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材料一: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rěn,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贞观政要》卷193
材料二:北宋宰相韩琦与富弼认为“契丹称中国位号(改国号为辽)、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行中国法令,至于典章文物,皆与中国等(都以中原为标准)。此其能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日益昌炽也(越来越昌盛)。”
----《辽朝(契丹)的汉文化》
材料三:嘉庆帝(1796—1820在位)宣称:“条陈在臣下,而允许则出朕旨”。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官吏“心存畏怯”,或“相率缄默”,或投皇帝所好,劾皇帝所恶。在清王朝的统治下,19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加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世界近代史中期政治史》
①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
②不与外国进行科技交流,使中国逐渐落伍
③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
④使西方殖民者找到侵略中国的借口
材料二: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王家范等主编《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伏尔泰在他的工作室里挂了一幅孔子像,写过一部戏剧《中国孤儿》;而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尽力阻止留学生计划,断言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并且有害于社会。1881年,清政府下令留学生一律调回国内。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