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①活字印刷 ②雕版印刷 ③口头传播 ④碑刻
材料二: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我国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研究积累薄弱等客观
原因,一直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但更为重要的差距在认识层面。很多人经常问“基础科学看起来离我们生活非常远,好像没什么实际用处”。从科学史的角度分析,基础科学研究一般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出成果慢。大量的基础科研成果是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而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的实用,但经过较长的时间跨度后,会被发现应用空间并造福人类。“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在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看来,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科学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用”。
材料 马钧,字德衡,三国时魏国人,中国古代科学家。马钧为博士时,生活贫困,改进了旧式织绫机,使其可以随心所欲地织出各种奇妙的花纹;为给事中时,常侍高堂隆和骁骑将军秦朗认为指南车不曾存在,马钧却认为“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并制成了指南车。马钧住在京师,城里有地可以种植菜蔬,但无水灌溉,于是他就改进了翻车。马钧见诸葛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他曾经试验用一个车轮挂上几十块砖头瓦块,可以将弩抛射到几百步远的地方去。傅玄评价其说,古代的公输般、墨翟、近代汉朝的张衡都不及马钧,“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但马钧“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实在可惜。
——摘编自裴松之《三国志·杜夔传》注文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