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素养评估试卷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水的危机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地球上的总水量约为4.1亿立方千米,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疾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危机加重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把水资源定义为“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即应当能够为满足生产生活用途而得以利用”,而《中国自然资源》将水资源定义为“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在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下径流和由它们存留在陆地上可再生的水体”。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多而北少。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又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本文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2)、简要列出全球水资源危机产生的若干原因。
(3)、文中对“水资源”有两种定义,请指出它们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4)、请概括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的三个特点。
(5)、简要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父爱昼夜无眠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你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 (kuì),但他终于什么话也没说。

第二天,我睡到下午4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不定到哪儿玩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ruì)。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领导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我的住处较远,他们用车来接我。饭毕,他们又送我一套“三枪”内衣,并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liáo)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

       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父亲并抱愧于父亲。我明白了父亲为何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写作,竟从未留意父亲的房间没有鼾声!

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1000多元了,“我想帮你早点儿把房债还上。”

       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为女哟……

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撇下老李头,不放心地追了进来。父亲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眼睛。

       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了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冈。

课外阅读。

  小村的春天是可爱的,活跃的。当春天的温暖取代了冬天的寒冷时,田野里的土变得松软无比。奶奶牵着我的小手,漫步在田埂上,闻着清香的的泥土气息,那种融化在大自然里的感觉,是在城里永远(体会  体味  体验 )不到的。这时候要是有乡亲经过,就会听到亲切(温柔   温热   温暖)地呼唤:“琳琳,这里是你的老家,你要好好看个够,别回城里就忘了呀!”是啊,这就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此刻我不仅仅是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更重要的是,我在家乡的怀抱里,感受浓浓的乡情。

  “一日之计在于晨”,随着声声鸡鸣,各家各户(陆续  连续  继续)打开了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男的下田去了,女的做好了家务,便挽着一大篮衣服相邀到小河边。这时,搓衣声、说笑声,把小河渲染得更加欢乐。

  奶奶浇菜的时候,我便蹲在菜地里,用稚气而好奇的眼光感受奶奶的吃苦耐劳。奶奶到小河边择菜,我便在河边跑来跑去捡石子,和在河边洗衣服的大人玩。玩累了,奶奶把我抱在木桶里挑着走。这时候一边是菜一边是我,奶奶脸上放射着爱的光芒,祖孙喜洋洋地回了家。遇到乡亲们可能就有了玩具,我常常会得到一些小动物,如小青蛙、小蚱蜢、小泥鳅,或者我叫不出名的小鱼;最常有的是,得到一些野花或一些菜花,小手捏着,鼻子闻着,真舒服! 

  有时,邻居家的大婶见我在屋外玩,(递   塞   送)给我一个刚煮熟的红薯,因为我人小个矮,小狗、小鸡经常会更我抢食,我东躲西藏,急得哇哇叫,这时大婶吆喝着给我解围,赶跑了小狗、小鸡。我舒心地笑了,捧着(温柔   温热  温暖)的红薯,心里更是(温柔   温热   温暖)无比。  

  上小学的时候,我离开了小村庄,我的心似乎遗落在村里了,我忘不了家乡,更忘不了那一份浓浓的乡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他,把他(dài  dǎi)捕了。

    吉鸿昌被送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即(chù  chǔ)决”四个字,(wàng  wǎng)图吓唬他,要他投(jiàng  xiáng)。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nán  nàn)的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

    “那你说怎么办?”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迎着风走

    ①一群探险者听说某地新发现一个岩洞,立即就赶去探险。当他们爬上山坡时,兴奋的心情难以形容。一进洞,他们便被洞中天然形成的钟乳岩所吸引,一路观赏:不知不觉越走越深。虽然岔路很多,他们却并不害怕,每到一个岔路口,他们都会留下一个标记。

    ②不知过了多久,手电筒的光暗下去时,他们还没有走到岩洞的尽头。于是。他们决定往回走,走来走去,才发现迷路了。每一个岔路口都有标记,每一条通道都似曾相识,他们有些惊慌,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命运等待着他们。

    ⑧终于,他们的手电筒全熄灭了,周围一片黑暗。一开始,他们还想寻觅洞口微弱的光亮,可是走到哪里都是无尽的漆黑,他们相互牵着的手已沁出汗水。夜光手表显示已是下午六点,外面应该暗下来了,靠光源找洞口的希望破灭了。而且,他们被饥饿包围着,原以为洞不会很深,所以,他们没有准备食物。绝望渐渐爬上他们的心头。

    ④沉默了—会儿,领队忽然问谁有打火机,有人将打火机递给他。他点燃打火机,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看着那簇火苗,忽然,火苗稍微地倾斜了一下。领队看了一下.熄灭打火机,带着大家向与火苗倾斜相反的方向走去。就这样每到一个岔路口,他都用打火机微弱的火苗捕捉那一丝微风。大家仿佛看到了希望,可是,打火机里的汽油很快便用完了。人们的心再度沉了下去。

