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
材料一
知识类综艺一直都是电视台的杀手锏,隔三岔五来一次,总不会错。
因为,人本身对知识就有着天然的渴望,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每个人都储备了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类综艺就是拿出某一方面知识去考验答题者,但答题者并非万能,当出现观众知道答案而答题者答不上来的情况,观众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若出现一类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答题者,观众又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崇敬之心,心生“怎么可能。的五体投地之感。
在各类综艺霸屏的现在,知识类综艺总还是能占据一席之地。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对于知识的渴求依然旺盛,我们抛开那些比赛类综艺,其他的类似介绍某一工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介绍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同样引起很多人极大的兴趣,这些综艺或者纪录片都蕴含极大的知识量,在看节目中学习,不也是老百姓一个小小的消遣吗?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聊聊国内知识类综艺节目》)
材料二
近年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之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每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者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
记者注意到,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不少卫视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如果说,曾经业内担心的是真人秀的泛滥因而质疑文化类节目到底“有没有”,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文化类节目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
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曾表示:“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别让“限”成综艺回归文化的动因》)
材料三
2017年文化类综艺节目核心选题比例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就是国为它从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八卦”的视角解读国宝,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我们一起学艺术》、英国数字频道CBBC的《terrible Fitzroy》能够在本土火热,也是因为他们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以色列Aroma的益智答题类文化节目《Who song》,通过让观众提问的方式来增强观众的参与,节目里选手需要作答的问题全部来自环形大屏上的场外观众。而德国的《Cilice Travel Show》则通过复原某一时代内容的特定背景,营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跟随选手在不同时代穿梭。
《朗读者》在播出期间设立了朗读亭,借此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见字如画》将节目切割成短视频,并推出“与你见字如面”的社交应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国家宝藏》则将B站作为自己的“热度发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发全民热议。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一本好书>,文化类综艺的爆款方法论》)
材料一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使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国传统医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在传统中医文献里面找到了新的灵感和想法。传统中医在过去很多个世纪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学的继续探索和发扬,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国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它们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节选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药奖后感言)
材料二
指标1 |
指标2 |
指标3 |
|
中医药现状调查的样本 |
调查范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调查机构: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计73.96万个。 |
工作人员: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超过80万名。 |
中医机构及相关资源 |
全国医疗机构中,中医医疗机构占8%左右。 |
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约3人。未来五年,中医人才缺口将达51万。 |
全国每万人中,中医院床位数不到4张。 |
中医就诊人数和方式 |
中医门诊服务总量6.7亿多人次,占各类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总量的19.2%。 |
选择中医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医治率分别达到90.1%、86.2%以及74.3%。 |
约有50%的受访者相信中医,但这些受访者中有60%以上的人表示自己就医会首选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
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中医药管理机构设置、相关政策落实在不同省(区、市)有较大差异。 |
中医医疗资源配置在不同省(区、市)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
农村中医医疗服务网点不够健全,村卫生室具有中医执业资质的人员不足。 |
(节选自《全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中医药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因此,要从理念层面、思维层面和行为层面,真正将中医药文化渗透、植入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和健康教育当中,单纯依靠一些形式上的、短时期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是行不通的。只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系统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才能真正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落到实处。
(节选自《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四
中医药在欧美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以医带药”,即以针灸医疗为主带动中药产品的销售。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则是“以教带药”,就是说,以中医药的教育培训来带动中药产品销售。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日本推广国际中医师考试,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日本不同阶层人士踊跃参加培训和考试,使中医药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交流,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医药“以教带药”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
(节选自《中国中医药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