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人与物的对话》 意大利蟋蟀 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百度一下”——张亚勤

     陈一平

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赴美深造,到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从张亚勤的经历可以概括出两个关键词:“学霸”和微软。而2014年9月10日,又有了第三个关键词:百度总裁。

从微软到百度,张亚勤做出这个决定折射出的是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一个时代的结束!”对于张亚勤的离职,原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如此评价。

让微软璀璨夺目的PC时代结束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微软是一个容易诞生偶像的地方,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诸如李开复、唐骏等,都曾在校园里引来追捧。

12岁,成为中国年纪最小的大学生;23岁,以一篇满分毕业论文获得博士学位;31岁,被授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张亚勤成为众多“技术派”心中的偶像。

褪去学生时代的光环,1999年无疑是重新开始的一年。他应李开复邀请加入微软,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继而为“微软中国”找来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我们找的人大多在美国生活和学习过,他们已经在美国做得很出色,同时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彼时,张亚勤如是说。

2001年,微软中国研究院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张亚勤任首任院长。2004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微软亚洲研究院评为“全球最顶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张亚勤被调回美国总部,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统领微软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

从回国到别离,历时5年。然而,谷歌的一个决定让张亚勤在美国仅仅度过了两年平静的时光,就面临二次“回宫”。

2005年7月19日,谷歌宣布将在中国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并对微软展开了凶猛的挖角,而领军者正是此前游说张亚勤加入微软的李开复,微软亚洲研究院受到了冲击。

这让比尔·盖茨有点坐不住了。

2006年初,盖茨亲自点名,张亚勤再次回国,创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目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拥有超过3 000名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已成为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

这应该是微软在中国的一个全新开始。2006年微软研发开始扶持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投入金额从3 000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7亿美元,7年时间增长了8倍。

而这个过程也是张亚勤角色的一次转换。此前,他的身份更多的是科学家;而后,他由微软内部和学术界向外扩延,蜕变为企业管理者,并逐渐成为微软在中国的“名片”。

如果给张亚勤拍一部电影,镜头到了这一幕似乎已是高潮,但故事总有戏剧性的惊喜。

“我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我会主动寻找另一个能够让我兴奋的工作。”张亚勤曾多次如是说。

这或许是其从微软离开的内在驱动力。要离开工作了近16年的微软和一手建立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他理应也确有很多不舍。“上个月最后一次出差去美国总部,工作完成后我绕着办公楼走了好几圈,心里和他们告别。下次,就不会以微软身份回来了。”张亚勤如是说。

除去不舍,或许还有些遗憾。

如今他为什么选择了百度?

有分析指出,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和张亚勤都是山西人,关系也非常好;在互联网三大巨头里,李彦宏拥有科学家情怀,可以给张亚勤提供更好的能实现其科学家梦想的空间。

近几年,跨国互联网企业的光环在不断减弱,而国内科技公司却如日中天,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已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并不断搅动国际资本市场,这些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抛出的高薪已有足够的吸引力。

2014年5月,李彦宏从谷歌挖来了吴恩达担任百度首席科学家,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迄今为止引进的最重量级人物。吴恩达曾领导谷歌大脑人工智能项目,现在他在硅谷主持设立了一个新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我加入了百度,人们有时会问我为什么要来,因为我相信在所有的公司中,百度是最有可能在人工智能上取得突破的。”吴恩达说。

“过去一年尤其特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移动互联网这个大潮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李彦宏如是说。

(选自《华夏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微软张亚勤”到“百度张亚勤”的转变,标志着张亚勤从给外国公司打工回归到为中国的公司工作,是其人生境界的提高。

B.微软是一个容易诞生偶像的地方,张亚勤凭借博士、院士、科学家的称号,与李开复等人一样,曾在校园里引来追捧,成为偶像。

C.告别是艰难的,“绕着办公楼走了好几圈”“不会以微软身份回来了”,这些话语隐含着张亚勤的不舍和后悔,让人伤感不已。

D.文中多处出现的张亚勤的“如是说”有张亚勤内心世界的直接展示,也有他对自己部分工作情况的介绍,这些内容加深了读者对他的了解。

E.这篇传记通过对张亚勤的工作角色变换的介绍,展现了互联网行业精英奋进的历程,让人感受到中国科技的发展进步,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变化。

(2)、请结合全文,概括张亚勤的三次转身。

(3)、张亚勤为微软公司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些贡献分别体现出他怎样的才干?请概括回答。

(4)、请结合文本,谈谈张亚勤“跳槽”的原因以及带给你的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

①李白是唐代诗坛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在他的诗作中,山水诗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如实地具体描写山水景色,而是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酝酿于心中的诗情幻化成绮丽非凡、惊心动魄的诗意境界。

