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扬州市邵樊片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人体的独特性

    ①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②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③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且效果通常很好。

    ④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子宫内的压力和羊水的晃动都可能会影响胎儿指纹的形成,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⑤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

    ⑥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⑦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⑧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⑦段划线词语“据说”能否删掉?为什么?
(4)、阅读选文,写出文章是从哪六个方面介绍人体的独特性的?
举一反三
阅读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一文。
①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②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③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④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⑤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⑥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⑦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⑧“不对的” ,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⑨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⑩我为了这位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⑩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⑫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选自《时文精粹》)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月夜

    喧嚣的校园在晚休的铃声中渐渐沉睡了,宿舍里同学们的欢闹声,已经听不见了;偶尔听到的只是远处池塘里的几声蛙鸣。在这幽微的月光里,毕业离校的幽苦又萦上心头,我鬼使神差地走到校园后面的林荫小道上。

    曲曲折折的小径,蔓草横生。不知名的白色野花挨挨挤挤地开着,像是一地银白的精灵,在月光里摇曳婆娑。两旁的玉兰树,是我们来时栽下的,现在已蓊蓊郁郁,两人多高了。月华如洗,透过扶疏的叶隙,撒下一地的斑驳。

    我想起了第一学期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那个中秋月夜。马鞍山上,芝山亭中,在满月的光里,大家欢聚一堂,品茗、吃月饼,畅谈理想、人生,遐想着月的传说。月光皎洁,马鞍山披着一层银辉。风儿带着秋的凉意,沙沙地响过了竹林,响过了芝山亭。记得苏子有言: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易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那时我想,我们真是一群幸运的人儿,搭在世纪末人才的班车上,享受着太平盛世的风光霁月,展望着未来岁月。

    又是一个月夜。因白天一位同学病了,我带他去看病,一时没请假,旷了半天课。班主任周老师叫我去她家一趟。我想,坏了,要挨批了。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

    以后有事要记得先请个假。他身体好些了吗?接着,周老师又说,他家挺困难的,这些钱你捎给他,就说是他家里寄的。

    你们是同乡,他不会怀疑,我明天上完课再过去看他我买了几帖中药

    我无言,捏着这张带有体温的50元钱,望着老师纤弱秀丽的背影,我平生头一回体味到了一种山的威严。走出老师的家,我蓦地发现,今晚的月好圆好圆

    重温往事,同学情使我感到甜蜜,师生情更使我感到温暖。在这离别的时刻,双眸不由湿湿的。在微微的泪光中,我又看到了窗口那盏熟悉的灯还亮着,那是老师在辛勤地工作吗?这样想着,不觉已回到宿舍。均匀的鼻息声微微响着,舍友们已睡熟好久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

何飞鹏

    ①我们经常本末倒置,当我们搞砸一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太难做了,所以没有做好。而到底是事情难做,还是我们没做好?谁都不知道。正确的观念是:把事情做好,就算难做也好做。没把事情做好,就算好做也难做!

    ②遇到一个许久没见的部属,我关心地问:“现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现在开一间小店,可是实在很难做。”他接着反问:“何先生,你知道有什么比较好做吗?我想找一个比较好做的事。”我无言以对。

    ③我无言以对的原因是,世界上哪有好做的事?哪有轻松的事?哪有容易的事?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偏偏都这样想?每天都在找好做的事,许多人找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找到,换得的是一生一世的蹉跎!

    ④我听过一个医生家族告诫下一代学医要学皮肤科,千万别当外科医生,因为美容整形当红,好赚又没风险,外科医生既辛苦又危险。我还听过一对父母亲要小孩去当老师,不是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而是可以收补习费,而且退休生活优裕而轻松。这其实都是令人伤感的说法,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拣轻松、好做的做,那辛苦的事谁来做?社会又会变成如何的急功近利?撇开社会的公益不谈,就个人的角度来看,工作趋吉避凶理所当然,但问题是一味地找寻好做的事,真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吗?

