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乞丐》同步练习

读《乞丐》,课文通过写的故事,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关切与理解的思想,弘扬了高尚的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种春风》,完成后面的题。
      ①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取钱,心情很好。
      ②邮局人不多,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戴个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吧。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③老人的外套油迹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在柜台帮我取张汇款单。”
       ④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老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⑤“寄到哪里去?”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⑥我很快看完了,那是一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多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⑦“多可怜啊!”老人说。
      ⑧“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能相信吗?”
      ⑨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要有活着的办法,谁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⑩我抬起头,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⑪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⑫老人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去的钱却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小稿子而已,可对老人而言却是几乎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他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⒀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真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越来越爱自己了,对他人却越来越铁石心肠。
       ⒁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⒂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⒃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风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阴影与阳光 (徐慧芬)
       ①十四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②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了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③正在他脸贴着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他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④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动,连零星小钱也都被搜走。
       ⑤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都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 , 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⑥今天的事更是倒霉了。现在他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参考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时,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滚下来一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一一捡回装进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了不久的新车啊!
       ⑦“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呜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⑧“哭什么?哭了车子能回来吗?傻瓜!以后一定要接受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叵测,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⑨“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了妻子的话,打趣道。
       ⑩“你倒还有精神说笑话。”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了丈夫,一旁的小蒙哭得更厉害了。
       ⑪“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刚才,碰上了一个大好人。你知道的,我是去那家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照片,回来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正好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在卖。我挑了一个,过了秤,正好十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就走。
       ⑫骑了大约二十米,忽听背后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沉重的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原来我错将百元大钞当成十元票给了他,他是来追还我九十元钱的!
       ⑬儿子,你想想看,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要不,今天这只瓜就太贵了!”
       ⑭父亲拍了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了拍儿子的头,边叙边议。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⑮不错,小蒙的爸爸是在取了照片回来路上买了西瓜。但是,关于十元与一百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十四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选自《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有删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串墨点

    生产资料公司吴经理正在家写他的回忆文章。

    “1945年3月的一天,我们驻在魏民村,我在一个老乡家里起草与鬼子的作战计划。突然,钢笔不漏水了,我很急,一甩钢笔,墙上留下一串墨点。我继续起草计划。”

    “警卫员来报:‘鬼子离村子还有2里远。’”“‘全体集合,迅速转移。’我说完,马上收拾文件和纸张。队伍迅速撤离了村子。我忽然想到鬼子是很狡猾的,那一串墨点可能会给村民带来灭顶之灾……”

    刚写到这里,响起低低的敲门声。他急忙去开门,门口站了个土里土气的魏民村委主任,经理的脸上立时阴云密布。

    “吴经理,我们的化肥按计划不够。”村委主任看着经理的脸色,敬上一支烟,点上,瑟缩进沙发的一个角里。

    经理吐出一口浓烟,那烟缭缭绕绕围着回忆录旋转。

     “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嘛,化肥就这些,紧张呀!”吴经理皱皱眉头。打发出村委主任,吴经理继续写自己的回忆录:“……我单独来到那个老乡家。“老乡问:‘政委你不是出去了吗?鬼子已把村子包围了。’”“我什么也没有说,径直走到桌旁,拿出匕首,刮去那一串墨点。”“老乡站在我的身后,眼睛流出了眼泪:‘队伍真好!’……”

    又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三响。“怎么又回来了。”吴经理嘟噜着,慢慢开了门,眼前顿时一亮:“小王呀!快,快进来!抽,抽支孬烟!”吴经理抽出一支“良友”。

    小王一手夹着烟,一手平放在沙发的后背上,跷着二郎腿,吞烟吐雾,好不潇洒自在:“大经理,那事办得怎样啦?回扣这个数。”平放在沙发上的手抬了抬。

    “我这就写条子。”吴经理习惯地写道:请给化肥……突然,钢笔不漏水了,来不及吸,只好把笔一甩,一串墨点正印在“队伍真好!”下面,像是加了一串着重号。吴经理看着这些墨点,内心深处响起了—声声呼唤:“队伍真好!……”手竟不觉颤抖起来了……   

(《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16期)

