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国宝—大熊猫》同步练习

综合性学习。

大熊猫人见人爱,所以它成为我国的友好使者,然而大熊猫却濒临灭绝。为此班级开展了以“保护大熊猫”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现在请你参与。

①  为了将活动开展得更丰富,请你帮助策划活动的具体项目。

②  为了增强同学们保护大熊猫的意识,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③面对大熊猫濒临灭绝的现状,我们能为大熊猫做些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学会与自己相处

    ①被誉为“南非国父”的曼德拉,曾历经长达27年的牢狱生涯。出狱后有人问他:是什么力量使您在孤独中充满活力?曼德拉回答:博爱的精神加上强健的体魄。可见,精神的支撑至为重要,能让人在孤寂困厄中顽强挺立。

    ②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哲学家芝诺曾被问及:“谁是你的朋友?”他说:“另一个自我。”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就筹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一些人有时也想安静下来给自己“充充电”,沉思工作或人生方面的问题,但总是挡不住喧嚣与世俗的诱惑,像旋转的陀螺一般总也停不下来。长此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

    ③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份沉静,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少年轻人会选择给自己安排一个“间隔年”,以便在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规划未来。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自己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

    ④人生之路,精彩也罢,平淡也罢,总要路过一段段不同的风景。善于与自己独处,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境界、能力素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格局。然而,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并非天然可以习得,仰赖于有针对性地勤加磨砺,不断锻造个人的意志品质。

    ⑤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认识。

    ⑥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

(作者:顾伯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摘  花  记

①天落着雨,地上的积潦形成了一个个小湖泊。这是我们到乡下来度春假的第二日,山径湿滑,无法出游,这场雨扫尽大家的兴致,只有闷在这一座楼屋里。

②大人们聚在客厅里吸烟、聊天,山山、兰兰一双小兄妹和他们四岁的表妹小玛,在廊前追逐着花猫为戏,几个孩子随即又冒着雨在院中荡了一回秋千,然后,又跑进客厅里来。

③这三个活泼的小生命在院墙内拘囚得太久了,小脸上都似笼罩着一层阴影,山山望着窗外连绵的雨丝说:

④“这里多没意思,我们还是坐火车回家去吧。”

⑤小玛转动着一双龙眼核般的黑眼睛望望小表哥,然后学着说:“回家去吧。”

⑥兰兰嘟着嘴不说话,她自昨天好像就厌烦这乡居生活了,她在怀念着她的小女伴们。

⑦我带他们走上楼屋,打开窗子,眼前顿觉一亮,一丛丛的杜鹃、樱花红遍了附近一个人家的庭院,那庭院被一道旧竹篱围了起来,院中静静的,没看到有人走出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该是寂寞的吧?

⑧“那些花真好看啊。”兰兰翘着脚,双手扳着窗槛,眼中充满了羡慕的神情。半晌,她又说:“能摘些来多好!”小玛也笑着:“我们去摘吧。”

⑨只有山山在一旁不吱声,他像是在那儿打主意,忽然间,他拿起我桌上摆的一把小剪刀:“我们到那家去剪些来吧,好不好?”

⑩我对他们说:“人家的花怎么好去摘呢?”

⑪“那个院子里反正是没有人的呀,”山山,这个小小的观察家说,“半天我们也没看到个人影呢。”

⑫我实在被他们缠不过了,只好让他们去:“去吧,但是要少摘,擘一两枝就够了,不然人家的枝子上就光了,多难看。”

⑬“好的,好的,我们一定不多摘!”三个小孩子跳跃着下楼去了。

⑭他们走了,这空荡荡的一间楼屋顿显得如此清寂。我看看远山头上的一堆白雾,慢慢地向天边挪移着,远处传来叮叮的凿石声。在这幽静山中,听来是那般清脆。我随手在桌边拿起了一本书,其中落出了缤纷的花片,这还是以前自一个友人的园中摘下来,压放在书页中的一朵玫瑰,我原也是一个喜欢花的人。我更忆起读书的时候,每逢生日,总有一个朋友送来一盆淡紫色的菊花,这已是十多年前的旧事了,但那片淡淡的忧郁的紫色,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⑮我想着,想着,窗外的雨声渐疏,孩子们杂沓的脚步声也自院前传来了。我探首楼窗外,只见他们像自前线撤退的三个小兵,神情是那般沮丧,步履是那般迟迟,没有欢呼,没有笑语,尤其使我感到诧异的是:三个人的手中空空的没有一朵花,只是三张小面孔红通通的,比才开的杜鹃还要红艳几分。

⑯我匆匆下楼,问着他们:

⑰“怎么空着手跑回来了,花呢?”

