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 ,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甘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进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1)、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 。

(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 
②“解除”责任指 

(3)、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4)、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①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②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③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 , 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④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筋,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神圣的沉静

刘心武

       ①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七岁的我还不懂生命的珍贵。那样做,有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的动机。那悬崖下面的谷地,荒草里凸现着一块怪石,那石头自然生成盘蛇的状态,当中的一块耸起活像蛇颈和蛇头。混混沌沌的我,竟然拾起石块朝悬崖奋力掷去,把握不好投掷的重心,身体的姿势从旁看去就更惊心动魄了。

       ②还记得那天母亲的身影面容。她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慢慢地走动。她一定后悔转到那段路以前没能牢牢牵着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边,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顽皮地蹦跳投掷,不住地朝她嬉笑,呕她、气她,悬崖边缘就在我那活泼生命的几寸之外。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在那段时刻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着嘴唇 , 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③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

       ④我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还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竟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而且,有时她还会把手头所读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内容讲一下,那作品是一位同行写的,我没时间读,也并不以为对我有什么参考价值,不怎么耐烦听母亲介绍,母亲自然是觉得写得挺好,但她也并不加些褒扬的话语,她就是沉静地给我客观讲述,具有点穴的效果。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写信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但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⑤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罗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密的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神圣的沉静。那时母亲已仙去十二年,我凝视着蒙娜丽莎,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继续昭示着我。

(选自《课堂内外》2016年12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守“拙”求进

    ①在中国文化中,尚拙是一大特点。“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的确,做人守拙,以拙求进,往往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

    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是读书求学之拙。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笨功夫,实现了学养质的提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干事创业之拙。不下苦功、不打牢基础,就不可能在事业上采撷到成功的果实。“功成不必在我”,是为官从政之拙,惟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才能获得人们心灵深处的掌声。

    ③“责守明则谋政专,勤于正事必疏于邪门。”被誉为“组工干部榜样”的王彦生是一个坚持原则、淡泊名利、拙于交际的老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之父”谢家麟这样评价自己:只顾埋头拉车,拙于人事交往。凡勤于正事者大都会“拙于人事”,他们   交际能力差,   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这样的拙使他们远离世俗的诱感,名利的困扰,专心致志做事。可以说,守拙体现为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④守拙还体现为一种坚韧执着的精神追求。袁隆平放弃城市的生活,选择艰苦的农学,扎根稻田数十年,心无旁骛进行水稻杂交研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非凡的奇迹。34年前,年逾六旬的山西农民石双砚立志要开荒种绿,他每天起早摸黑,刨石板、种树苗,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带领村民把遍地荆棘、一片荒凉的苍龙岭改造成了绿意葱笼的“常青林”。当初,在很多人看来,他们的选择并不明智,但他们最终凭借“绳锯木断,滴水穿石”的坚韧精神实现了梦想。

    ⑤把守拙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能排除世俗的干扰,靠真本事立身,靠干实事进步。可见,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

    ⑥与拙相对应的是巧。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排斥巧,但巧应该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无数质拙的积累。一些人梦想成功,却不愿与拙为伍,而偏爱与巧同行。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寻求“责人”提携相助,甚至干出种种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勾当。“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走捷径,耍滑头,不仅于事业无补、与成功无缘,最后还把做人的原则和本分也丢了,弄得个被人不齿的结果。

    ⑦有人说,若要行远,必先修其近:若要登高,必先修其低。近不修,则无以行远路;                。显然,其修主要还不是体力上的,而是心力上的。有志者区别于投机者的就在于有志者总是凭着自己的心力去做事,不浮不躁,不骄不馁,最终赢得胜利。

    ⑧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如是,我们不仅会获得内心的宁静,抵达心中的梦想,不经意间自己也会成为一道风景。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哪个江?长江。哪个海?东海。黄满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繁。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人从哪里来?主要靠的是移民。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

    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雪天里的暖

陈喜联

    ①几天的暴雪,小城早已银装素裹。初见下雪是惊喜的,然而,几天以后还下个没完没了,不由得就心生厌倦了。往窗外看去,天地还是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已经冰天雪地。蜷在家里,连附近的菜场也不想去,幸好,还有外卖。于是,认识了这位送外卖的“骑士”。

    ②骑士顶着一头白雪敲开了我家的门。门刚打开,一股冷风便呼啸着扑了进来。骑士不光头发“白”了,连睫毛也是白的,脸却格外的红。他大口大口喘着气,呼出的气,也是一团一团的白。

    ③餐盒递过来,还有一点烫手。他却连声道歌:“对不起,迟到了几分钟。”这样的天气,我有大把的时间坐在阳台上看雪景,几分钟而已,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这时,我看见他的雨裤膝盖破了一个洞。他局促不安地解释:“路太滑,摔了一跤,裤子坏了,头盔也坏了……”

    ④我把正准备拉上的门重新推开,跑进屋拿了块干毛巾:“晚一点没有关系,我不急的,这样的天气……真是辛苦你了。”

    ⑤骑士边擦头脸上的雪,边连声感谢:“谢谢!谢谢!这是我今年送的最后一单,准备回家过年了,晚上的车……还不知道能不能正常发车。”哦,原来是这样!他在漫天飞雪的街道上奔驰,而他的故乡,是不是也是千里冰封呢?

    ⑥我嘱咐他再等半分钟,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又跑进储物间找出了一个早已不用的头盔送给他。骑士很不好意思地喝着茶,脸色渐渐恢复了正常颜色,说:“我今天遇到的都是好人。上午,我在的购物广场抢到一单,是三杯奶茶的订单。我跑去奶茶店,你猜怎么着?”他掏出一张配送单给我看,上面备注着:一杯送给骑手,另外两杯麻烦骑手送给附近的环卫工、警察,或者其他露天作业者,辛苦啦!

    ⑦配送单有点湿 , 有点 , 骑士小心地把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你知道吗?奶茶店的妹妹特意把三杯奶茶包得严严实实。我刚走出奶茶店,就碰到一个扫雪的清洁工阿姨,把一杯奶茶给了她。购物广场出口,一个交警在指挥交通,我把另一杯奶茶给了他。后来,又看见个志愿者在用竹竿打树上的雪,就把第三杯奶茶给了他。”骑士笑眯眯地拍拍口袋:“我有这张配送单就够了。

    ⑧骑士喝完最后一口茶,戴上我送他的头盔,郑重地说了声“谢谢”,转身“噔噔噔”地下楼去了。我站在窗口,看他跨上车,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里,渐渐远去,很快消失在拐角处。

    ⑨雪依旧在下,冷冷的风刮得雪花四处翻飞。我不知道骑士今晚能否登上回乡的列车,他遥远的家乡,又有谁在等待他的回归。但是我知道,雪窖冰天的世界里,那张小小的配送单,那三杯包得严严实实的奶茶,温暖了他的心,温暖了他对于这座小城的所有回忆。

    ⑩其实,温暖的又何止是他一个人。

(选自《博爱》2019年第01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②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③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④“人都到那里去了?”

    ⑤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⑥“读书!”

    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dǐng fèi。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⑧“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⑨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⑩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