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同步练习

你对本文的体裁是怎么认识的?它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举一反三
班级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一)劳动教育在古人家书中被传承

①“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非常注重劳动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智慧。

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劳动,崇尚劳动。A.《颜氏家训•涉务篇》中,颜之推尖锐地批判了当时一些士大夫子弟养尊处优、脱离劳动的作风,告诫子孙:“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在颜之推看来,通过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农事的艰辛,可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他还列举了诸多稼穑种植中的农事,意在教导子弟要能守农桑本业,希望自己的儿孙要了解生产劳动。

③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著称于世。家庭成员辛勤劳作,不好吃懒做,不好逸恶劳,整个家族才会蒸蒸日上。清代名臣曾国藩在教育子孙时指出,曾家治家要义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强调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他以切身的体验劝勉曾家后辈子女,“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曾国藩认为勤劳与个人生活、家庭兴衰息息相关。可见,勤则家兴人通,惰则家衰人穷。

(二)劳动教育在现代科技中被创新

④劳动教育在我国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应该有新的追求。

⑤新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形态,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要注重“劳动教育+科技”的深度融合,避免劳动教育变成某种生活技能的单纯机械训练,要关注互联网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劳动之美。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的劳动平台,体验劳动情境,获得劳动知识,进而提高其在实践生活中的劳动技能。融入了先进科技手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将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育人要求,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B.受到国家表彰的上海市奉贤区教院附小从学校创办之初就把“爱劳动、会劳动”纳入学生培养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入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如开设校内农场,班班种植责任田、认养果树;设立“劳动节”。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劳动教育,让我们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共同的价值观。

(三)

⑥劳动教育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融合。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中融合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与思维。

⑦从价值内涵的跨界融合来看,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中包含诸多“勤俭尚劳”“珍惜劳动成果”“劳动创造文明”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内容。虚拟现实、仿真、可视化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实时、逼真的学习场景。这些新兴技术在劳动教育当中的应用,可以将历史中“劳动创造文明”的过程重现,能够通过VR场景再现将语文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作的场景真实化。让学生耳、眼、鼻、手、脑并用,切实感受劳动带来的成果,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

⑧从思维方式的跨界融合来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主要以训练学生思维为目的展开教学活动,如抽象思维、设计思维、逻辑思维等。这些学科思维来源于生产劳动,反过来又能指导生产劳动,将这些思维方式“渗透”于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劳动。3D打印技术以“做中学”“体验学习”等理论为指导,与劳动教育的思想不谋而合。让学习者的想象更加容易变为现实,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实践得到更好的培养及鼓励,可以创设一种新型的劳动教育形态:首先是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劳动实践活动主题;其次是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提出解决劳动问题的创意方案;最后是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得到完善,劳动技能与素养也得到培养,以满足新时代创造性劳动的需求。

【补充材料】跨界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人对龙的崇拜由来已久,从浓厚的原始宗教特征到如今的心愿寄托,龙崇拜至今仍以灵物崇拜的形式维续存在,并且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民间信仰,龙崇拜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难以磨灭。

②人们之所以崇拜龙是因为在中国民间信仰里,龙是掌管雨水的神,它可以让天下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可以让土地干旱如铁,让江河泛滥成灾。另外在政治领域,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把龙作为自身的象征,使之成为一种合法的、并能为全体臣民接受的朝拜对象。由于古代人们没有摆脱神的桎梏,没有与自然界抗争的能力,所以龙崇拜带有迷信的色彩。而当今社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再是蒙昧状态,对龙的认识也就不局限于恐惧、崇拜、敬而远之等方面。

③龙崇拜为人类留下了一种能够用于表现自身某种特定意志或者某些特殊要求的假托之物。所以龙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和情感纽带,不但凝聚了日益分散流动的民族人心,而且为现代分布格局下的中华民族找到新的心灵寄托和精神皈依。虽然图腾观念逐渐消失,但对于龙的崇敬之情,并没有减弱,而是在新的条件下被赋予新的含义,有了新的发展——龙文化有助于重塑中国民族振兴腾飞的新形象。