⑱“太高,摘不到!”

⑲“我们够不着摘。”两个大的孩子抢着说。

⑳年纪最幼的小玛在那王呆呆地站看,她的眼中噙着泪。忽的,她扑向我的怀里:“那家,我们推门,有人出来了,说摘花叫狗咬我们。”她断断续续地说着,说完,号啕大哭起来。

㉑旁边,那两个为了“自尊”不肯说出真情的大孩子——山山同兰兰,瞄了他们的小表妹一眼,悄悄地溜了出去,蹲到郎前看雨去了。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

小语、小义就美文大师张秀亚的《摘花记》交流着自己的阅读困惑和体会。请你帮助完善讨论内容。

小语:张秀业老说“诗歌重韵律节奏,散文重画面图像”,这篇文章描绘①{#blank#}1{#/blank#}这一景致极富画面感。

小文:对,作着描远山白雾挪移的景象也非常生动,你看——“远山头上的一堆白雾,慢慢地向天边挪移着,远处传叮叮的凿石声。”你觉得可以从什么角度去欣赏呢?

小语:我首先关注到的是叠词的运用:②{#blank#}2{#/blank#}

小文:你的分析太有道理了,也恰恰印证了张老师对散文用词的追求——“要选取最精当的字,淘汰那繁冗重复的字。”可在“这三个活泼的小生命在院墙内拘囚得太久了”这句中,“拘囚”一词有点不妥吧?

小语:③{#blank#}3{#/blank#}

小文:原来如此,“用词精当”在于作家情感使然,亦如作家行文时的选材。本文题为“摘花记”,却在文章开头写了成人们雨天无聊的情景,这与孩子摘花有何关联呢?

小语:④{#blank#}4{#/blank#}

小文:嗯,本文看似松散,其实都围绕着“摘花”展开,这与汪曾祺《昆明的雨》相似。而且两文都流露出作家对“美”的珍视,你能联系《摘花记》与《昆明的雨》作具体分析吗?

小语:⑤{#blank#}5{#/blank#}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甲〕骆驼祥子(节选)

老 舍

①祥子开始说过去的事,从怎么由乡间到城里说起。本来不想说这些没用的事,可是不说这些,心中不能痛快,事情也显着不齐全。他的记忆是血汗与苦痛砌成的,不能随便说着玩,一说起来也不愿掐头去尾。每一滴汗,每一滴血,都是由生命中流出去的,所以每一件事都有值得说的价值。

②进城来,他怎样作苦工,然后怎样改行去拉车。怎样攒钱买上车,怎样丢了……一直说到他现在的情形。连他自己也觉着奇怪,为什么他能说得这么长,而且说得这么畅快。事情,一件挨着一件,全想由心中跳出来。事情自己似乎会找到相当的字眼,一句挨着一句,每一句都是实在的,可爱的,可悲的。他的心不能禁止那些事往外走,他的话也就没法停住。没有一点迟疑,混乱,他好像要一口气把整个的心都拿出来。越说越痛快,忘了自己,因为自己已包在那些话中,每句话中都有他,那要强的,委屈的,辛苦的,堕落的,他。说完,他头上见了汗,心中空了,空得舒服,像晕倒过去而出了凉汗那么空虚舒服。

③“现在教我给你出主意?”曹先生问。

④祥子点了点头;话已说完,他似乎不愿再张口了。

⑤“还得拉车?”

⑥祥子又点了点头。他不会干别的。

⑦“既是还得去拉车,”曹先生慢慢地说,“那就出不去两条路。一条呢是凑钱买上车,一条呢是暂且赁车拉着,是不是? 你手中既没有积蓄,借钱买车,得出利息,还不是一样? 莫如就先赁车拉着。还是拉包月好,事情整重,吃住又都靠盘儿。我看你就还上我这儿来好啦;我的车卖给了左先生,你要来的话,得赁一辆车,好不好?”

