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现代文阅读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  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  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  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  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柔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重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声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请按照课文顺序为文段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A.厚重  B.清脆  C.雄浑  D.柔曼

(2)、请将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括号内。
①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②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声之中。 
③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柔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重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④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3)、古诗中有不少泉水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

(4)、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听雨后的一点感受。(语言要流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传统的生物能源是将油菜、大豆等植物“体内”的油脂经过加工而成,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然而,这两种作物有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的缺点。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造成湖泊污染的蓝藻就是微藻大家族中的一员。微藻的光合作用效率非常高,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出生到可以制油仅约1个星期,而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的。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和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灯就可开发大规模的“微藻油田”,不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④由于微藻在培养过程中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还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目前,我国柴油的年消耗量超过亿吨,如果全部使用微藻提供的生物柴油,大约需要几亿吨微藻。那么,在培养微藻过程中就能消耗掉近10亿吨二氧化碳,这个减排量相当可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③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④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⑤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⑥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⑦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⑨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⑩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⑪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⑫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⑬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⑭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⑮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⑯怎么办?

    ⑰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⑱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⑲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⑳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补丁

朱成玉

    最近动了给母亲换眼睛的念头。用我的一只眼睛,换母亲的几年光明。

    咨询眼科医生,医生说理解我的心情,也理解我的孝行,但是很遗憾——行不通。

    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眼盲,是无法复明的。我的愿望终是一厢情愿,落了空。

    愧疚让我的灵魂生了洞,母亲的眼睛做手术的时候,我因为一个案子缠身,无法陪在她身边。母亲跌落到黑暗里,抓不到我的手,她的心,该是多么忧伤!

    以至于后来,我总有那样的想法:如果当初我在母亲身边,手术是不是就会很成功,母亲的眼睛是不是就不会失明了呢?

    尽管医生告诉我,母亲的眼盲是“大势所趋”,手术不过是把那个黑暗降临的时刻向后延迟了一小截而已。

    但我依然无法原谅自己。

    一直以来,都是母亲用惦念、安慰和爱,缝补着我生活中的一个个伤口。失恋的时候,母亲陪我出门旅行;与人争执的时候,母亲“护犊心切”,帮亲不帮理;下岗的时候,母亲陪我喝酒聊天……她像一块朴素的补丁,给我以种种安抚和慰藉。是我难过时候的开心果,阴冷天气里的暖炉,停电夜里的一盏煤油灯……

    母亲是所有人心灵上的补丁。可是多少人,一边享受着温暖,一边嫌弃着那块补丁的“碍眼”啊!

    因为淘气,新买的衣服刮了一个大洞。母亲缝补的时候,虽然做了巧妙装饰,但毕竟是一块补丁。那时候尽管依然很穷,可是大街上已经很少看到带补丁的衣服了。没有别的衣服可换,只好强忍“悲痛”穿着去上学。只盼它尽快多破几个洞,早早谢幕,可是它偏偏坚强得很,很长时间都没再受过伤,这“补丁”压在我身上,如同压在孙悟空身上的五指山,让我那颗敏感的心喘息不止,生怕别人投过来的白眼和嘲讽。

    母亲似乎感觉到了我的不自在,那个春天,去乡下给人插秧挣了点儿余钱,给我买了一件崭新的衣服。我从那“五指山”下蹦出来,恨不能一下窜到云里去。

    儿时,听到母亲最常说的话就是:孩儿别怕,妈妈在呢。

    什么都不可怕,什么都不必惊慌,因为有母亲在。在母亲看来,悲与喜,好运与苦难,不过是左眼到右眼的距离。“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母亲说,“没啥大不了的,今天右眼皮跳,有点难过的事儿,明天没准儿就左眼皮跳了,好事临门呢。”

    从此,我微笑着生活,因为心里已经揣下一本豁达的爱的圣经,它的光芒,比雪更加刺眼,比太阳更加永恒,那是我人生的方向。

    而善良,是母亲给我的更珍贵的馈赠。

    母亲是出了名的热心人,邻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母亲是必保到场的。谁家若是有了难处,母亲知道了,哪怕紧着自己,也要拉人家一把。有一次,吴姨家儿子相门户,需要招待女方的家人,大米不够用,过来借。“这可是大事儿,咱可得招待好人家,不能让人觉得咱太寒碜了。”母亲的慷慨劲儿如潮汹涌,一股脑儿把家里的大米都给吴姨拿上。那个时候粮食定量,要凭粮票购买的。害得我们那个月早早就断了粮,只能吃些土豆和母亲平时晒的干货,艰难度日。

    母亲这块巨大的补丁,谁家有了“难”的缺口,她都会急切切地往上扑。

    我受伤的时候,母亲是我的补丁,是我的创可贴,让我完好如初,可是她自己却破碎了,破碎得千疮百孔。痛风,就像有风从骨缝里穿过一样,牙也快掉光了。母亲忍着疼痛,和我开着玩笑:“我这破身体啊,就像个茅草房,四处漏风。”

    无法帮她缝补这四处漏风的身体,眼睛却又雪上加霜地坏掉了!这成了我灵魂里永远的缺口,在她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没能握紧她的手,对她说,“妈,别怕,我在呢!”