(摘选自《汉字文化》2022年06期,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古代民间传说中,故宫坐落在龙脉节点上,皇帝作为天子,吃穿住用行都离不开龙。

②皇帝的衣服有很多种,其图案、装饰有很多样式,我们统称为“龙袍”。明清皇帝龙袍的正面龙特征比较明显,明代匠人模仿正面人像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正面龙纹。这种龙纹双目与观者对视,须发均飞扬起来,张口作怒吼状,展现了庄严与威慑力。清代正面龙纹下额长过上预,比较像“地包天”,更显凝重苍老。

③在皇家世界里,各种器物都离不开龙,皇帝皇后的皇冠凤冠、皇帝的椅子、玉玺与装玉玺的盒子、瓷器、漆器、兵器,甚至烛台、痰盂都离不开龙。

④太和殿最初名为奉天殿,后改为皇极殿,殿顶天花正中雕有盘龙口衔宝珠俯首下视,寓意皇帝受命于天。殿内正偏后设须弥座式木基座,该座椅背上缠绕9条金龙,椅背正中有1条金龙昂首踞立,底座呈“须弥座”,上雕二龙戏珠。据统计,太和殿内外龙纹、龙雕等各种形式的龙有14000条左右。

(摘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1月)

材料三:

①以龙命名寄寓吉庆祥瑞愿望。江西赣州兴国有两处因龙得名的地方,古龙岗镇便是因圩后山冈似龙、传说有神虎跨龙而过得名,谐音古龙岗;鼎龙乡因圩背三座似龙影的小山,形成“三足鼎立”形态,从此改称鼎龙圩。

②流经井冈山龙市镇的龙江河相传系深山龙王喷出涎水形成,龙王常循水现身于一片石头河床上,故此地被称为龙头。龙头渐成周边地区集市贸易之地,砻匠将生产的砻床到龙头出售,生意非常兴旺,因而有了君市之称。民国时期,砻床交易渐渐消失,于是当地以龙江为历史载体,改称龙市。

③以龙命名,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是人们文化心理和对所处自然环境特别是地形地貌认知的结果。

(摘选自《信息日报》2024年2月4日)

【注】①砻匠:专门制作和修理砻的工匠。砻,lóng,农具名,用于破谷取米。之后的砻床是指砻谷的工具。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材料一:

1950年,“图灵测试”给出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方法,即机器是否能够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来生成内容继而与人交互。随着数据快速积累、算力性能提升和算法效力增强,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进行写作、编曲等创意工作。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内容创作,AIGC的概念随之悄然兴起。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机器内容生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专业生成内容(PGC)、用户生成内容(UGC)、AI辅助生产内容、AI生成内容(AIGC)。目前,对于AIGC这一概念,尚无统一规范的定义。国内产学研各界大都认为,AIGC是继专业生成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AI绘画、AI写作等都属于AIGC的应用分支。

2022年8月,AI自动生成的画作《太空歌剧院》获得了数字艺术类冠军。该画作恢宏细腻的画风很难让人相信它是由AI自动生成的作品,而它的夺冠也大大冲击了人们过往对于“人工智能的创造力远逊于人”的固有认知。自此,AIGC从看似遥远的概念逐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11月30日,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发布了名为ChatGPT 的超级AI语言模型。ChatGPT不仅可以理解并回答用户的问题,还能完成一些复杂任务,包括按照特定文风撰写诗歌、修改错误代码等。此外,因为ChatGPT被加入了预先设计的“道德”准则,即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技术,所以它还能表现出一些人类特质,例如承认自己的错误、按照设定的道德准则拒绝不怀好意的请求等。上线短短几个月,ChatGPT即火爆全网,并影响着人们惯有的参与生产、生活的模式和框架,有些行业已然将ChatGPT等相关技术融入并应用于现有工作或生产中。

在智能创作时代,创作者生产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代替创作中的重复工作或重复环节,提升创作效率;借助人工智能,创作者可以找寻创作灵感与思路;综合海量预训练的数据,并结合模型中引入的随机性,创作者可以生产出过去无法想出的杰出创意。