⑧“那敢情好!”祥子立了起来,“先生不记着那回事了?”

⑨“哪回事?”

⑩“那回,先生和太太都跑到左宅去!”

⑪“呕!”曹先生笑起来。“谁记得那个!那回,我有点太慌。和太太到上海住了几个月,其实满可以不必,左先生早给说好了,那个阮明现在也作了官,对我还不错。那,大概你不知道这点儿;算了吧,我一点儿也没记着它。还说咱们的吧:你刚才说的那个小福子,她怎么办呢?”

⑫“我没主意!”

⑬“我给你想想看:你要是娶了她,在外面租间房,还是不上算;房租,煤灯炭火都是钱,不够。她跟着你去作工,哪能又那么凑巧,你拉车,她作女仆,不易找到! 这倒不好办!”曹先生摇了摇头,“你可别多心,她到底可靠不可靠呢?”

⑭祥子的脸红起来,哽吃了半天才说出来:“她没法子才作那个事,我敢下脑袋,她很好! 她⋯⋯”他心中乱开了:许多不同的感情凝成了一团,又忽然要裂开,都要往外跑;他没了话。

⑮“要是这么着呀,”曹先生迟疑不决地说,“除非我这儿可以将就你们。你一个人占一间房,你们俩也占一间房;住的地方可以不发生问题。不知道她会洗洗作作的不会,假若她能作些事呢,就让她帮助高妈;太太不久就要生小孩,高妈一个人也太忙点儿。她呢,白吃我的饭,我可就也不给她工钱,你看怎样?”

⑯“那敢情好!”祥子天真地笑了。14 ⑰“不过,这我可不能完全作主,得跟太太商议商议!”

⑱“没错! 太太要不放心,我把她带来,教太太看看!”

⑲“那也好,”曹先生也笑了,没想到祥子还能有这么个心眼,“这么着吧,我先和太太提一声,改天你把她带来;太太点了头,咱们就算成功!”

⑳“那么先生,我走吧?”祥子急于去找小福子,报告这个连希望都没敢希望过的好消息。

㉑祥子出了曹宅,大概有十一点左右吧,正是冬季一天里最可爱的时候。这一天特别地晴美,蓝天上没有一点云,日光从干凉的空气中射下,使人感到一些爽快的暖气。鸡鸣犬吠,和小贩们的吆喝声,都能传达到很远,隔着街能听到些响亮清脆的声儿,像从天上落下的鹤唳。洋车都打开了布棚,车上的铜活闪着黄光。便道上骆驼缓慢稳当地走着,街心中汽车电车疾驰,地上来往着人马,天上飞着白鸽,整个的老城处处动中有静,乱得痛快,静得痛快,一片声音,万种生活,都覆在晴爽的蓝天下面,到处静静地立着树木。

(选自《骆驼祥子》,有改动)

〔乙〕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比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离婚》《骆驼祥子》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的作品中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20世纪30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唯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之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20世纪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都参加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等一类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品质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小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选自《季羡林散文选集》,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外婆是美人

①外婆是美人,从对她有记忆起我就这样认为。尤其是我小时候,更是觉得世上没有比外婆更美的人了。

②放学回家,刚进楼道,我就发现外婆来了。她站在走廊里的煤球炉边,炉子上坐着一口钢精锅,锅正胃热气。我大喊:“外婆!”A她扭过头,大眼睛笑盈盈,鹅蛋脸,墨绿色棉袄衫正合身。“要吃肉汤团,还是黑洋酥汤团?”肉汤团自然好,可黑洋酥汤团也是好的,我纠结起来。她不等我回答,已替我决定:两只肉的,一只黑洋酥的。她的决定总是合我心意,她还总是那么好看。好看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来,我就能享用各种美食,这一天我便可拥有充沛的快乐。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人,就是美的吧!