    ⑤我个人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好做的事,更不相信有容易赚的钱,更没有能简单料理的生意!我不相信“好做”,我只相信“做好”,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任何事只要你能把它做好,最后都会有好结果的。

    ⑥一个人只想找好做的事,根本就是认知上的错误,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用一辈子时间去寻找,也不可能找到,结果只会落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批评。

    ⑦寻找好做的事,是聪明人的思考,是用巧,是走快捷的方式;选一件事,把事情做透、做好,是笨人的事,是痴人的思考,有的是傻劲,有的是执著。

    ⑧好走的路,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大家都挤在一起,就算有好做的事,也早有人捷足先登。八字不够好、不够硬的人是抢不到的。而就算你有机会遇到,没一会儿,跟进的人也人满为患,一旦大家都跳进去做,好做的事也变成难做的了。

    ⑨“做好”的路,参与者较少,因为笨人不多。但是因为是做好,要靠苦力、靠耐力、靠死力,而一旦做好,别人就算闻香而来,跟进学步,也并不容易。这是管理学上所谓的“进入障碍”,也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⑩舍“好做”,就“做好”,是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的成功要素。不再犹豫、不再寻找,也不要问那个笨问题:你那一行好做吗?在谁也看不上眼的领域每天倒腾一点,虽然很艰难、很慢,但你竞争对手少,而且慢慢地他们也都退出了,这样十几二十年下来,你成功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正是不争的智慧所在。

(选自《读者》2014年第6期,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地理信息”的主题阅读

【新闻回放】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王立彬)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将于2018年11月19日至21日在浙江省德清县举行。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库热西·买合苏提2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此次大会由联合国主办,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是联合国主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地理信息大会。大会以“同绘空间蓝图,共建美好世界”为主题,旨在增进对地理信息管理的沟通、理解、认知和应用,促进各国地理信息与技术更好地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共同应对地方、国家及全球面临的发展挑战。

    据介绍,截至目前,来自联合国成员国政府、地理信息相关领域国际组织、学术界、产业界的报名参会嘉宾已有千余人,其中国外代表700多人。大会将围绕共享数字经济、实现永续发展、建设智慧社会、加强国际合作等议题进行探讨交流,形成《莫干山宣言》并正式

发布。

【媒体信息】

    世界地信进入——德清时间(有删减)

    今天,2018年11月19日,是一个必将载入德清史册的大日子一一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美丽的风栖湖畔盛大开幕。

    这是继杭州G20峰会、乌镇互联网大会之后,浙江迎来的又一次“国际盛会”,也是测绘地理信息领域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一次重大国际多边活动。

    全球地信界首次进入“德清时间”,北斗导航、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移动测量车、城市控制大脑……大美德清与“上天入地”的地理信息技术融合共生,地信元素无所不在的德清魅力格外吸引世界目光,来自五大洲业界大咖们云集地信小镇,以互信共治谋划未来地信大事。

    德清时间记录“从无到有”奇迹。6年问,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耸立起50多幢产业大楼,近250家地理信息企业陆续入驻,地理信息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德清链接世界、对话世界、分享世界的一个窗口。在德清向全世界展示的地信精彩,不仅仅是德清的发展轨迹,同样也是中国地信发展的轨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及强,地信已经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鲜明烙印。

    德清时间凝聚地信发展共识。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让世界各国的距离更近,但更重要的是拉近“心灵”的距离。大会以“同绘空间蓝图共建美好世界”为主题,互信共治正是要凝聚起地信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画好“上天入地”同心圆。地理信息产业挺立“互联网+”前沿,已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不止于业内大咖,每一位市民都是其中的建设者、参与者和分享者……地理信息以主动作为、不可或缺之姿,深度融入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德清时间开启未来之“钥”。世界地信大会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但精彩不止于大会期间,更在于为地信未来的发展描绘蓝图、指引方向。今日中国地理信息正前所未有地走进全球业界的舞台中央,本届地信大会,无疑是一次对未来的预演,是一次最先进的思想、技术、产品的盛宴。作为地信业大国,把握地信未来发展的脉动,体现了中国从跟跑者、参与者到受益者、引领者的转变,用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文化去影响和引领地信未来的发展,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而今,德清正在用一个支点撬动地球。这个支点,就是方兴未艾的地理信息产业。