    我多想自己也可以做一块神奇的补丁,把这痛苦的缺憾弥补。

    我把愧疚说给母亲听,母亲轻拍着我的手,只说了一句“傻孩子”。仅此一句,我就清清楚楚地听到了母亲心里的话——

    我看不见你,但我还摸得到你的轮廓,闻得到你的气息,什么都没变,妈妈一如既往地爱着你啊!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雪,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

    ①雪落下来了,纷纷乱乱,错错落落,好像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的花瓣,非常轻,一点点风,就随着飞扬回旋,在空中聚散离合。

    ②每年冬天,我都来这座城市看母亲,却从没遇到这么大的雪。

    ③在南方亚热带岛屿长大的我,完全没有见过雪。小时候我就喜欢搜集西洋圣诞节的卡片,因为上面常有白皑皑的雪景。

    ④母亲是地道的北方人。和她提起雪景,她却没有很好的评价。她拉起裤管,指着小腿近足踝处一个小铜钱般的疤,对我说:“这就是小时候生冻疮留下的。雪里走路,可不好受。”

    ⑤中学时为了看雪,我参加了合欢山的滑雪冬训活动。等不到雪,我们只好穿着雪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摆出各种滑雪的姿势。

⑥大学时,有一年冬天,新闻报道台北近郊竹子湖附近的山上飘雪。那天教秦汉史的傅老师也是北方人,谈起雪,大概是勾起了他的乡愁吧,便怂恿大伙儿一起上山赏雪。学生当然雀跃响应,于是便停了一课,师生步行上山去寻雪。

    ⑦还没到竹子湖,半山腰上,一堆堆的游客,围了围巾,穿起羽绒衣,彼此笑闹推挤,比台北市中心还热闹嘈杂,好像过年一样。偶然飘下来一点像精制盐一样的细粉,大家就伸手去接,惊叫欢呼“雪!雪”,赶紧把手伸给别人看。但是凑到眼前,什么都没有了。

    ⑧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也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

    ⑨母亲因患糖尿病,一星期洗3次肾。洗肾回来,母亲睡了一觉,不知被什么惊醒,有些怀疑地问我:“下雪了吗?”

    ⑩我说:“是。”

    ⑪我扶她从床上坐起,问她:“要看吗?”

    ⑫她点点头。

    ⑬母亲的头发全灰白了,剪得很短,干干地贴在头上,像一蓬沾了雪的枯草。

    ⑭我扶她坐上轮椅,替她围了条毯子,把轮椅推到客厅的窗前,拉开窗帘。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一刹那,树枝上,草地上,屋顶上,都积了厚厚的雪。除了马路上被车轮惊扰的痕迹,到处都是很纯粹洁净的白。雪使一切复杂的物象统一在单纯的白色里了。

    ⑮“好看吗?”

    ⑯我靠在轮椅旁,指给母亲看繁花一样漫天飞扬的雪。

    ⑰母亲没有回答。她睡着了。她的头低垂到胸前,裹在厚厚的红色毛毯里,看起来像沉浸在童年的梦里。

    ⑱没有什么能吵醒她,没有什么能惊扰她。她好像一心在听自己故乡落雪的声音。

    ⑲“啊……”母亲在睡梦中长长地叹了一声。她的额头、眉眼四周、嘴角、两颊、下巴、颈项各处都是皱纹,像雪地上的辙痕,一道一道,一条一条。

    ⑳大雪持续了一整天。地上的雪堆得有半尺高了。小树丛的顶端也顶着一堆雪,像蘑菇的帽子。

    ㉑入夜以后,雪还在落,我扶母亲上床睡了。临睡前她叮咛我:“床头留一盏灯,不要关。”

    ㉒独自靠在窗边看雪。客厅的灯都熄了,只有母亲卧室床头那一点幽微遥远的光,反映在玻璃上。室外因此显得很亮,白花花、澄净的雪,好像明亮的月光。

    ㉓我没有想到下雪的夜晚户外是这么明亮,看起来像宋人画的雪景。宋人画雪不常用锌白、铅粉这些颜料,只是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渲染,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