③从小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一日,外婆做的午饭是雪菜肉丝面,我不爱吃面,噘嘴生气,缠着外婆要吃别的。外婆捧着一大碗汤面看着我,大眼睛一亮,笑眯眯地说: “不要吃面?那,要不要吃糕?”“要啊!”我大喜,“什么糕?”外婆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把量衣尺,脸上依然挂着盈盈的笑意: “竹板糕,拿手来。”我缩手逃窜。她竟然还笑,笑弯了腰,惹得阿姨舅舅们也哄然大笑。伴随着七八张嘴吸溜面条的声音,一家人倒吃出一屋子层出不穷的喝彩。教训小孩子时也要笑着,这样的人是美的呀。

④上幼儿园大班时,我开始臭美了。二姨给我织的巧克力色小毛裤刚完工,藏在外婆的衣橱里,天气还不够冷,他们不让我穿。外婆开橱门的时候,不小心露出了橱底的一片绚丽。“那是什么?”我探着小脑袋问。外婆干脆把它们拿出来,一件件抖开,缎子旗袍、对襟绸布短衫……她念叨着,咯显粗糙的手里那些漂亮衣服闪烁着丝织品细腻柔软的光芒。我从未想到那些只在老电影里见过的漂亮衣服,会在外婆的衣橱里出现,这让我颇为吃惊。外婆带着一脸神秘的笑:“猜猜这是谁的?”

⑤我脱口而出: “我的。”外婆刮一刮我的鼻子又笑: “才不是你的,是我的。等你长大,让你选一件。”我跳起来,扑向一条水红色绣花香云纱裙。外婆一把搂起所有的衣服;“不是现在,是以后,等你长大。”好吧,等我长大就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件穿上,也做一回美人。可是,拥有这么多漂亮衣服的人,才是最美的那一个吧。

⑥我愈发认定了外婆的美人属性,虽然我从未听到除了我之外的任何人说她美。

⑦那一年,大舅从云南回上海。大舅要结婚了,婚房就是外公外婆那间宽敞的卧房。打扫婚房的那一天,外婆把大衣橱里的旧东西一样样搬出来,整理完衣橱,又整理红木镜台。外婆打开中间最大的抽屉,一本厚重的相册赫然躺在其中。外婆搬出相册,翻开。第一页,一张黑白照片,穿白色婚纱的新娘,顶着一头鬟发,鹅蛋脸光滑白嫩。她身边站着的新郎,是一位儒雅俊朗、西装革履的青年男子。我惊叫起来:“外婆,这个新娘是你吗?可是你身边的新郎是谁?外公吗?”外公竟是个美男子。这让我有些意想不到。那么帅气的他,什么样的女子能被他爱上呢?我第一次怀疑起外婆的美来,在我眼里一向拥有无敌之美的美人,似乎也难以做到与他般配了。B我捧着相册,甚至有些忧愁。

⑧外婆捏着抹布擦着镜台抽屉里积淀的尘埃,不自觉地哼起当年的老歌老调,眼皮一抬,目光像陷入热恋的年轻女孩。19岁的姑娘对未来的憧憬,除了美好,还会有别的吗?

⑨悠悠岁月似乎不只有美好,跌宕起伏的日子早把外公磨成了一个愁容满面的小老头,却没有把忧愁种植到外婆脸上。她总是挂着的盈盈笑意,眼睛依旧大,只是眼角布满鱼尾纹,鹅蛋脸也已松弛。凑近了,隐隐可闻到雪花膏的香气,刚烫过的头发里夹杂着几丝白霜,这让她的美,竟带了些许克制与深沉。

⑩大约就是从那时起,我确信外婆之于我有特殊的“美”的感觉。长大后我都会挑选口红、面霜之类的礼物送给她,她亦是欢喜地接纳。常常略施粉黛、浅笑清悦。在我的鼓动下,还哼起老歌老调,虽然声音难以委婉,但脸上的表情却还是真挚与欢喜,目光醺然,一副美人陶醉的样子。

⑪外婆于92岁高龄去世,我们举家回老宅参加葬礼。母亲、姨母和舅舅唱着有歌词的丧歌,内容却不全是痛楚和悲苦。她们唱着困难时期外婆自制的美味月饼,唱着外婆曾经打开神秘锦盒让他们挑选礼物,还有外婆讲过的数不清的笑话和故事……我听着他们婉转而又悠扬的“哭歌”,忽然觉得这是一首诗,明亮、清越、欢愉。诗中的外婆还是笑盈盈的,就像她从前一样。

⑫一场葬礼就这么变得祥和起来。外婆果然是美人,因为美,离别也变得不再凄厉。可她到底美不美?我从未向任何人求证过,我知道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把美留在了我的心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