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霞光染成了红色,它比天空的景色更壮观。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闪烁着,滚动着,使人赞叹。

          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浅红,当一切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便出现了夜明星。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的珍珠。

          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1)这篇短文是按1顺序写的,表示顺序的词是:234

    【答案】
    (2)用“壮观”造句。

    壮观:

    【答案】
    (3)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39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边疆的兰花

        每当我看见兰花展台上那些身价无比的高档兰花时,看到花市上摆满了色彩令人眼花的进口洋兰时,常想起祖国南疆深山中的兰花。它没有高档兰花的身价,也没有洋兰的艳丽,唯在深山峻岭之中默默地散发着它那淡淡的清香。_________闻到它的花香,_________如同饮上了一口边疆的清泉,沁人心脾!

        为什么我总对边疆兰花充满了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缘于自己多年前的一段难忘的军旅生涯。

        记忆中的兰花真的不起眼,在深山老林中,亚热带森林中有些植物高大挺拔、伟岸无比,有的植物婀娜多姿、花香蝶舞。兰花在那里几乎连光线也争不到半分,只能在其他植物的叶片缝隙中获得一丁点儿阳光和雨露,在林海中实在是显得微不足道。它普通平凡,没有高贵的身价;它毫不起眼,没有艳丽的色彩。但它依然年复一年,在深山中默默无闻地绽放着它那朴实的花朵,散发出使人心仪的、淡淡的清香……看到它,我就会无限遐思,一幕幕往事在我眼前乍现。我仿佛又看见了边防线上飞扬的青春与那条橄榄绿色构成的风景线,还有那些曾和我并肩战斗,为祖国的南疆逝去青春乃至一生的逐一离我远去的、亲爱的战友们……

        边疆兰花的奉献是无私的。在边疆,我常常会被它们的顽强所感动,_________在没有泥土的绝壁、枯木之上,还是在黑暗的空间、密林深处,_________能够看到它们的身影,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边疆的兰花在艰苦的条件下蓄积能量——淡淡的花香,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边疆,直到默默地成为腐殖质,为使来年鲜花依旧艳丽,粉身碎骨,死而后已!

        我爱边疆的兰花,我赞美边疆的兰花。我始终觉得边疆的兰花伟大,它的伟大与它的艰难相随,它的伟大与边防儿女相伴!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养一枚月亮在心底

    程应峰

        ①孩提时期,最简单、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在水中捞月亮、在水边煮月亮了。

        ②在有月亮的夏夜,于村前的小河边,捧一捧河水在手心,待水沉静下来,一枚亮晶晶的月亮便在手心跳跃、荡漾。当水从指缝间渐渐流走,那枚月亮也悄然回到了河水中。再捞,亮晶晶的月亮又回到了手心里。

        ③光捞月亮还不过瘾,有时候,还会顺着兴致煮月亮。找来一个破损了的却能盛水的瓷碗,盛好水,搁在两三块架成中空的石头上,月亮就悄然静寂地躺在破碎却闪亮的瓷碗中了。再放入几条从小河中捞起的小鱼小虾,就可以点上柴火,开始享受煮鱼、煮虾,也煮月亮的乐趣了。一开始,碗中的月亮被鱼虾搅乱,不成形状。不一会儿,水烫了,一切都平静下来,月亮依然亮晶晶地躺在瓷碗里。再过一会儿,水煮开了,鱼熟了,虾红了,月亮也冒着热气回到了河水中或天上。

        ④就这样,几个小伙伴,在夏夜的月色里,坐在沁凉的河滩上吃着喷香的鱼虾。天上有月,水中有月,鱼虾也沾染着月亮的味道,那是孩提时代一件多么美妙、多么值得回味的事情啊!

        ⑤如今又是月夜,看着茫茫夜空中那枚寂寥得有些落寞的月亮,就有丝丝缕缕难了的情愫游离在心底。云总是被风渐渐吹散,月色何尝不是在生命中渐行渐远?这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枚月亮养在心底。这不是为了照亮去时的路,而是为了可以在迎面而来的日子里,享有一份缠缠绵绵的思念。养一枚月亮在心底,让它脱落成雨中红莲,脱落成雪中梅花,脱落得智慧而感性、雅洁而从容。如此一来,心有所依,情有所寄,所有蓬勃于生命之中的行云流水,就会殷殷切切,萦回左右,相伴成红尘之中最曼妙的诗意,一生之中最安然的慰藉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阅读理解

    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 , 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