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钱学森》同步练习

拓展阅读,我收获。

                                                                                    王献之与十八缸水

      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开始,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得腰酸胳膊痛,也实在不好受。于是他想,要是有什么窍门就好了。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18口大水缸,郑重地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了。”

       父亲的话激起了王献之的好奇心,他很想看看水缸底下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于是,王献之的热情又高了起来,面对一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开始了漫长的学书生涯。

      王献之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了。一天,他很得意地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妈妈看。王夫人端详了好久,指着一个“太”字的下部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一听惊呆了,原来妈妈指的这一点,正是爸爸在指教他写字时,加在“大”字下部的那一点。写了整整一缸水,连一“点”都还没有写像。王献之深深舒了一口气,想:看来路途还长得很哪!①这时候,王羲之进一步勉励儿子:学书没有秘诀可寻,而全在于“功夫”二字。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只要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就一定能够成才。②他对儿子讲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说明一个书法家能取得成功,要下多少功夫,花多少代价。他还告诉儿子:功夫不全在字内,还有些功夫在字外。也就是说,除了练字本身要下苦功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成为一个大书法家不可缺少的。父亲的这些教导,使王献之很受启发。

     王羲之除了在家指导献之练字外,还经常带着献之到野外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陶冶情操;他还坚持和儿子一起锻炼身体,以增强献之的腕力和臂力。这样一来,献之每天端坐在那里练字,就是一连练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很累。

       就这样,王献之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写干了18缸水,也成了有名的大书法家。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窍门——    指教——

  勉励——    启发——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羡慕:   端详:   秘诀:   陶冶:

(3)、画线的句子分别使你联想到了哪一句名句格言?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由文中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练字的辛苦;“”则形象地写出了人的骄傲自满的心态

②要学习好书法,除了练字本身要之外,还要认真,加强,完善

(5)、最后一段话,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哪些名句格言?请在下面写出两句。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件事整整埋藏了七十多个年头

    故事发生在广东中山县的一个广场上.时间约在1943年。当时,一队日本兵在喂马,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好奇地远远望着那些高大的马匹。日本兵拘捕了他,审问不出什么名堂,便对小孩说:皇军写几个______你照着写了,我们______放了你。”一个日本兵蹲在地上写了“日本战胜中国”这六个字。

    小孩接过日本兵的石块,蹲在地上也写出了六个字:“中国战胜日本。”

    日本兵叽叽喳喳讨论了一会,估计小孩不明白他们的用意,一个日本兵又重新写了一遍:“日本战胜中国”,指着这几个字朝小孩嚷道 “要按我们的意思去写,懂吗?否则,枪毙枪毙的!”

    小孩拿起小石块,重写:“中国战胜日本。”

    日本兵暴怒,用马鞭抽打小孩,还把他捆绑在木柱上。过了一夜日本兵把小孩放了,可第三天又把他抓了回去。原因之一是小孩的家人“顽固不化”,家长没带孩子向皇军“认罪”。于是又在木柱上将小孩捆绑了一天,然后押送到了监獄。经过一个月的关押折磨,小孩______已经气息奄奄,______他就是不向日本兵求情,不将“中国战胜日本”这几个字颠倒过来。

    日本兵眼看小孩快要死了,便假装仁慈放了他。回家不到七天,小孩就离开了人间。

    小孩的名字叫郑振华——假如他还活着——现在应该是八十多岁的老爷爷……

课外阅读

一面(节选)

阿 累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 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就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è  wù)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  坚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宝贵的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难  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选自《鲁迅年谱 校注本》)

课外阅读题。

哑巴渡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渡口,摆渡的人是一个(    )的哑巴老头,乡亲们都管这儿叫哑巴渡。

    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也不像他(    )的脸。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在岸上一吆喝,他就会从船舱里出来,再(    )地把过河人送到对岸去,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在这里过河的人,不用担心会耽搁行程。

    河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日子在(    )中逝去。哑巴老人在这里默默地把船摆过来,渡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了河水、渡船和哑巴老人的存在,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直到有一天,哑巴老人生病被送进了医院,大家才怀念起以前只用一双粗大的手说话的哑巴老人。人们想起他摆船的稳当。想起了他一毛钱的渡河钱。想起了他冬天半夜里穿衣解缆就为了送一个行人过河。哑巴不在了,人们觉得船上空落落的。

    一天,乡里突然来了个老将军,手里捧着哑巴老人的骨灰盒。哑巴老人得的是肝癌,死在医院里。他把一生摆渡的钱全捐了出来,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新桥。

    就在新桥建成剪彩的那天,老将军含泪讲述了一件让人震惊的往事:在红军长征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拦截追击的敌人,还是“红小鬼”的老将军奉上级的命令配合班长炸掉石桥。摆渡的哑巴老人就是我的班长!

    阳光下,洁白的桥身闪烁着三个大字:哑巴渡。一位老红军生前在这里炸掉一座桥,摆了一辈子渡,死后又留下了一座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