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9课《黄河化险》同步练习

采蒲台的苇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草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那么紧。人                       , 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的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们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12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八路?”“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起沙着嗓子喊:“没有!”

     敌人杀死了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第二自然段作者详细列举了各种苇的不同用途,是为了具体说明第一段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  )

A、水养活了苇草 B、人们依靠苇生活 C、这里到处是苇 D、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
(2)、下面对第⑷段划线句子深刻含义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项(  )

A、它充满了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是抵抗日寇侵略的象征。 B、苇不单纯是好看,它还有各种用途,养活了生活在冀中的勤劳朴实的人民。 C、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 D、它之所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它体现了冀中人民的坚韧不拔、不可征服的民族的精神,因而显得壮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   李舫 
        ①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席在中国考察之后对城市规划界说:“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的洪水淹没。我确信你们将会遭遇这种危险,你们要用全部智慧、决策和洞察力去抵抗。”
        ②20年后的今天,这个意味深长的警告不幸言中。
        ③目前,我国各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中,襄樊古城的千年城墙一夜之间惨遭摧毁,曾是明代抗倭前线、清代鸦片战争主战场、宁波商帮发祥地的定海古城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被夷为平地,作为北京民居灵魂的四合院也在减少……朱门绿廊、雕梁画栋、青砖碧瓦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盲目的建设和更新正在使我们的城市失去记忆。
        ④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城市是复杂的,可是往往也如此简单。厮杀声依然回荡不已的古罗马角斗场,蛛网般交织的威尼斯水巷,清冽蔚蓝的多瑙河,清秋远村旷野平芜的圆明园废墟,横亘万里烽火连绵的长城……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蜿蜒在城市的每一方土地、每一片草坪、每一道天际轮廓线……无数的城市史告诉我们,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⑤城市不仅仅是单体建筑的简单集合,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桥,更是一股从远古吹向未来的心灵之风,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⑥建筑界有一句被建筑师们经常重复的话:“建筑创作从寻找城市开始。”韩国首尔市现代化建设初期,决策者填平了蜿蜒于古城内的清溪川,建起了高速公路。然而,人们发现,尽管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城市却越来越失去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2003年,首尔市政府毅然决定炸掉高速公路,重现清溪川古河道,追溯城市的历史记忆,恢复城市的历史脉络。
        ⑦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中国城市史行进到21世纪,已经进入需要我们反思的阶段。                                
                                                                                                                                                                                 (选自《杂文选刊》2006年第5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①为什么雷雨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落地,飞机到底怕不怕雷电?
        ②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飞机上是没有避雷针的,避雷针是用在地面建筑物上的,其原理是将空中雷击产生的电流,通过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引向大地,就好像三项插头的“地线”概念,从而避免在城市的地面遭到雷击。
        ③与此同时,飞机外部结构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如果遇到雷击,飞机就是一个短路的路径,虽不会直接伤害机内人员,却很可能损坏飞机上的电子设备以及结构,对安全造成影响。
        ④由于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无法接地,因此,飞机要做的是防雷,而不是避雷。
        ⑤具体而言,在每次飞行前,飞行员都要了解航路各段的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绕飞路线,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与强雷电做正面接触;在空中飞行时,飞行员也会通过气象雷达来观测航路上的天气状况,总之,面对雷电天气,对策就是一个字——躲。如果飞机还没起飞,当然就不去冒这个险了,至于到达航班,一般情况都会选择备降,还是那个字----躲。
        ⑥但在雷电天气以外,当飞机在云层中飞行,还会跟空气、云层摩擦产生电荷,而当电荷积存达到一定值,也有可能形成雷击,这时候就要用上安装在飞机主翼或尾翼尖端处的“静电释放器”,大家一般称为放电刷,其原理是,当雷电产生的电流通过飞机,又或是飞机因空气摩擦而带静电,电流就会瞬间通过放电刷释放到机身外,这样,在导体效应的作用下就不会形成高能量的电能聚集释放这一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乘客坐在客舱里是安全的,因为客舱跟机身外壳是绝缘的。
        ⑦放电刷也是飞机上的仪表电子设备的“保护伞”,通过随时放掉机身上流动的静电,避免飞机的通信导航受到电磁场干扰而影响飞行安全。一般现代民航客机上的放电刷都有10个以上,但也有很多小飞机是没有的,因为这些小飞机的体积小,机身上的静电很小,直接就由机身释放出去了.此外,飞机防雷还体现在飞机的重要设备都做了加固,比如油箱外壳的加固以及绝缘,而航电设备的位置也是经过精确评估测算出来的,目的在于即使飞机遭到雷击,造成的损伤也不会是致命的。
        ⑧但话又说回来,放电刷的释放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飞机被高能量的雷电击中,而放电刷又不能在瞬间将这股能量释放掉,就会产生电阻效应,很可能发生机体被击穿的危险,甚至造成恶性事故。所以说,飞行一定要做到慎之又慎,最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天气状况,及时绕开危险。                                 

                                                                                                                                                                                                                                        【南方周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①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②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爱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④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庆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望梅”能否止渴

       ①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它可使人体免于脱水,当体内水分一旦恢复平衡,这种“保护性”的感觉即随之消失。望梅止渴则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典故,《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操告诉饥渴的士兵“前有梅林”,使“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最终坚持走到水源处。只是“望梅”真的能止渴吗?

       ②实际上,“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现象。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改变体液的容量、浓度会影响“渴”的程度。例如,增加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会增加机体细胞外液中溶质的浓度,就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溶质具有渗透压,会导致细胞脱水。大脑的某个部位感觉到这种脱水,人就会产生渴感,而喝水后,体液得到稀释,渴感就诮失了。

       ③另外,人体血量的变化对渴感也有影响。有研究显示 , 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这也是为什么人受伤后,如果失血过多,就会感到口渴,而喝水补充血量,渴感就能被抑制的原因。

       ④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大脑又是如何感知渴觉呢?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科学家们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

       ⑤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对小鼠血液、大脑神经元活动、环境温度以及进食饮水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他们发现小鼠脑内穹窿下器中存在着一套能预测口渴并调节体液不平衡的神经元群。

       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扎卡里·奈德及同事报告称,这些神经元不仅可以监控血液的变化,还篓在进食和饮水时监控来自口腔的信号,这些信号包含摄取食物与饮水的温度信息等。这些神经元将来自口腔的信息与血液成分信息结合,实时“预测”正在摄取的食物和饮水将如何影响体液平衡,从而对饮水行为进行调节。

       ⑦研究者们表示,这个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吃得太快会让我们感觉口渴,以及冷饮为何特别解渴等问题。

       ⑧总而言之,“渴”能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需要饮水,需要的水量是多少。如果“渴”的时候不喝水,血液和体液的成分得不到调节,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渴”是不会被真正缓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望梅”是不能止渴的。

(选自2016年8月12日《光明日报》,作者詹欢欢)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七根火柴(节选)

    ①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②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xī动了好几下 , 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③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④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⑤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⑥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⑦“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⑧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⑨“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⑩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⑪“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⑫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⑬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⑭“一,二,三,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