阅读

金银岛

夏廷献

①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西沙永兴岛。

②永兴岛也像它的名字一样,永远兴旺。平缓的沙滩上,各种贝壳像珍珠似的闪着光,翠绿的丛林中耸立着高高的白色哨塔。塔顶上的五星红旗,在和风吹拂下,哗啦啦地飘着,好像在不停歇地放声歌唱。岛屿四周,渔帆点点,渔歌阵阵。再向远处望,还可看到南来北往的巨大商船,浮动在碧波之上。

③当晚,我漫步在羊角树丛间的小路上,发现前面的抗风桐树枝上挂着一顶水兵帽。我有点奇怪,走到跟前,大声喊道:“谁的帽子?”树丛中传来一个声音:“我的,别动!”过了一会儿,从树丛里钻出一个人来,只见他怀里抱着碧绿的桐树叶,满脸汗水,海魂衫也湿透了。他十七八岁的样子,憨厚地对我笑笑,把树叶放进地上的筐子里。

④我好奇地问:“你这是在干啥?”

⑤他闪动着一双大眼睛,回答说:“打猪草。你是刚上岛的吧?”我点了点头。

⑥他高兴地笑起来:“我说呢!”他见我有点迷惑不解,解释说。“岛上的老兵都知道我在干啥。”

⑦他说,连队的猪最爱吃抗风桐树叶。抗风桐生命力极强,随便掐个枝子插在地上,就能生根发芽。所以,岛上这种树特别多。他不无自豪地说:“我们都以抗风桐为榜样,扎根海岛献青春呢!”

⑧多可爱的战士啊!我看他额头上被树枝划出了几道血痕,心疼地问:“你怎么不戴帽子呢?他说“戴帽子干活不方便。再说帽子挂在这儿,有个目标,好找信子”

⑨这的确是个好办法,我刚才就没有发现草丛中的筐子。我对这个小兵产生了兴趣,决定和他聊聊。原来这个小兵驻守在永兴岛东南3里外的石岛上。海水退潮时,两岛之间可以涉水而过。石岛上全是石头,不长抗风桐,所以他就每天过来打猪草。

⑩分手时,他邀我有空去石岛看看,很希望我到他们连队吃顿饭,尝尝他们在石头缝里种出的时令蔬菜。

⑪过了一天,我到了珊瑚岛,才明白那个小兵为啥特别嘱咐我品尝他们种的蔬菜。原来,在南海诸岛上吃上新鲜蔬菜非常不易。拿珊瑚岛来说,官兵吃的全是大陆运来的罐头,乍一吃还行,时间一长,闻到味儿就难受。于是,他们开始自己种菜,逐步克服了风大、天热、鸟啄等困难,让全国十几个省市的菜籽“落了户”。

⑫我在水井旁,遇到一名正在提水浇菜的唐山籍雷达操纵员。他入伍后辗转在海岛上工作。唐山大地震时,他一兄一弟遇难,父母受伤,身体一直不好。我问他下一步打算怎么办。他爽快地说:“祖国需要我干多久,我就干多久。”朴实的话语令我感动。

⑬其实,不只是这位唐山兵,之后接触到的许多官兵,听我说起这里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时,他们总是笑呵呵地说,守好祖国南大门,苦算个啥?

⑭岛上的一位老兵对我说,南海风浪有时大得惊人。最大的时候,海浪涌上岛屿1米多深,工作、生活设施全部进水。一片汪洋中,官兵看到旗杆上的五星红旗,浑身就来了力量,国旗下就是我们的领土领海啊……

⑮他们把国旗视作精神支柱的崇高行为让我颇为敬重。老兵说,各岛官兵都是这样,他们把国旗下的一沙一石看得比金银都珍贵。每逢新兵上岛,连长就带领他们在国旗下庄严宣誓,一粒沙子也不能让敌人拿走!

⑯满怀崇敬的心情,我坐船来到中建岛。岛上没有树,没有草,只有珊瑚沙,被称作“西沙戈壁”岛屿位于北纬16度线上,太阳和月亮就在头顶上,显得特别明亮。阳光下、月光中,岛上的珊瑚沙像是一层碎银闪着亮光。官兵来自7个省市,平均年龄只有21 岁,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令人动容。

⑰当我坐上一艘护卫舰离开中建岛向金银岛进发时,回想着来到西沙后的见闻,感到海军官兵的思想、精神、情操、意志、行动比金银还珍贵,比金银还闪光。他们用忠于祖国的红心铸成一道放射着青春光芒的南海长城!

