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钱学森》同步练习

拓展阅读,我收获。

                                                                                    王献之与十八缸水

      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开始,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得腰酸胳膊痛,也实在不好受。于是他想,要是有什么窍门就好了。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18口大水缸,郑重地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了。”

       父亲的话激起了王献之的好奇心,他很想看看水缸底下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于是,王献之的热情又高了起来,面对一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开始了漫长的学书生涯。

      王献之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了。一天,他很得意地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妈妈看。王夫人端详了好久,指着一个“太”字的下部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一听惊呆了,原来妈妈指的这一点,正是爸爸在指教他写字时,加在“大”字下部的那一点。写了整整一缸水,连一“点”都还没有写像。王献之深深舒了一口气,想:看来路途还长得很哪!①这时候,王羲之进一步勉励儿子:学书没有秘诀可寻,而全在于“功夫”二字。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只要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就一定能够成才。②他对儿子讲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说明一个书法家能取得成功,要下多少功夫,花多少代价。他还告诉儿子:功夫不全在字内,还有些功夫在字外。也就是说,除了练字本身要下苦功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成为一个大书法家不可缺少的。父亲的这些教导,使王献之很受启发。

     王羲之除了在家指导献之练字外,还经常带着献之到野外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陶冶情操;他还坚持和儿子一起锻炼身体,以增强献之的腕力和臂力。这样一来,献之每天端坐在那里练字,就是一连练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很累。

       就这样,王献之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写干了18缸水,也成了有名的大书法家。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窍门——    指教——

  勉励——    启发——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羡慕:   端详:   秘诀:   陶冶:

(3)、画线的句子分别使你联想到了哪一句名句格言?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由文中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练字的辛苦;“”则形象地写出了人的骄傲自满的心态

②要学习好书法,除了练字本身要之外,还要认真,加强,完善

(5)、最后一段话,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哪些名句格言?请在下面写出两句。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十一”假期,我回家看父母,重阳节正巧在假期内,便想陪父母好好地出去玩玩。可是父母却执意要我陪同去乡下老家看看。

汽车沿着坑坑洼洼的山路行驶。这条路,从我第一次走就是这个样子,父亲在颠簸的车上叹道:几十年如一日啊……

      一路看不够的山光野景,几十里路不觉就到了藏在深山中的那个小山村。老姨正坐在家门口剥花生。小小的院落,堆满了一年的收成: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砌成宝塔的形状,光彩夺目;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红红的辣椒,鲜艳夺目,这莫不是农家渴望好日子的写照?

      我的眼睛被院子里那棵高大的枣树所吸引。几年没见了,树干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却仍然枝繁叶茂。

      老姨说:树上的枣儿原本更多,已经打落分给乡亲们品尝了。树上这些枣儿,是专门给我留的。说着话,老姨吩咐孙子拿来长竿,对着树上的枣儿,“噼噼、啪啪”的一阵猛打,枣儿如冰雹一般纷纷落下。我捡起一粒红透了的枣儿品尝,又脆又甜的滋味在身体中蔓延。

      再看那枣树,在长竿的敲击下,枣儿落下的同时,那树的枝枝叶叶也纷纷折落。我心疼得大叫:“快住手,别打了!你们看把这树折磨成什么样子了?”老姨和父母在一旁哈哈大笑:“这枣树就是这个样子,在秋天把它打得越狠,到来年春天它萌生得也就越旺盛。”  我奇怪道:“这是为什么?”老姨说:“这树贱。”

      我的心却受到了深深的感动。这树“贱”吗?是“贱”哦。它的生长不择地的肥瘦,随便栽在什么地方,哪怕是山沟石缝,有点土就能成活。你看那满山遍野生长的野生酸枣树,就是家栽枣树的母本,也成就了这枣树的坚强品质。无论是山野还是院落,无论是旱涝灾害还是风调雨顺,到了秋天,它都会奉献给人们一树的甘甜……这树“贱”吗?我看到的却是枣树面对挫折更坚强的本性,容忍一切的心胸,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枣树,多么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亲,虽然这块土地是那样的贫瘠,就如父亲在路上轻叹的那一句“几十年如一日”,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可是这里的乡亲们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从不曾减少一分。春天耕耘,夏天挥洒下汗水,秋天收获果实,乡亲们踏踏实实地享受着这块土地带给他们的每一个日子……

      我和父母告别了这个小山村。带回家一篮红枣,让果实的香甜、枣树的品质滋养着我的身心;采一把野菊花,摘一捧芦苇絮,让我,把家乡山山水水的灵气带回家。

课内阅读。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