②李白的山水诗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以种种瑰丽奇异的想象,制造出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抒发蓬勃的激情。如他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因梦而游,飘然而至,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闪电、鸣雷、石洞、神仙,纷至沓来。意境的描绘,全无刻意安排的迹象。这就是李白的山水诗,情从诗中自然喷发。

③夸张是诗人常用的手法,然而李白在山水诗中,常常用极致夸张的手法咏唱大自然的杰作,酣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蜀道难》中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为了显示蜀道的高耸,他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又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雄奇。蜀山之险,蜀道之难,在夸张的描写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艺术表现。在这样的基础上,李白情不自禁地咏叹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④李白还有一些山水诗弥漫着飘逸超脱的仙心。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碧山”是李白向往的,它不同于喧嚣的人世,在那里李白获得的是一种闲适逍遥。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中,李白脱离名利的纷繁,洗去凡俗的污垢,超脱了世俗功利。诗中的自然山水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为一体,让人回味无穷。

【注】窅(yǎo):深远。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远离古典

    我们常常爱听古典音乐,自以为非常感动,自以为听懂了。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听懂。我们离古典一天比一天遥远。

    据说,当年歌德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感动,竟热泪盈眶。激恼了贝多芬愤怒地跑过去冲歌德说:你根本没听懂我的音乐!可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时代,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柴可夫斯基上前去向托尔斯泰表示衷心的感谢。岁月是一位残酷的雕刻师,无情地雕塑着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和我们,而且将古典一并雕塑得适合于我们和时尚的口味。

     古典一词classic源于罗马上层阶级使用的拉丁语,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谐调、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高雅、持久、典范。古典,追寻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追求,实际是对那个时代理想的追求。它带有均匀而有节制、淳朴而纯真的人类原始理想返朴归真。

     歌德自己说:“不爱音乐的人,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做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他就是这样认识古典音乐的。他说得极端,过于激情洋溢,离古典的意义遥远,难怪贝多芬对他要愤怒地叫喊。

     激情不是古典。浪漫不是古典。倾诉不是古典。热泪不是古典。

     连歌德和托尔斯泰都离古典遥远,我们可以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误解,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远离。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詹姆斯.拉斯特、保罗.莫里亚将古典的音乐肆意改编成小品加上强烈的打击乐,以为是重返古典或对古典全新的诠解;我们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书摊上摆满了将古典名著断章截句截肢为摘抄和词典,供青年人写情书时参考,以为是挖掘古典对今天的发酵作用;我们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一下子如球迷一样冒出这样多的发烧友,将贝多芬如私家财产藏在首饰盒中一样任其尘埋网封,将巴赫塞进高级组合音响看音响的名版和效果比听音乐本身更兴味浓郁……

     古典被我们简化。古典被我们肢解。古典被我们附庸风雅。古典被我们化为实用。

     听古典音乐,便非常像是看奥林匹克运动会。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我们都是从奥林匹亚山取下圣火,以为重反古希腊的辉煌。其实,我们早已经将奖励给胜利者的橄榄枝叶变成金碧辉煌实用的金牌。我们高举那熊熊燃烧的火炬,同举着一把仿古的打火机没什么两样。我们离奥林匹亚山越来越远,我们却越来越跑得兴致勃勃。

     古典,在远离着我们。我们却以为古典是走进文化高雅层次高档位的一层光滑的涂料、一层珍珠美容霜、一剂养生驻颜的回春药。

     古典,是一种水。我们以为能够制造世上任何一种水:蒸馏水、矿泉水、太空水、纯净水……古典,是圣水,只流自天国、流自心灵、流自遥远的原始人类的青春期。我们人类已经太老了。我们在漫长的成长的历史中赢得了一些什么,也无可奈何地失去了一些什么。

     是的,古典是一种水。我们太爱把它当成一种老酒或美酒,灌装进瓶子或罐子中,或调制成颜色鲜艳的鸡尾酒,斟进高级脚杯中,自以为是珍惜、收藏或品味。其实,我们只是把它当成点缀、摆设、显示和象征。

     古典,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窗 花

耿翔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彻底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的好长时光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透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里,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透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打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从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在他们守望的家园里几孔温穆的窑洞,仅仅是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是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圈在脚地上的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尽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更不相信和我一样的文化人,用善心对它的穿凿附会。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语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这里的凡是叫得很响的艺术,绝不是风花雪月,墨香能染。那些锤钎凿出的石狮子,那些木槌敲击的牛皮鼓,有哪一样,不像在黄土上种植五谷,需要的是木和铁合一的工具?是的,陕北的人男耕女织,他们手里握着木头,握着铁,这是他们向土地索取衣食的最基本的方式。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特别是她们的文化与想象的极大反差,却能创造出一些很抽象的窗花,谁会相信,这是出自于一群走在庄稼身边的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的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应该在言语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拔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桠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一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一个花朵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自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在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儿女。在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枚枚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前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惟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⑪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篱笆青青,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⑫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