⑱金银岛——我计划要去的最后一座岛,终于在海面上出现了。想起关于它的神话,望天空,大海,我忽然觉得南海诸岛都像金铸银镶般美丽富饶。而官兵用热血和汗水书写的戍疆守岛故事比那个虚构的神话更生动。

(刊载于2023.8.21《解放军报》,有删减)

阅读

好人好报

乡鹤

    今天是正月初五,春节的气氛还很浓厚,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过节的喜庆中。路上车水马龙,都是出门拜年的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刘今是个木匠,他今天起了个早,等老婆和儿子都吃完早饭,便让老婆和儿子坐上三轮摩托,他要带全家去姑妈家拜年。

    刘今等老婆和儿子坐上了车,便发动了马达,向姑妈家的村庄去。路上,行人如织,到处都是拜年的人,过往的车辆也很多。忽然,前方有位老人,一不小心,脚底一滑,竟摔倒在马路边,脸朝下,半天也没反应。这一幕,被刘今看得清清楚楚。刘今立即把三轮摩托停靠路边,急忙跑过去扶起老人,老婆却叫喊着刘今,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惹事上身。可刘今没有理会她,扶起老人一看,老人面部全是血,也不知老人能不能动弹,刘今关心地问道:“大爷,你能走路吗?能走路吗?”老人挣扎了几下,没能站起来,刘今急忙用双托住老人的胳膊,想让老人借助他的力量,自己站起来。刘今安慰道:“大爷,你扶着我的双手,慢慢站起来。”老人连试了三次,第三次才摇晃着身体,慢慢站立起来。

    刘今见大爷一个人,便关心地问道:“大爷,你这是要去哪里呀?”大爷听清了刘今的话,回答道:“我去女儿家吃午饭,不小心摔倒了。”刘今安慰道:“大爷,您女儿的电话多少?我打给她!”大爷报出一串号码,刘今急忙拨出电话,但是却没人接听。刘今看了看大爷的情况,不放心地说:“大爷,我先送你去医院吧?”大爷有些激动,抖抖索索道:“那太感谢你了,你是个好人呐。”刘今也没多考虑,扶着大爷,坐上了他的三轮摩托,就向镇医院驶去,完全不顾老婆铁青的脸。

    刘今为了早点去姑妈家,就加大了油门,行到第二个红绿灯下,见是红灯,刘今想要放慢车速,可惯性还是把三轮摩托带出了斑马线。这时候,一辆由南向北的小轿车为了躲避横穿马路的行人,直冲了过来,不偏不倚,把刘今的三轮摩托车前轮,撞飞了出去。刘今也被撞出几米远,侧躺在路面,浑身都像散了架,尤其是关节,让他疼痛难忍。

    司机傻了眼,看着三轮摩托已面目全非,地上还躺着四个人,急忙掏出手机,拨通了120,同时也向交警大队报了警。十几分钟后,教护车拉着刘今一家和老人都去医院检查身体。

    在救护车上,刘今老婆一路埋怨着:“你就是不听我的话,如果不送老人去医院,我们就不会出车祸了。”刘今没说话,看了看老人,只是摆了摆手,示意老婆别再说了。老婆见刘今一副不知悔改的样子,气得不理会刘今了。

    到医院后,四人立即做了各项检查,老婆和儿子没大碍,老人除了脸部有擦伤,其他一切正常。刘今……

(节选自江山文学网,有删改)

阅读

有风的夜晚

原上秋

是这样啊。出租车司机从一脸茫然中明白过来,他要求把车停到一处宽敞的地方再说。听口音,司机师傅是外地人,姓马,开出租车四年多了。马师傅努力回忆着往事,四年多经历了太多,但在脑瓜里留下的事情似乎又很少。

这是市电台策划的《百姓故事》栏目,让100 个普通人讲述这一年里最难忘的事。小美接到采访任务,出门第一个就碰到了马师傅。见马师傅同意接受采访,小美坐上副驾驶,对马师傅说:“不用着急,咱慢慢想。 "

