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多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黄鹤楼》同步练习

读课文《黄鹤楼》,以下属于文章介绍的黄鹤楼的内容是(    )。

A、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B、黄鹤楼的巍峨高大 C、登楼所见所感
举一反三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习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⑾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 [卒]“猝”,突然。⑾ [郎中]宫廷的侍卫。

文言文阅读

【甲】

大雪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注释】①(xià):缝隙,裂缝。②金羁:带着金络头。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妆散粉点点原宪之羹。飞霰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茗饮之景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即苏轼。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家境贫寒,生活简朴,但仍自以为乐。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丙】

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 , 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苏子隐几而昼瞑 , 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 , 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

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之适然也,适有雨,则将绘以雨乎? 适有风,则将绘以风乎? 雨不可绘也,观云气之汹涌,则使子有怒心。风不可绘也,见草木之披靡,则使子有惧意。睹是雪也,子之内亦不能无动矣。”

苏子曰:“子以为登春台与入雪堂,有以异乎? 以雪观春,则雪为静。以台观堂,则堂为静。静则得,动则失。人而有知也升是堂者将见其溯而傻不寒而栗凄凛其肌肤洗涤其烦郁既无炙手之讥又免饮冰之疾。”

客忻然而笑,唯然而出,苏子随之。客顾而之曰:“有若人哉。”

(选自苏轼《雪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胁:山腰。②隐几:凭着几案。③不溯而俊:没有逆风而行,却有窒息之感。④炙手:比喻权势气焰很盛。⑤饮冰:比喻担忧。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