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母语人数第一的语言,有近14亿母语使用者,远大于第二位的六亿母语者的印地-乌尔都语。另外,汉语在信息规模上在全世界排位也是绝对的前二。例如期刊文章发表量和互联网信息量,中文都是仅次于英文的世界第二语言。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4年3月,全球汉语学习人数已超过一亿。孔子学院开遍世界、各国学生争相学汉语的报道也屡见于国内媒体。
【材料二】
书籍翻译量,既能反映 , 又可以体现 , 甚至是 , 即不同语言在人类知识生产中的地位。根据2012年截取的数据,自1979年起人类社会一共出版大约两百万种翻译书籍。其中由中文翻译成外文的书籍一万三千余种,由外文翻译成中文的六万三千余种,合计七万六千种左右,这一数字位于全部语言的第十四位。由中文译出或译入的书籍,只占人类社会全部翻译书籍的3%,中文属于第四梯队的边缘性语言。不仅远远不及英、德、法等语言,也不及许多小语言如丹麦语、捷克语等。
全球语言之间的书籍翻译构成一种网络结构,如同高速公路、铁路网,书籍翻译量只能显示“通车量”,而语言的中心性指数则反映了一种语言在这个网络中的位置以及和其他节点的连接情况,及这种语言与其他语言的互通程度。
各种语言的中心性指数排名表
【材料三】
MIT将计算出的语言中心性指数与各类数据进行拟合,发现语言中心性与人类知名人士(1800-1950年)数量存在高度相关性。“知名人士”不计商人、政治家、明星等,只记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故可认为是“人类知识的创造者”。在这份知名人士调查表中,英语、德语、法语使用者位列前三,这三种语言也同样是语言中心性指数中的前三名,是目前世界知识体系中最核心的三种语言。由此可见,语言的地位取决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涉及到中文的翻译书籍中,翻译入远多于翻译出,说明中文是一种文化弱势语言,接受外来文化程度大于向外输出文化。在这已不算多的文化输出中,古代和所谓“传统”文化仍然占据了中文文化输出的一大部分。1979 年以来被翻译最多的前三位中文作家分别是老子、孙子和孔子,都是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