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9课《黄河化险》同步练习

《黄河化险》为什么对毛泽东抽烟的过程描写的如此细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手上”的亲情

    年关将至,对于许多忙碌了一年的人来说,总算可以放慢脚步,休息一下了。可对他来说,却意味着更加忙碌的开始——一周前,父亲就在电话里反复催促他回来,好帮着家里做元宵。

    可他却不是很乐意,因为做元宵太辛苦了,也挣不到什么钱。

    可最终,他还是回来了,懒洋洋地跟着父亲来到厨房。跟往年一样,先要做元宵馅料,他开始在滚烫的大锅里化米糖,并不停地搅拌,父亲则在一旁添水,什么时候添水,每次该添多少,父亲都能掌控得丝毫不差——一靠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感觉和经验。

    等米糖化开后,便要将锅移至炭火上,改用小火热炖,期间要陆续加入冰糖、桂花酱、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等辅料,每样辅料的比例,以及加入时的温度火候,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不能有分毫之差,“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做出来的元宵,在香甜上有层次感和传统味。”父亲解释道。

    馅料做好后还需要晾晒22个小时,“这样才能自然蒸发掉多余的水分,锁住馅料的醇厚味道。”父亲告诉他,“这需要耐下性子,急不得的。”

    父亲这套秉承家族传统、坚持制作元宵的方法,太费事、费力了,让习惯快节奏生活的他难以接受,也让他打心底里有一种排斥感,他暗下决心:明年打死也不回来帮父亲了。

    馅料一旦晾晒好,忙碌便真正开始了——被糯米粉团妤的它们要被放入簸箩中,来回滚动撞击数次,再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捞出沥干。之后再次放入簸箩中滚动撞击,又浸水、沥千,如此反复五六遍,直到成型的元宵变得润和饱满。

他嫌反复的遍数过多,于是便希望少来几遍,但父亲却坚决不同意:“唯有这样,做出的元宵才能又糯又有嚼劲,才是真正的‘上品吃食’!”

    又提到了“唯有这样”,他有些反感,觉得父永顽囤不化,“一到两遍又能怎样?反正又没顾客知道!”

    但也只是想想而已,父亲是决不允许他少来的。

    好在,元宵节最终过去了,他也不用再忙了,回城前的那天晚上,他跟父亲说,我们办个元宵厂吧,用机器生产速冻元宵,生产起来既轻松,产量又大,还能批量送进省城里的超市里去卖,赚钱比现在多得多!“而且,所有的程序都有电脑自动调配好,无需您事事亲力亲为。”

    不料,父亲却摇了摇头:“手工制作能保证原汁原味,透着浓浓的团圆之气,机械化生产出来的,吃起来不仅口感差,有的还会粘牙,没有手工的好吃。”

    “管他粘不粘牙,只要能赚钱就行!”他不服气地回应道。父亲没有反驳他,而是说,你知道过年时,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排队来我们家买元宵吗?他们很多都是专门开车前来,而且一买就是好几袋。

    他迷惑地摇了摇头。

    “是因为我们的元宵口感好,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常年在外的游子,都说,吃着我们家的元宵就能回忆起小时候,说那是儿时故乡和妈妈手工的味道,因此,我一定要坚持手工做,那怕是再累,再繁琐!”父亲坚定地说道。

    他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原来,这正是父亲坚持手工做元宵的原因所在。是的,对父亲来说,那传统不变的手工元宵,承載和寄托的是恒远的家人情和故乡情,并以辛苦势作的这种特殊方式存在着,这种劳作凝结着老手艺人对于完满的手工味道的执着和维系,也包裹着一家人对于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浓浓亲情的珍惜和不忘。

(选自《安徽青年报》,有改动)

阅读卢树盈的《送你一把草》,完成下面小题。

    ①蛮塔村有一个低保户,扶贫干部过了一拨又一拨,就是没有人能够把他扶起来。这个低保户叫老郭,是一个老光棍。他就是懒,什么也不想干,就靠着低保金过日子。

    ②这天,市里来了一个扶贫干部,三十出头,穿着很嘻哈,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他进了老郭的小院,直皱眉头。里面杂乱脏,无处下脚。