    ㉔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了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

    ㉕唐人张若虚,看江水,看月光,看空中飞霜飘落,看沙渚上的鸥鸟,看到最后,都只是白,都只是空白。他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㉖白,是看不见的,只能是一种领悟。

    ㉗远处街角有一盏路灯,照着雪花飞扬,像舞台上特别打的灯光。远远听到母亲熟睡时缓慢悠长的鼻息,像一片一片雪花,轻轻沉落到地上。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爸爸住在手机里

①娜娜上幼儿园都是妈妈接送。娜娜乖巧,一双小手紧抱着妈妈的腰,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东张西望,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②转眼到了大班,娜娜心中攒下许多疑问,比如别的小伙伴有时是爸爸接送,为什么我的爸爸不接送我呢?我的爸爸他在哪儿?再比如别的小伙伴有车接送,为什么我只能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呢?虽然娜娜喜欢妈妈接送,但她幼小的心灵还是被许多的“为什么”困扰,特别是当小伙伴问她关于爸爸的问题时,娜娜根本就答不上来,只好求助妈妈。

③娜娜的妈妈叫何丽,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工作很忙碌。当娜娜问起爸爸在哪儿时,何丽以为娜娜在幼儿园受了委屈,赶紧打开手机,在相册里找出丈夫最英武的照片,说:“娜娜,你看,这个就是你爸爸,很帅吧!他可厉害哩!一般的爸爸都比不上他。”娜娜看了一眼,天真地问:“我爸爸就住在手机里?”何丽听了既惊奇又心酸,她只好顺着娜娜的语气说:“爸爸的工作很特别,暂时要住在手机里……娜娜,你要记住,爸爸是个很厉害的军人,正在保护大家,等爸爸的任务完成了,就搬出来跟我们一起住。”“为什么呢?”娜娜满脸好奇地问。何丽说:“娜娜还小,等你和所有的小伙伴都长大了,不需要保护了,爸爸的任务就完成了。现在我们还不能让爸爸搬出来,也不能想,那样就拖了爸爸的后腿,就不是好孩子。”娜娜满脸稚气,似懂非懂地说:“那你告诉爸爸,等他搬出来别忘了开车,我想坐爸爸的车上幼儿园。”何丽使劲地点点头,说:“好,好,我一定告诉爸爸!”何丽搂着娜娜,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④经历了这件事以后,何丽忽然想起丈夫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回家探亲,在通话不便的情况下,她给丈夫写了封长信。没过多长时间,丈夫就回信了,说一个战友要办婚礼,还有一个战友的父亲去世,于是他主动让出了假期,希望何丽能够理解那份战友情;他还说下次绝不错过机会,办好休假手续就直接飞回家。何丽看完信就嗔怪道:“爱回不回,谁稀罕!我理解你,那谁能理解我和娜娜?再不回来娜娜就不认识你了,活该!”说归说,何丽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她还能不理解自己的丈夫?

⑤丈夫一时半会儿不能回来,何丽不敢再忽视娜娜的想法,没事就把丈夫佩戴军功章的照片找出来给娜娜看。就这样,时间在期盼和等待中流逝。娜娜也在妈妈的潜移默化下,知道了自己的爸爸是军官,从事的工作非常重要,能够保护很多很多大人和小伙伴。

⑥有了这些想法的娜娜比以前更开朗懂事,遇有小伙伴被欺负,她还能站出来抱不平。何丽每次听娜娜说这些事就显得格外豪迈,是身为军人家属的归宿感,是军人血脉进入下一代身体的那种自豪感。她甚至还启发娜娜说:“爸爸有三枚军功章,那里面也有妈妈和娜娜的功劳。”娜娜认真地看着妈妈说:“可我什么也没做呀。”何丽说:“娜娜在家听妈妈的话,在幼儿园听阿姨的话,多帮助弱小的小伙伴就算做了。”娜娜认真地点点头,说:“那好吧。”

⑦娜娜的懂事使得何丽省了不少心,工作业绩越来越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何丽的丈夫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光荣牺牲,听到噩耗的何丽只觉天旋地转,当场晕了过去……

⑧何丽醒来后,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站在眼前,个个神情悲哀,默然肃立,他们的周围是晃眼的洁白。病床上,痛苦到极点的何丽正想着怎样告诉年幼的女儿,她已经没有爸爸了。

⑨娜娜在幼儿园阿姨的呵护下来到医院。见妈妈面容憔悴,她怯怯地问:“妈妈哪儿不好?要不要我去找爸爸?”何丽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努力伸出无力的手,说:“来,乖女儿,以后你再也看不到爸爸了!”

