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7课《斑羚飞渡》同步练习

老斑羚的牺牲精神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水井与符号文化
          伴随岁月的积淀,水井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功能意义,成为一种因情景不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符号。
         “井”最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国故园,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中国的传统观念视之为命根子,把“背井离乡”看成是人生一大苦事,中国古人安土重迁,具有很强的乡土文化情结。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他乡的一碗井水常常让人充满了离愁别绪,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同时,水井本身又恰恰位于地上而深入地下,井口小,如果人在其中,所见井上之天也就小。这种特殊的空间视野便引申出“井”的又一重符号内涵,即坐井观天。这一意思的形成是源于刚刚提到的水井作为“家国故园”的符号象征,集中体现了固定的生活区域对人思想的禁锢、束缚,阻碍着人们超越现状、开创未来的脚步。
        佛教作为一件舶来品 , 已经完完全全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它与中国民间文化相融合,借“井”喻理,常常体现了佛法无边的大智慧。水井在佛家教义中被看作是功德的载体,它具备了普渡众生、解救众生于水火的拯救功能,成为一种身心归宿的象征。
        北京故宫里有一口水井,名为“珍妃井”。关于这口井的传说是慈禧太后在杀害戊戌维新派志士后,对支持光绪变法的珍妃百般加害,并将其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走前令太监把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历史上关于珍妃的死因有不同说法,但这口令珍妃香消玉殒的井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也是“水井”符号最为凄惨的一层表达,“井”常常成为受欺凌妇女最后的归宿。“井”象征着受侮辱受欺凌的女性彼岸的家园,是她们灵魂与肉体最后的归依,同时也是她们悲惨命运的象征。
  水井通往地下,而地下世界是无人知晓的、神秘的,因此井也就成为文学家借以虚构和想象的最好工具。特别是在中国的志怪小说中,井往往成为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象征,据此产生了很多关于神仙、鬼怪、隐士、异人的故事,如《搜神记》、《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等。在正史当中也记录了不少关于井的怪异事情,表达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对理想的永恒追求,井也因此被赋予了神性和魔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水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更是丰富多彩,在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符号概念,在这里仅举几例以飨读者,也许这可以成为你探索的一个起点。
       【注】舶来品指进口的货物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想偷一本书

王秋珍

       ①我想偷一本书已经很久了。

       ②它就放在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桌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它。那天蓝色的封面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可是,它寂寞地呆在桌上,似乎从来没人去翻一翻。

       ③有一次,我看见同事拿起了它。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同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别的同事走过来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那个叫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谁会来留意一本书呢?

       ④慢慢的,我看见灰尘把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孩子歪着嘴巴在哭泣。

       ⑤我只想把它偷回家。

       ⑥可是,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偷大偷小都是贼。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室来来往往的同事,却一直不敢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

       ⑦可机会还是来了。

       ⑧那天,我打了一段文字抬起头,蓦然发现办公室里居然只有我一人。我按捺住狂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亮女同事的桌前。【A】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突然,一个声音从天而降:“你想干嘛?”我的身子斜了斜,差点跌倒。我刚想回答,却听见那人继续在说:“好啦好啦,就你会耍贫嘴。我很忙,没空和你扯东扯西的。”说话间,我看见漂亮女同事飘逸的沙滩裙在办公室里舞动了几步,倏地飘出去了。

       ⑨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我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文明的我居然会和“偷”这么不文雅的字站在一起。

       ⑩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最后,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条厚重的红木小方凳。

       ⑪次日,我把书拿出,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B】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

       ⑫我洗净双手,拿出偷来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起来。看着它们,我仿佛走进了老时光。我看到了自己在养花种菜,在夕阳下徜徉,在厨房的油烟里战斗……

      ⑬是的,这是我写的书。每一个字,都像芬芳的花,让我驻足,流连。

       ⑭出版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当初,漂亮女同事听说我出书了,就第一时间向我祝贺并要书。没想到,她要的只是一份客套。

       ⑮是的,只是一份客套。漂亮女同事一直把书放在桌上,从来不曾翻上一篇。如今,她和我的同事们一样,一有空就刷微信看网络碎片聊明星八卦,根本没有注意到桌上少了什么。那本曾被她垫过杯子扫过灰尘的书,似乎从来都不曾出现过。

       ⑯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⑰某天,我终于点开一位微友问道:“你说大家喜欢读什么书啊?”“什么?书?”微友抛出两个问号,继续道,“谁还看书啊?”