    ⑤领队忽然脱光上身,站在岔路口,静静地感觉那极微弱的风,其他人纷纷效仿。就这样,他们又走了许久。风渐渐大了起来,终于,他们找到了出口,人们纷纷赞叹领队的智慧与冷静。

    ⑥生活中,我们常常在挫折与磨难中陷入困境,不知何去何从。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选择逃避,可是那样会让路越走越艰难。人生际遇就像故事中黑暗的岩洞,我们只有迎向生活的风雨,才会在没有光亮的情况下,找到光明的出路。

现代文阅读

我第一次到海边

    神秘莫测的大海,有着多么诱人的魅力啊!要是能到海边去饱览一下那壮丽的景色,真是一件幸运的事。不久前,我的愿望实现了。

    暑假,妈妈带着我到连云港的姨妈家去。第二天,我便跟着妈妈向海边走去。来到海边,只见海水满盈盈的,在朝阳映照下,泛起一片金光。几只海鸥飞来飞去,偶尔欢叫几声,给微波荡漾的海面增添了生趣。啊,大海真是一幅新奇的画呀!

    “孩子,你看那是什么?”我顺着妈妈指的方向望去,一条青黑色的带子在海面上时隐时现。我一面喊着:“海带,海带!”一面向那里跑去。

    妈妈找来一根铁丝,瞄准目标,使劲一钩,一条海带便乖乖地被钩上来了。

    这时,我迫不及待地捧起海带,翻来覆去仔细看个够,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放进尼龙袋里。

    “你喜欢吃螃蟹吗?”妈妈神秘地问我。

    我疑惑不解地点点头。

    妈妈拉我跑到一块礁石旁,蹲下身子,取出铁丝折弯,慢慢地伸进一个洞里。我这才注意到礁石上有许多这样的洞,有的洞里还冒着白泡呢。

    妈妈往洞里捅了捅,不大一会儿,一对大钳从洞里伸出来,前后挥舞着,好像在向谁示威。妈妈用铁丝碰了碰大钳,大钳立刻缩了进去。过了一会儿,大钳又伸出来了,紧紧地钳住了逗引它的铁丝。妈妈猛地一提,一只肥大的螃蟹被钩了出来。

    这么大的螃蟹,够我美餐一顿的了。

    啊,大海,你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将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父亲的打与不打

    小时候,宁涛是个调皮的孩子,爬树掏鸟蛋,下河摸虾,不是把裤子撕开一条口子,就是把衣服挂个洞,父亲见了,却从不打他,而是笑呵呵地跟他的母亲解释:“孩子嘛,都这样,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

    可有一次,宁涛偷了邻居的五块钱。五块钱在当时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父亲知道后,把他用皮带捆在树上,狠狠地抽了好几鞭。边抽边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我看你还敢不敢偷,下次再偷,我剁了你的手!”那一次,他被打得皮开肉绽,母亲看了极其心疼,说父亲下手太狠,和父亲吵了一架后回娘家了。那一次,父亲破天荒地没有去外婆家接他们,他这才意识到偷是让父亲最痛恨的事情。他再也不敢偷了,他怕说到做到的父亲真砍了他的手。

    九岁的时候,宁涛带6岁的弟弟去外婆家,刚好那天村里放电影,他带弟弟去看电影,电影看到一半,宁涛出去上厕所,结果回来的时候没有看见弟弟,当时,他猜想弟弟可能是跟着熟人回家了吧,便没有放在心上。直到他回到家,没有看见弟弟,他才慌了神。全家人奋力寻找,也没找到弟弟。——闯下这么大的祸,父亲肯定会狠狠地打他一顿吧,可是,父亲却一句话也没有说。之后,弟弟就像一根刺,梗在宁涛的喉咙里,他不提起,父母也不提起。但他知道,父母都想念弟弟,特别是年纪越来越大,对弟弟的思念与日俱增。但父母从来没有责怪他。他其实很希望父亲打他一顿,哪怕是狠狠地打他一顿,他也不会怨父亲一丝一毫。

    在弟弟失踪后的第26年,宁涛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寻人节目,才又燃起了一丝希望。通过央视节目组的多方寻找,他终于找到失散26年的弟弟。那一刻,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节目现场,父亲老泪纵横。主持人问他的父亲:“弟弟丢了,你打了哥哥没有?”父亲坚定地答:“没有。”主持人问为什么没有。父亲说:“弟弟丢了,他心里已经很自责了,我们已经丢了一个小孩了,我们得把爱加倍地放到哥哥身上。”

    那一刻,宁涛泪流满面。父亲的打与不打,都是因为爱他。父亲的打,是因为怕儿子染上恶习,走上不正当的道路;而父亲不打他,是因为怕儿子心理负担过重,希望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