税不合于吾例,约期满时应即重议。

——摘自郑观应《易言》

材料三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蒋介石对国民发表演讲,说“此时国际舆论,已共认日本为无理,我国民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摘自李云汉《九一八事变史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