⑩娜娜倔强地说:“我能,爸爸就住在手机里。”

(2019年度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一等奖作品。作者:骆叶迟。选自《故事会》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成长

他叫小洲,是我的学生!三岁时,父母车祸不幸去世,从小跟着奶奶叔叔过,个子很矮,浓浓 的乡音总会引来课堂的一阵笑声。七年级入学的第一次检测,72 人的班级,他考了 67 名。

在这样一所镇上的普通中学,如此刺眼的成绩不仅刺痛了他,也刺痛了他的家长。

那天,他的叔叔找到我:“杨老师,小洲的学习情况你知道的,他今天跟我说不想念了,他说这成绩,考高中没戏的,还不如现在去打工!您看?”

中午快放学的时候,我让小洲到我家吃饭,他虽极不情愿,但拗不过我。饭间无话,上学时间 还早,我让他陪我去家附近的公园走走。

“才第一次考试,怎么就放弃了?”

“老师,我不行……”

“什么不行,才刚开始,还没努力,就要放弃?”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师,我叔叔说我成绩不行,上学就是浪费时间。这次我都是倒数了……”

“不,很多同学都提前学过英语,你是零基础!你这次主要不就差在英语上吗?别放弃,坚持下去,我觉得你肯定行!”

“老师,我不能再给叔叔增加负担了,如果我成绩好,以后还有可能考高中、考大学,可是,

现在的我这样差,我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他们读书都比我好……”他沉默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洲很懂事,他想辍学打工,赚钱补贴家里的意图很明显。

我长叹一口气,说:“你看那边的两棵树!你觉得谁能长得更高?”

不远处的两棵树,一棵长在土坡上,迎接阳光,采食雨露,得天独厚。而另一棵似乎不走运,

长在了土坡背阴面的坡脚处。

“当然是在坡上的那棵。”“为什么?”“因为它没有遮挡啊,底下那棵树的阳光都被坡上那棵树挡了。”

“那好,我问你,啥时候底下那棵树的个子才能超过坡上的这棵树?” “不可能吧,老师!除非坡上的这棵树不再遮挡这棵树的阳光。”

“其实,能宣判坡底那棵树无法超越坡上那棵树的方法只有一种!”。

“啥方法?”

“自己停止生长!”看他若有所思,我接着说。“只要自己不放弃生长,就永远有超越的希望。就如现在的你,一样!”

那天之后,小洲不再谈辍学,相反,非常努力。到八年级,他的成绩能稳定在 35 名左右,但,或许他缺了点方法。或许,英语是他无法逾越的鸿沟,直到九年级,他依然无法突破 30 的关卡!庆幸的是,中考过后,他考入了一所市示范高中。

时如云烟,再见小洲已是三年后的暑假。记得那天中午已快到饭点,天特别热,蝉也叫得特别欢。

“杨老师!”一个高高瘦瘦的少年突然间就出现在我面前

“哈,小洲,都这么高了,记得那时候你……”我用手做了个比划。

我们俩都笑了。突然,我想起来了,“对了,你今年高考。说,是不是向老师报喜来了?”我开心地问他。他的眼神暗淡下来,良久,才说:“老师,我落榜了。二本差几分。”

“哦,没关系。三本好好努力,争取考研。”

“老师,我……”他欲言又止。

我突然想起他家的情况,以他的心气,大专不愿去,八成这孩子会因为三本高昂的学费而放弃读书。

“走,咱师徒出去搓一顿。”三年不见,这孩子开朗许多,我们一路说着闲话,不经意间,走到了那个公园,又看到了那两棵树。“老师,你看,不服气也没办法,坡底的那棵树,再怎么努力,还是没能超过坡上的那棵呢!是不是该承认失败,放弃努力了。”他的语气让我一惊,这孩子今天来是不是又要告诉我不想上学了。

顺着他的眼光看去,坡上的那棵树长势确实比坡下的那棵要好。

“不,小洲,你错了!”我想起了什么。“可坡底的树确实没超过坡上的啊。”小洲疑惑地看着我。

“可是,他依然保留着希望!”“嗯?”“没发现吗?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它长大了,个头已经超过这个坡很多了!”

我们一起看着坡底的那棵树,每一根枝条都直指天空,每一片叶子都昂扬向上,努力地争取多一点的阳光。尽管它依然没有超越坡上的那棵,可是,它确实长高不少!

“只要自己不停止生长,希望就永远存在。”我意味深长地说道。

“老师,我想去复读!我不想放弃我的希望!”小洲做了决定!

“加油,你一定行!”

另一个夏天,喜报传来,小洲考入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的一所一本院校!

十年坡底起云木,静心守得花终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