       ⑱我仿佛听见了她在手机前的笑声。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8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两个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手机响了

    ①周末,女儿和儿子从外地回来,俩孩子一个比一个忙,不时有电话找,刚接完一个电话,手机就又响了。

    ②她插不上话,满是艳羡地说:“看你们忙的,我的手机从来都没有响过呢。”儿子笑:“妈,你一退休老太太,谁会找你呢?再说我们给你打电话又都是打座机,那个接听方便,还没有辐射。“可我的手机一次也没有响过。”她好像在为手机委屈。

    ③儿子和女儿在省城工作,平时都很忙,一个多月回来一次。她有时真怀念他们小时候。那时孩子像依人的小鸟,她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小嘴还吧嗒吧嗒地说个不停。一转眼孩子大了,翅膀硬了,展翅飞走了。但现在,她的手机就像窗台上的盆花,只是装饰,她多想让手机响一次呢。

    ④那天,她去超市买菜,出了小区才想起手机没带,急急忙忙赶回家拿,老伴说:“你那手机又没人打,不拿还碍什么事吗?”“万一呢,万一孩子找。”她把手机放进口袋,又捏捏袋口,这才放心出门。

    ⑤她在超市挑选青菜的时候,手机忽然响了。她急忙拿出来接听。超市人声嘈杂,她听见电话那边说:“妈,我中午晚点回来,可能十二点多才能到家。”原来是女儿啊,她嘴边露出温馨的甜笑:“好好好,我正买莱……那中午咱就吃香菇肉馅饺子,你最喜欢吃的。”挂了电话,她乐滋滋地想,今天手机真是拿对了,要不,这多耽误事。

    ⑥她匆匆忙忙买了菜,匆匆忙忙赶回家,开始和面、调馅,还不忘数落老伴差一点造成大失误。中午12点,白胖胖的饺子包好了,锅里的水也烧开了,她打电话问女儿:“快到家了吧?”

    ⑦女儿说:“妈,这两天我在北京开会呢,这刚散会。正要去吃饭呢。”“嗯?”她一愣,“那你上午打电话说中午回来……”女儿笑了:“我没有呀,那肯定是有人打错电话了。”是有人打错了吗?她狐疑地拿出手机翻看,果然是个陌生号码。

    ⑧“女儿什么时候到,现在下饺子吗?”老伴还不明白事情原委。“唉。”她摇摇头,看着手机轻轻地叹了口气……

    (作者:邓迎雪。有删改)

    [乙]等电话

    ①日已西沉,归家的人步履匆匆,可老周依然坐在村口的凉亭里,他手里紧紧地握着一部老人手机,眼睛盯着屏幕出神。

    ②“晚了,赶紧回去整吃的吧!”路过的老刘催道。老周咯咯咯地笑,却不言语。“还在等儿子电话啊?”老刘问道。老周点点头,可眼睛一刻也没离开手机屏幕,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都过这么久了,他一次都没打过电话,你就别瞎等了,他不会打给你的!”老周不信:“他说了会打的,一定是这里信号有问题。”老刘摇摇头走了。

    ③过年时,老周的儿子从外地回来,给老周买了部老人机。老周拿着新手机左看右看,不停地抚摸着。儿子一边教他怎么使用,一边说:“爸,咱们家位置太偏,信号不好,为信号好。”好。电话是打不进来的,我们也打不出去。得到村口那打,那里比较开阔,

    ④出年节,儿子要返城了,临走时说:“爸,以后每周六我给您打电话,您到村口的凉亭那里接听就可以了。”老周听了,连忙点头。

    ⑤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周六,老周早早地来到村口的凉亭里。邻居们见了,都很惊讶:“老周,这么早就出来了呀?”老周满脸笑容:“可不是,今天周六,在等我儿子电话呢!”邻居们听了,都赞老周的儿子懂事、孝顺。

    ⑥然而,老周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也没接到任何一个电话,心想:可能这周儿子太忙了,等下周再看看。这样想着,他依依不舍地回家去了。可是,第二周,老周依然没有接到电话。他又想:是不是自己去得太晚了,以至于错过了儿子的电话?第三周,天刚蒙蒙亮老周就来到凉亭里等电话了。然而,一直等到晚上还是没有一个电话。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起,老周就干脆每天都来到凉亭那里等。渐渐地,邻居们不再询问了,大家习惯了老周的等,也都知道老周在等什么。

    ⑦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包粽子、采艾草,可老周的家里依然冷清清的,他依然守在村口的凉亭里。

    ⑧黄昏,老周眉头紧锁,握着手机失望地迈出凉亭。就在此时,突然背后传来一声“爸”,老周转过身,一个身影正奔他而来,定睛一看,是儿子!儿子来到老周面前,脸露不悦:“爸,您怎么老关机呀?”说着便把老周的手机拿过来,一看,手机是黑屏的。