    ③老郭看到扶贫干部后面跟着一个扛摄像机的人,马上就兴奋起来。以前的扶贫干部来,带着小鸡、小鸭、小鹅、小兔,都想让他勤劳致富。结果这些小动物养大,都进了老郭的嘴巴。这次得目标大点,要头小牛,不用喂养就可以宰杀了吃牛肉。

    ④扶贫干部让老郭叫自己“小伍”,并一口气答应了老郭的要求。巡视屋内屋外一番后,小伍对着摄像机夸下海口:一年让老郭脱贫,两年让他进小康,五年让他致富。这些话老郭听了无数遍,心想又是扶贫干部在作秀。

    ⑤几天后,小伍来了。身后没有记者,也没有小牛,他只拿着一把草。老郭有点失望,热情的脸马上变得冷若冰霜。小伍嬉皮笑脸地说:“郭大叔,你要养牛,先种草。如果你种上一亩蒲草,我送你一条发财牛。”看来这次的扶贫干部不简单。老郭哭笑不得地看着这把草,敷衍地点了下头,毕竟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啊。

    ⑥第二天,小伍就拉来蒲草苗。老郭本想偷懒,在自家的水田里随便种点蒲草,剩下的蒲草苗卖给别人。可小伍不走,跟着老郭种蒲草,晒得全身发黑。老郭不好意思偷懒,只能硬着头皮干。

    ⑦蒲草苗施足了肥料,在水田里疯长。可小伍到了九月才来,仍然不见小牛,只告诉老郭把草割了晒干,就把小牛送来。遇到这样较真的扶贫干部,老郭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收割蒲草。小伍仍没走,陪着他收割蒲草,等到晒干,装进屋子才离开。

    ⑧老郭得意地等小伍送来小牛,他想着喂完蒲草,就宰牛吃肉。结果却只等到了小伍的电话,他着急地让老郭帮他谈了几年的女朋友找一双植物染色、手工编织、花色好看的拖鞋。承诺只要女朋友满意就马上送牛来。

    ⑨老郭生气了,小伍这不是变相地问自己要贿赂吗?可一想到自己一屋子的蒲草等着喂牛,便压住了火。一想到蒲草,老郭突然眼前一亮,年轻的时候,他可是蒲草编织能手。干脆给小伍的女朋友编一双拖鞋,贿赂一下小伍。

    ⑩老郭赶紧挖了些红茜草,捣碎,加入明矾发酵后,得到了红色染料。再把蒲草放下去染红,晾干,就得到了红色蒲草。他花了一天时间,按照商店里最流行的样式,用蒲草编织了一双女式拖鞋。小伍接到老郭的电话,喜滋滋地来了,拿着拖鞋就急匆匆地走了。

    ⑪一个月过去了,小伍才过来,可仍不见牛的踪影。小伍笑嘻嘻地拿出一百元钱和一张禅语窗帘的照片,说拖鞋女朋友非常喜欢,并央求老郭为丈母娘编织照片上植物染色的窗帘,承诺只要丈母娘满意,马上送钱送牛来。

    ⑫这禅语窗帘,样式新颖,有五种颜色,还有花鸟,编起来肯定费心思。可想到既有牛又有钱,老郭只能埋头苦干,足足花了一个多月功夫才完成。小伍把这比照片还古朴耐看的窗帘放进车里,急匆匆的走了。

    ⑬小伍拿走窗帘后,居然一个月没有露面,电话也打不通。老郭想起自己一个月的心血,一气之下跑到镇长办公室举报。镇长说小伍去日本考察了,等他回来一定给老郭一个交待。

    ⑭这天,老郭正呆在家里郁闷,小伍挎着一个大包急匆匆赶来,将一叠钱拍在桌上,喜滋滋地说:“这是禅语窗帘的三千元钱!”说着又递过一张地毯照片,问老郭会不会编织蒲草地毯。老郭冷笑:“你太小瞧我了。我家祖上五代都是编织蒲草的,有独特的植物染色技术,秘不外传的编织手法。不过让我编,得先给订金。”小伍激动地从大包里拿出一万元钱递给老郭:“如果你编织得好,还会有很多订单。”

