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青松》同步练习

课外阅读。

我家有一棵含羞(xiū)草,大约20厘米高。含羞草叶子上长了许多茸毛,像人身上的汗毛,茎上长着许多小刺。含羞草的叶子是椭(tuǒ)圆形的,由32片小针叶组成。它的叶子很有趣,你用嘴一吹,或者用手一摸,它马上就会合起来,低下头,就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所以人们都叫它“含羞草”。含羞草的花是粉红色的,毛茸茸的,非常好看。

(1)、请给短文加个题目 《》。

(2)、文中第2句写含羞草的,第3、4句写含羞草的, 第5句写含羞草毛茸茸的

(3)、人们为什么叫它含羞草?找出有关句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敦煌石窟

    ①敦煌石窟,包括今甘肃省敦煌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境内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五个庙石窟等。在古代,上述石窟都在敦煌郡境内,其内容和艺术风格亦同属一脉,因此,我们总称之为敦煌石窟。

    ②敦煌石窟是佛教徒修行、礼拜和进行法事的石窟寺。窟内有塑绘和壁画。塑像包括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高僧等形象。壁画包括佛像画、经义画、佛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佛教事迹画、汉族神州故事画、供养画(供养人画和出行图)、装饰图案画等内容。

③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开凿在砾石层的断崖上,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山,前临岩泉,窟区全长1600米,现存洞窟49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如蜂窝状。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武周时期,洞窟已多达千余,由于历史变迁,自然的和人为的毁损,前秦始建的洞窟已不可考。在现存的洞窟中,有壁画45000平方米,壁像2300余身,最大塑像高33米,最大壁画约50平方米。这些壁画、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14世纪,上下延续千年的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民话风俗、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情况。在我国现在的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1960年,我国政府定莫高窟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为“人类珍贵文化遗产”。

    ④榆林窟位于安西县踏实乡境内,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的砾石崖断崖上,现存北魏至元代的洞窟42个,最高塑像20余米,吐蕃统治初期(敦煌时窟分期为中唐)所凿建的第25窟,艺术价值颇高,在整个敦煌石窟中也属佼佼者。西夏时期凿建的第二第三窟,无论在内容不是艺术上都独树一帜,并弥补了莫高窟西夏艺术之不足。窟中的水月观音和文殊菩萨出行图,均为脍炙人口的佳作。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⑤西千佛洞现存16窟,保存完好,1961年国务院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乐千佛洞,现存23窟,密宗题材的壁画尤多。五个庙石窟现存22窟。这几外石窟都右以作为莫高窟和榆林石窟两个窟群之参证和补充。

课外阅读我能行。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①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入网”“上网”的话题。你知道他们所说的“网”是怎么回事吗?

②其实,这种“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比如说,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邮件到悉尼,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这比普通的邮递不知快了多少倍。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对方的形象。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zhǐ)尺。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③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讲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家把东西送到家中……

④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有了这张“网”,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趣的太空生活

    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非常有趣,但也要时刻小心,准备好应对一些潜在风险。

    吃喝有讲究

    早期的太空食品像牙膏,如今已是五花八门。比如中国空间站就为航天员准备了120多种食品,除了各种各样的主食,航天员还能喝酸奶,吃巧克力,享用苹果、提子等水果。航天员用的餐盘磁力强大,能牢牢地吸住刀、叉、勺。餐盘上还有很多尼龙搭扣,以便固定在桌子上,避免在飘飞中进食。还有的搭扣专门用来固定食物,但有些航天员玩心不小,任凭食物悬浮,轻轻一吸,便“饭从口入”。

    太空喝水是必须专门学习的“手艺”。在失重的情况下,袋装水配有细如铅笔的吸管,上面有止水夹。航天员先含吸管,然后松开止水夹,再揉捏水袋,水就会被吸或挤进嘴里。航天员用水不完全靠飞船送来,尿液、汗液等都可以循环利用。比如,天和核心舱内装有二氧化碳还原子系统,可以将电解制氧子系统分离出的氢气与航天员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处理后转化为冷凝水、甲烷、二氧化碳、水蒸气,再处理后就有了饮用水。这样能使中国空间站的水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

洗漱是挑战。

    航天员在“天上”洗澡可不容易,因为从喷头喷出的水总是飘浮在空中。为此,科研人员设计了密封浴桶,在下边安装吸力装置,把喷头喷出来的水朝一个方向吸。不过,洗完澡后,航天员还要花较长时间来清理身上和浴桶里的水。现在每个航天员都配备了“包裹式淋浴间”,手持喷水枪,就可以快速把自己清洁干净。中国载人航天器通常配有口腔清洁剂和口腔清洁指套。口腔清洁剂类似口香糖,供航天员餐后咀嚼,清洁口腔。航天员还可以采用密封式吸水法刷牙。

“弯弓”睡觉____

    因为失重,航天员在太空中睡觉无所谓是站着还是躺着,可以飘在空中,但要露出头。睡袋可以随处固定,墙上、天花板上或舱底都行,但更多的时候会固定在专门的睡眠区。讲个冷知识:失重时,如果完全放松,航天员身体竟然是弯曲的,看上去就像一张弓。其实,在太空中用这种姿势睡觉比完全伸直平躺要舒服得多。

娱乐休闲多姿彩

    不用工作的时候,航天员们都干些什么呢?他们会拍照、听音乐、写日记,或者拿出太空太阳镜,欣赏独特风光。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航天员时刻体验着“慢生活”!根据相对论,运动速度越快,人们体验的时间越慢。据测算,航天员在高速移动的空间站生活1年,将比地球表面的人少经历约0.01秒。这意味着,空间站上的人正在非常缓慢地“时间旅行”。

    总之,随着科技和人性化理念的发展,在太空中生活注定很有趣。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