    ⑨原来,自儿子走后,老周一直都没有给手机充过电……

(作者:林金石。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卧镰

杨天斌

①农历处暑之前割完了最后一垄麦子,镰刀便上墙了,挂在屋檐下,弯弯的刃口闪着骄傲的亮光,像一枚银质的奖章佩戴在农家院的胸口上。从大暑到立秋,镰刀在麦地上游走,割完了一垄麦子又一垄麦子。镰刀在割麦秆的时候,镰刀在太阳下流着汗淬火的时候,镰刀。始终是好样,铁骨铮铮,不屈不挠,满地里都是它痛快的切齿之声,满地里都折射着它弧形的光亮,满地里都挥散着它刃口上沾着的麦香泥土香。此刻,镰刀和人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好伙伴。

②几年前,我拎着一把镰刀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割麦、割荞、割麻、割油菜、什么活都要在腰里别上一把镰刀。一把镰刀的寿命不过几年光景,割着割着就磨秃了,逢上坚硬的东西还会损掉刃口,如此一来就要到青灰的磨石上去磨一磨,让它重新找回锋利。有时候缺了刃口的镰刀仅凭磨一下是不济事的,还需要到铁匠铺“轧”点钢,蘸一蘸火。

③记得有一年,父亲为生产队护秋,为堵截一只偷刨洋芋的獾,被獾锋利的牙齿咬去了镰刀的一角。

那一刻,我从未看到镰刀是那样沮丧过,像晒蔫了的芋秧一样打不起精神。回到家,我提着镰刀蹲在门口的大青石上,兴冲冲磨了半夜。镰刀在磨石上发出的悲戚的响声让人不忍卒听,就像受了伤的病人在呻吟。山村的夜很安静,风不动,树不摆,大地和人以及村庄都乏了,都在悄无声息地睡眠,满地只有虚拟的月光朦胧地照着,我在月光下不停歇地磨着镰刀,我看到镰刀在我固执的磨砺中薄下去,露出了锋芒,但拿到眼前仔细一看,刃口仍然露出缺了的一角,丝毫也没有补回来,最后我终于失掉再磨下去的信心,不得不做放弃的打算。天亮后我用半截草绳提着它,来到铁匠铺。等到铁匠将它重新回了炉,它才像涅槃的凤凰得到了新生。

④一把镰刀的命运,使我感慨万千。作为一种劳动工具,它在使用过程中,割掉了数不清的植物,最后终于被磨秃了,再也咬不动任何东西,可它尚能通过磨砺、通过淬火、回炉,重新找回锐利,找回青春。那么人呢?人在劳动过程中,也不断在使用自己,把自己使唤老了、磨成了弓腰驼背,但人却不能使自己重新回到20岁前,再活一次,这样想来,人比镰刀更悲哀,更值得珍惜。天底下大概没有一个农人怕把自己使唤老而拒绝劳作。有一个词组叫“人书俱老”,那是书法艺术中的特指,说是练书法者到老境,人与书艺都达到顶峰,书艺老到。可作为农人,恐怕即使农活技艺达到顶点,也不行了,再也提不动一把锄头或一把镰刀了。

⑤由此说来,庄稼还是够厉害的,时光也是够厉害的,庄稼能用它脆弱的茎秆把镰刀磨光、磨秃,最后变成一把无用的废铁。而人也会被时光使唤老,像一台到了使用期限的机器,闲置在墙根下“晒暖暖”,人和镰刀都有走到尽头的一天。

⑥镰刀小憩的一天终于来了,庄稼人称作卧镰。麦子收上场之后,镰刀便暂且搁置起来,挂在了墙上。庄稼人把麦子打碾后,装进粮仓,便从繁忙中走出来,走上街道,互相打问麦子的收成,脸上都有一种收获后的喜悦和轻松,他们穿着短袖的汗衫,坐在秋凉后的门墩上,任减弱了热力的阳光把疲倦抚平,古铜色的脸上尽管缺少水分,但他们仍说笑着,享受着繁忙夏季之后的悠闲。挂在墙上的镰刀也安静地低下头来,像离退休后的老人用回忆打发时光,然后在潮湿的空气里慢慢隐褪光亮,披上一身铁锈色。到来年,等我们重新起用时,也许它已是一把不能再使用的镰刀,只能弃置在墙角与废铁为伍。

⑦我总认为,挂在农闲中的镰刀是一种再好不过的休息,可镰刀压根不会偷懒,也不领情,把它们闲置就等于要了它的命,那在岁月中零落的铁锈可否看成它们不甘寂寞的眼泪。这时候的农人头脑异常清醒,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得像一把锈蚀严重的镰刀,失去生命的亮色,与其被闲置着终了一生,不如点亮余热,那样我们会释然地撒手:我这一生没有白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