    ⑮老郭愣住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⑯“在我参加精准扶贫活动以前,详细地了解过你。你是民间艺人,有工匠精神。我早就结婚了,为了给你的蒲草编织物找销路,才骗你编出样品。我拿着样品跑遍大江南北,还去了日本。你的手工编织很受欢迎,这不还接到了地毯订单呢!”看着老郭惊愕的眼神,小伍继续兴奋地说:“郭大叔,为了不让你的编织技法失传,我还准备给你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我们的蒲草编织业发扬光大……”

    ⑰老郭的眼眶湿润了。他告诉小伍,他只是一个蒲草编织的匠人,常常被人瞧不起。年轻时,媒婆给他介绍了一个姑娘,条件一般,说话可气人了,说老郭这种穷鬼,就是瞎子都不嫁给他。就这样,老郭自暴自弃,变得懒惰了,手艺也不想做了。

    ⑱小伍握着老郭的手,坚定地说:“郭大叔,不管别人怎么打击,人穷可不能志短啊!我这个小扶贫干部扶‘智’,更要扶‘志’!现在我已经交给你了一把草——咱凭手艺吃饭,靠勤劳致富!”

    ⑲看着小伍信任殷切的眼神,老郭狠狠地点点头,大踏步走向那间蒲草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36期,有删改)

文学类文本阅读。

师者的眼睛

①那个孩子是我第一次做班主任时遇上的一名学生,长得黑黑瘦瘦的,成绩不是很突出,在班上总是默默无闻的。如果不是他有一次给我惹了祸,我到现在对他可能都没有多深的印象。

②有一天晚自习,他竟跑到宿舍去洗衣服,给校长逮个正着。校长大怒,在全校的大会上点名批评了我,罪名是管理不严,导致学生目无校规校纪。

③我把所有的账都记到他的头上。会后我将他叫到办公室,面色严厉地对他说,他必须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付出代价。我让他解释一下逃课洗衣服的原因,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检讨。他脸红了,眼泪都快要下来的样子。但他一直沉默,不认错也不解释。我被激怒了,问他要了他父亲的电话号码,气咻咻地将电话打过去。

④那天下午,一个五十多岁农民打扮的男子满脸歉意地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正是孩子的父亲。他说他是从建筑工地上直接过来的,那一身满是泥点子的祖布劳动服也印证了他的话。我心里忽然涌出一股难言的滋味儿。

⑤上午的火气已下去了好多,我的态度也温和了不少。大体同他讲了一下孩子的情况,让他加强教育。“对不起,老师,孩子让您操心了……”他一个劲儿地赔着小心,说一定会让孩子改好的,并一直为孩子给我添了麻烦而一遍遍地道歉。看他讲得口干舌燥,我顺手将桌上的一只梨子递给了他:“润一下喉咙吧。”说真的,那一刻,我的心中有几分不忍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辛辛苦苦把孩子送进学校,却并不知道孩子在这里做了什么。他接过梨子,千谢万谢地退出去了。

⑥不一会儿,他领着孩子来到我的办公室,倔强的孩子终于低下了头:“老师,是我不对,给您添麻烦了,以后我一定改……”泪水顺着他瘦瘦的脸流下来。“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呀,其实你的错误并不仅在你晚自习回去洗衣服,更在于你的态度……”我语气缓和下来,让他回去上课。孩子抹着眼泪出去了,旁边的父亲一直看着儿子的背影远去,方如释重负一样松了一口气。

⑦“这位家长,没什么事了,您……”

⑧“老师,是这样…”他从口袋里掏出五张皱巴巴的十元票子交给了我,“麻烦您把这五十块钱交给孩子,让他再买一身换洗的衣服。我知道,他是因为没有换洗的衣服才抽晚自习的空儿去洗衣服的,第二天他还要穿它……这孩子知道我们家困难,从来不开口要的。我给他,他还是不会要的,您就说这是学校要求,在校着装要求干净整洁。”他的脸有些红了。顿了一下,他又摸索着从口袋里掏出我送他的那只梨子,“这个,麻烦您也交给他,平时,他难得吃到……”

⑨那只梨子,又从那位父亲的手上转到了儿子的手上——我转交的。我原本想着不接过来的,但我不敢轻视一位父亲对孩子殷切而无声的爱。

⑩也因为那次经历,在此后的从教生涯中,在面对一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时,我再也不敢随意为他们贴标签下定论。他们的真实,需要师者心上那双眼睛才看得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