目前AIGC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巨大挑战或争议。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承认AIGC的发展趋势无法阻挡,而人类的创造物终究会帮助人类自身的发展。AIGC无疑是一种内容生产力的变革,会将世界送入智能创作时代。

(取材于杜雨、张孜铭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相较于用户生成内容,AIGC最大的不同是新技术驱动了机器智能创作内容。这使得AIGC具有显著的技术特征。

AIGC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这些能力是计算机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学习和模拟生成的,每一幅AI画作背后都是不计其数的标注数据和训练数据。

跨模态融合是AIGC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其本质是文本、视觉、听觉乃至脑电等不同模态的知识融合,覆盖图文、视频、数字人、机器人等更多场景。2022年,“AI 画家”度晓晓创作的“无界”系列作品使用了“百度文心”大模型跨模态图文生成模型ERNIE - ViLG,这一模型具备了领先的跨模态理解和生成能力。

拥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交互能力,是AIGC发展的趋势。在用户感知方面,AIGC逐步向认知智能发展,可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生成个性化内容,如集成ChatGPT的搜索引擎“新必应”在进行搜索时,将推送更加精准、人性化的定制答案。

伴随着人工智能热度的提升,质疑和争议也随之而来。如何保证ChatGPT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和时效性?未来人类是否会因过于依赖机器而使自己变得愚蠢?AIGC产生的作品版权属于谁?这一个个问号都是需要我们警惕和深思的。而围绕ChatGPT等AIGC应用产生的诸多商业伦理、技术伦理甚至人文伦理的争议,更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坚持AI向善,守住AI伦理,应是从事A1GC的原则和底线。特别是当人工智能走向人格化、具备了某种程度的“自我意识”时,我们就更需要积极倡导合法合理的使用,以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和正确的社会应用。

面对尚在探索中的AIGC,我们需要明确,技术不是目的,追求更好的世界、更美好的生活才是目的。

(取材于李白杨、詹新惠等人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本报宁波9月4日电        杭州亚运会火炬4日下午在浙江省宁波市正式交付。杭州、宁波等11个地市代表共同接受火炬。2000多把火炬将装车运往各地市,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准备就绪。

杭州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是亚运会的重要象征物之一,历经两年研发制造。鉴于火炬传递期间要保证圣火持续燃烧,历届亚运会火炬设计都把防风防雨作为重要指标。据介绍,“薪火”从根源上实现了火力最大化和防风防雨性能的最强化,确保火焰能够在8级大风和大雨状态下持续燃烧,且火种清晰可见。

为了确保火炬燃烧的稳定性,生产团队还围绕自主研发的直喷火稳焰技术、密簇网燃烧技术、大孔导流防雨技术、双射流混合技术等四大燃烧技术,开展了燃烧系统专项突破。测试人员累计编制试验指导书26份,出具测试报告超60份,先后突破了工艺、材料、生产等多项技术瓶颈。

火炬不仅承载了传递圣火的功能,更是彰显城市特色和亚运精神的国家礼器。“薪火”设计思想源自良渚文化,以玉琮为表征,以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为主干,整体轮廓曲线犹如手握薪柴,在动静之中迸发出由外向内融合的力量感和汇聚态势。

色彩上,火炬上半部分为丹桂金,从“腰线”往下渐变为亚运主题色“虹韵紫”。火炬整体高730毫米,净重1200克。炬基以八条水脉喻文明之脉,代表浙江八大水系;炬身以良渚螺旋纹喻演化,形似指纹,自然交织,精致细密;炬冠以玉琮语意为特征,方圆相融。

“薪火”出火口设计源自“琮”字最早的甲骨文字形,寓意“光在内周而复始”。延展物资还有采火器、采火棒、火种盆、火种灯、火种盒、引火棒、火种灯箱、火炬支架等。

9月8日,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将在杭州启动,至9月20日在浙江省11个地市传递后返回杭州,整个过程将由2000多名火炬手接续完成。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