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慈善捐赠是一种对陌生他者的伦理关怀,其基本理念中有分工协作和契约精神两个原则。

    慈善捐赠的发展由一对一的直接捐助形式逐步走向捐助者与受助者的分离,即建构起以三方关系为特征的慈善主体关系,如:捐赠人、慈善组织和受益人三方,志愿者、志愿服务机构和受益人三方,捐赠人、募捐人和受益人三方。这种分离意味着:一方面,分工带来了专业的服务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协作使捐助者与受助者在心理、人格、尊严等方面更趋平等。目前来看,分工协作的原则显然还没有真正得到慈善事业有关部门的尊重和维护。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着诸多乱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契约精神”的缺失。由于缺失契约精神,有关部门可以任意变更捐赠领域或受捐对象,慈善组织可以随意背弃诚信谋取私利,捐赠方可以随时违背捐赠承诺等。正是这些违背契约精神的行为,给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摘编自《慈善法充分彰显现代慈善新理念》,2016年3月2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2017年11月2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公布了《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据悉,这份报告通过对2016年国内(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公开捐赠数据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共收集到较为完整、符合数据分析要求的捐赠数据70.23万条。分析显示,该年度我国全年接收国内款物捐赠共计近1392.94亿元,相比上年增加近284.37亿元,相当于人均捐赠100.74元。

    从捐赠主体看,企业捐赠仍为第一大捐赠来源,捐赠总额首次突破90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贡献超过五成。据不完全统计,上年我国捐赠过亿的慈善家共35人(夫妻和家族按单一主体计入榜单),比2015年增加13人,捐赠总额达到近80亿元;普通民众10万元以下个人捐赠总额跃升至2016年的90亿元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慈善捐赠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捐赠渠道看,2016年我国网络募捐得到了较快发展。移动端成为主流,手机捐赠占总额的七成以上。2016年,民政部指定了首批13家慈善组织在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其中,腾讯公益平台、蚂蚁金服公益平台、淘宝公益平台三家平台全年共筹得捐赠款近13亿元,比2015年增加近38%。从网络捐赠关注的领域来看,备受关注的依次是医疗救助类、教育助学类、减灾救灾类和环境保护类。

    分析认为,自2016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后,多项具体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多个行业重大问题得到回应,对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我国慈善事业目前仍存在慈善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培育扶持政策配套不足、事中事后监管力量薄弱等主要问题。慈善组织将要面临的诸如继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慈善信息公开、不断提升自身公信力等新问题、新挑战,也需要在有关部门监督下予以解决和应对。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下列关于中国慈善捐助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慈善捐赠中无论分工还是协作,都意味着一种对陌生他者即捐赠受益人的伦理关怀。 B、2016年我国慈善捐赠最关注三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所受的关注高于其他公共事业。 C、企业捐赠是2016年我国慈善捐赠的最大来源,其中民营企业捐赠总额超过450亿元。 D、2016年,全国有三家公益平台共筹捐赠款近13亿元,表明了网络捐赠渠道更有效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说明了慈善捐赠理念中的两个原则及其现状,材料二借助统计数据主要从两个方面说明了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赠的成绩与特点。 B、《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慈善捐款大幅增加,人均捐款100.74元。从这份报告形成的过程看,这个数据具备相应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后我国慈善事业仍存在诸多乱象或问题,这能提醒我们不断思考和完善慈善事业。 D、与图一的内容相比,2016年网络捐赠重点关注的领域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的捐赠主体对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认识不同。
(3)、对于慈善捐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新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九十二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据此,有关部门应该怎样解决相关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10日晚,谷歌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五番棋第二局在韩国首尔战罢,最终AlphaGo展现出恐怖的全局控制力,执黑中盘获胜,并以2比0领先李世石。这一结果也令人工智能引起的“地震”继续升级,许多赛前坚定认为李世石将完胜的人士也大跌眼镜,坦承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想象。
一辈子都在研究人工智能的美国未来学,雷·库兹韦尔认为“不是从火星来侵略我们的外界生命体,而是我们制造出来的物体。人工智能将和人类共生,作为工具,开阔我们的身体和知识界限。”他认为,从起重机到智能手机,过去人类使用的一切工具都是某种特定形态的人工智能。过去大多用在克服人类的身体界限,现在新的人工智能将用于克服人类的知识界限。例如发明出可以准确翻译所有语言的人工智能翻译机,开启有史以来人类沟通最紧密的时代。
对于AlphaGo的胜利,雷·库兹韦尔表示:“这让我确信,人类正在向着不远未来的2个重要时期靠近。2029年和2045年。”他认为,人工智能通过几何级数的发展,在13年后就能拥有和人类同样水平的智能:“2029年和人类一样说话、思考、感受感情的存在将诞生,成为人类和人工智能合作的时代。2045年通过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人类的肉体、知识能力将突破生物学界限,奇点将到来。”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上有半数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机器的智力到2040年就会达到人类水平。这可能有助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治疗疾病和节省劳动力。但这也带来了遗传学提出的同样深刻的道德问题。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年告诫,除非我们谨慎从事,否则棋盘游戏或许只是开始:人工智能最终可能“变得比我们所有人都更聪明”。人们不难明白,各国政府和人类社会应该认真对待人工智能领域的这些发展所包含的意义。谷歌、脸谱和其他从事人工智能开发的企业表示,他们将建立道德问题专家小组来考虑合理利用这些技术。人们需要某种形式的外部监督来保护公众免受人工智能某些发展的负面影响。
(《央视新闻网》2016年3月11日)
材料二:人类正以科技手段推动新物种的进化,这可能与人为导致物种灭绝一样有害。
尽管我们具有笨拙的破坏力——科学家说,人类活动可以导致类似于恐龙灭绝事件发生,智人还是促成新物种和株系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进化。根据这项研究,自1.15万年前最后一个冰川时代结束以来,人类迁移了近900种已知物种、驯养了470多种动物并种植了近270种植物,对整个自然生态圈的改变简直是“史无前例”。
人类推动的物种进化的令人咋舌之处不仅在于出现的新物种数量很多,还在于它们形成的速度很快。更重要的是,新物种的出现,可能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生产生未知的多米诺效应。已经得到证明的是,入侵物种可以导致其他物种灭绝。哥本哈根大学生态学家的瑟夫·布尔说:“人类或许发现,这种人为的生物多样性与人为的物种损失一样令人恐惧。”
(《中华读书报》2016年7月1日07版)
材料三:蚕丝,这种散发光泽且美丽迷人的服装面料是非常坚韧的。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更聪明的办法,可以让这种轻柔细软的丝线更坚固耐用,给蚕喂食石墨烯或单壁式碳纳米管。
研究人员说,喂食后,蚕吐出的强化丝可以有多种用途,比如制作耐用防护布、可生物降解的医用植入材料和环保型可穿戴电子产品。为了获得碳强化丝,清华大学的张莹莹及其同事给蚕喂食喷洒了含有0.2%碳纳米管或石墨烯水溶液的桑叶,在桑蚕吐丝结茧后收集蚕丝,与标准产丝过程一样。
与普通蚕丝截然不同的是,碳增强蚕丝的抗拉强度提高了一倍,耐压强度至少提高了50%。研究团队将蚕丝纤维加热至1050摄氏度,使丝蛋白碳化,然后研究其传导性和结构。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家张耀鹏说:“这是一个大规模生产高强度纤维丝的好办法。”张曾经做过实验,给桑蚕喂食二氧化钛纳米粒,希望获得抗紫外线降解的超强蚕丝。他指出,碳强化蚕丝的导电性能可能使它成为未来制作传感器以读取神经信号的主要原料。
(《参考消息》2016年10月11日07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了。