马师傅一拍脑瓜,想起来一件事。那是春天的一个夜晚,马师傅正驾着车沿街找活儿,在丰乐里街口被一群人堵住。有个危急病人要送医院。等大伙儿七手八脚把病人弄上车,马师傅怔住了,没有患者家属上来。原来他们都是路遇,都是在做好事。患者是一位女性,看样子年龄不大。她呻吟一声,提醒病情不能耽搁。马师傅一脚油门,车就像鱼一样滑入城市的河流。车在跑,马师傅的思想在斗争。他后悔没打 120,那样不是既省事又安全? 万一病人在途中有个好歹,家属会不会找自己麻烦? 转念一想,这个局面是大家接力形成的,一帮群众做好事,把病人交给自己,自己只能接力下去。马师傅随即向总务台呼叫,总务台联系到附近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科。车一到医院,已经有医生推着手术车在门口等待……说到这里,马师傅停顿下来。“后来呢? ”小美问。

马师傅说:“后来,我就不知道了。”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小美感觉这个故事不简单。患者后来怎么样了,马师傅和一帮群众的所作所为,对于患者以及我们生活的社会有什么意义,这些都需要挖掘。小美让马师傅回忆这件事发生的确切日子。马师傅摇摇头,随即用坚定的语气说,那是个夜晚,有风。对,有风,风很大。马师傅怕风刮着病人,下车的时候,特地将自己保暖用的一条小毛毯搭在她身上。

小美觉得这是一条线索,春天的夜晚很少刮大风,到医院查一下那个病人,应该不算多难的事。谢过马师傅,小美要下车走人。马师傅突然说,能不能不报道他?

后面的事情他要是说出来,电台就不会报道他了。马师傅继续说,就在他把毛毯搭在病人身上回来的时候,医生喊他去做登记。他回到车上,想着去了也没用,患者姓甚名谁,家住哪里,他一概不知。他只是一个接力做好事的,把病人交到医生手里,他这一棒的任务就完成了。他清楚,如果他去了,需要签字,交押金,办住院手续……这些还好,万一家属来了,不分青红皂白找他事,赔个车费就算了,就怕再生出别的麻烦。想到这,马师傅车头一拐,走了。

此事过去几天,有电话找马师傅,问他前些天是不是救助过一个病人。他没有承认。后来陆续有电话打来,他始终没有承认。他知道对方一定查过总务台,那里存着他的电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多事情就和石头砸水一样,不去管它,时间会抹平一切。果然,从那以后,再没人提起这件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要不是接受您的采访,我差点儿把这件事忘了。”马师傅说。

在第一人民医院的采访出乎意料地顺利,院办帮小美联系了疑似患者的李女士。李女士说她一直在寻找救助过她的人。小美让她回忆一下救助过程,看是不是和马师傅的叙述一致。李女士说,那是一个有风的夜晚,对,有风,她记得很清楚,因为是初春,风很大,很凉,那天她围了一条围巾。她独自外出突感不适,倒在了路边。

尽管马师傅一开始不情愿见面,但架不住小美一再劝说。小美要的是新闻故事的完美结局。小美觉得,尽管后面有马师傅的勇剖私心,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善良品质。小美决定要将这个故事讲完整,她甚至想象到见面的场景,这应该是一个归还毛毯的故事:李女士手捧毛毯,深情地望着马师傅。马师傅接过毛毯,又接过李女士充满感激的双手。有人不失时机地给马师傅送上一束鲜花,周围响起如潮的掌声。

然而,实际结果并不完美,李女士和马师傅的见面冷了场。李女士要归还的是钱。她说救她的是个年轻人,本地口音,开私家车,在医院垫付了八百块钱。马师傅一口外地口音,开出租车。很显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回事。马师傅也感觉到不对劲。他心里愧疚,至少在这件事上,他认为自己做人是有差距的。

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差错,但小美和她的助理却因为这个差错兴奋不已。她们每天奔波在路上苦苦追寻新闻线索,今天的线索突然如同化学反应一般,一个变成两个,也可能是多个,后面的故事一定会精彩纷呈。

她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夜晚,走在马路上,此刻的风已是暖暖地,扑面而来。

(《2023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