    历史选择德清,德清开启未来。地理信息大会赠予德清对外展示的宽广舞台,带给德清展现担当的绝佳机遇,开怀容纳天地,酿就新的转变新的开始、新的希望。

【链接材料】

链接材料一: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专业教授岳文泽不止一次到访德清,在他眼中,德清是座看不厌的城市。“这里山清水秀,自然环境非常好,城市建设在浙江省的县级市内处于领先地位,做得非常出色,伴随着地理信息大会的召开,德清的市民素质、文化建设等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逐步走向国际化水平。”

链接材料二:不少与会代表觉得,地信大会场馆的整个设计和内部的管理体现了很多智慧化的特,最,门口的服务机器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志愿者,引导和服务与会嘉宾和代表。同时,会址内还有很多基于物联网的感知技术。

“作为一个县级市,建设如此高大上的ET城市大脑,利用大数据创新社会治理,建造智慧城市,可以说是惠民利民、提升城市品质的良好举措,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大势所趋,德清又一次抓住了先机,这也和德清地理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是分不开的。”超图国际总裁王海涛说道。

链接材料三:这两年,德清专注于地理信息行业,不断发展相关产业,这种专注力令人印象深刻。岳文泽说,德清率先将地理信息作为一个重点产业来打造,这在国际上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

来自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的与会代表黄骞通过这两天在德清的拜访和参会,认为德清对产业发展方向看得很准。德清在几年之前就选择地理信息行业并进行大力地投入,做了很好的基础设施,很多企业也纷纷入驻,很好地赶上了目前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在空间信息、产业互联网和相关产业的一个腾飞进程。

小文和小涵是地信爱好者,他们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下面是他们讨论的片段。请你根据内容,把对话补充完整。

阅读赵竹青的《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的背后》,完成下列小题。

    ①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今,随着预报的准确度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习惯根据天气预报来指导出行。这一场预测天气的革命是如何悄然发生的?

    ②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这主要是得益于数值天气预报的贡献。世界气象组织将数值天气预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展之一,《自然》杂志则盛赞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③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监测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学飞跃发展为大气科学,气象预测也从天气图经验预报发展到如今的数值天气预报。

    ④数值天气预报是指以物理数学理论为基础,用电子计算机做出的客观定量预报。时至今日,较准确的定量数值天气预报能及时预测气象灾害,对于防灾、减灾、救灾贡献了至关重要的力量,极大地保护了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首创“半隐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数值预报,并发展了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研究中提出“最佳信息层”和反演方法,被世界各主要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所采用,服务于实时天气预警和短期天气预报。他倡导并参与研制“国之重器”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境治理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推动地球系统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整体向国际一流水平跨越。

(据2019年3月23日《人民网》同题文章删改)

灯笼可以照明,灯笼法可以指导我们的写作。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写文章有三法,简称之:黑箱、灯笼和灯塔。

    ②“黑箱法”是科技术语。我们平时从事某项工作,不必知其所以然,只了解它的结果就够了。如开汽车不一定要知道汽车的全部构造及生产过程,品酒员不一定会酿酒。写文章也是这样,作者并不一定懂得多少文章作法,只是看得多了,心里又有话要说,发而为文。

    ③“灯笼法”是指手中有个灯笼照明,不完全摸黑走路。作者确实研究过语法、修辞、文体,懂得一些为文的技巧和规律,知道文章的风格类别。比如,读鲁迅“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便知道这是倒装,以加强语势。以后写文章就不只是照着样子写,而是有一个灯笼照路。

    ④“灯塔法”不只要求懂一点文章写作知识,而且要对文学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也都熟悉,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涉猎,古今中外都有研究。这样就不是手握灯笼只照眼前,而是四野八荒了了在目,尽可纵横驰骋。文章要做到这种程度算是最高品位了。

    ⑤如果把“黑箱法”写出来的文章比作是一棵没有根,或根须很浅的树,用“灯笼法”写出的文章便是只有主根而侧根不多的树,而用“灯塔法”作出的文章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有这种巨木才经得起历史的风雨,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要扎下深深的生活的根须才能培植起自己文章的大树;要架起高高的知识的灯塔,才能使文章之舟冲出死寂的港湾,搏风击浪,扬帆远航。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