    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1980年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60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2017年4月l日《光明日报》)

附图: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知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2017年3月16日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走老山界

谭谈

①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②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③汽车,在一个“之”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④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舜皇山原名红云山,更名舜皇山是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此山一条修炼多年的孽龙得道后,作恶多端,茶毒生灵,轩辕黄帝的后裔舜帝巡山到此,决心为民除妖。他得天神之助,浴血奋战,几经劫难,终于除去孽龙。人们为纪念舜皇功德,将此山更名舜皇山。

⑤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站在这里,放眼望去,远处浮在云雾里的三座山峰,似乎如骏马在天际间奔跑。而近处山崖上,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咯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

⑥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块碑石告诉我们,这里是1934年冬,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一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当年,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五、红八、红九军团走进舜皇山,翻越老山界,到达广西资源县油榨坪集结。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⑦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他们是长沙邵阳商会一批成功的商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到来的前夕,走进老山界,跋涉红军长征路,学习红军精神,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天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⑧如今,有一个汉子,又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和我们一道,沿这条傍着小溪的古道踏步而下。沿溪两岸,一丛丛野生茶树,正冒出新芽。我忍不住摘下几丛,放嘴里咀嚼。开始,有一股苦涩味,而嚼着嚼着,竟有丝丝的甜味出来了。清冽的山溪水,就在脚下撒娇似的流动,我躬下身去,用手捧上山泉水,和着嚼碎的野茶,吞下肚去,味道特别极了。

⑨近年来,都市里的人,纷纷追求生活的原生态。深藏在这山谷小溪边的野茶,根须扎在山泉水边,汲着微量元素丰富的山泉水,枝叶长在云雾中,收纳极鲜极净的空气。然而,品质如此上乘的东西,这些年来,藏在深山人未识。守着这些宝贝的山民,依然没有摆脱贫困。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他不进行任何人工干预,只组织当地村民采摘散生在涧谷间的野茶,又聘来农大的茶业专家,指导加工,生产出了香型独特的野生红茶、白茶和黑茶,受到了消费者欢迎。眼下正是野茶开摘的时节,一条条溪涧旁的野茶林里,山民们正在采摘两叶一针的嫩茶芽。坡头岭上一栋栋农舍里,堆放着刚采摘回来的散发着清香的新茶。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业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⑩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唉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滚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