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唐朝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初年,宰相常在门下省议事,称之为政事堂。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并不负责裁决政务,政务的裁决在尚书省和门下省。高宗时期,将政事堂迁到中书省。伴随议、表、状等文书大量增加,皇帝上朝议事的减少,中书舍人由“侍奉进奏”的职掌逐渐发展为参议表章,逐渐取得裁决政务的职权。开元十一年(723),张说任中书令,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所用印文为“中书门下之印”。因尚书省不设令,仆射名份不及两省长官,故名为“中书门下”而略去尚书省。

材料二:内阁的阁臣,一般都是文学侍从出身。最初内阁的大学士从翰林院的侍读、侍讲学士、编修等人员中选用,后来内阁地位不断提升,内阁大臣的选拔,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重要职位上选拔。明朝内阁制度下,全国的奏章,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按照规定,明朝皇帝针对内阁所作的“票拟”仅仅批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万历皇帝年幼即位,他早年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因此张居正常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脱控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材料二: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