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六单元18《牛和鹅》第一课时 练习

课外阅读。

童心的天堂

    早晨,阳光下,一个孩子蹲在一(棵  颗)小草前,凝视着草叶上的一颗露珠。

    母亲走过来,看孩子在干什么。

    “妈妈,这草叶上的露珠怎么会越来越小呢?”

    “被阳光蒸发了。”

    “最后,整个露珠都会蒸发掉吗?”

    “孩子,会的。”

    “多美的露珠啊!就这样消失了,多可惜呀。”

    只见孩子伸出手掌,小心地盖在露珠的上方。

    “孩子,你在(做  作)什么呢?”

    “我在为露珠遮挡蒸发它的阳光。”

    “这样做是没用的,最后露珠都会消失的。”

    孩子说了一句话,令母亲回味了许久:“妈妈,这样(至  致)少可以为露珠遮住一些阳光,让露珠多美丽一会儿。”

    冬天,母亲和孩子堆着雪人: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有了。

    孩子似乎还不满意,绕着雪人转起了圈儿。

    母亲问,还差点什么呢?

    孩子突然解开棉衣的(钮  纽)扣。

    母亲赶忙劝阻,说解开纽扣会冻着的。

    孩子说,这么冷的天气,雪人一点衣服也没穿,更会冻着。

    说完,孩子把从身上脱下的棉衣,披在了雪人的身上。

    深秋,叶子纷纷从树梢落下来。

    “妈妈,现在怎么不刮风呢?”

    “现在刮风不是很冷吗?你为什么想要刮风呢?”

    “__________刮风,这些落叶__________可以乘着风轻轻地落到地上,就不会摔得那么疼了。”

    “孩子,见别人摔倒了,当你懂得去疼别人时,你的心就是垫在地上的棉絮,摔倒的人,就不会感到那么疼了。”

(1)、选出文章括号中正确的字。
(2)、在文章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并用关联词造句。
(3)、草叶上的露珠为什么会越来越小?(    )
A、因为阳光的照射。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露珠就不会变小。 B、蒸发掉了,但是露珠不会全部消失。 C、因为水分蒸发掉了,即使没有阳光的照射,露珠也会全部消失。 D、被草叶吸收了。
(4)、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5)、文章最后一句:“今后我要多疼别人,让大地多垫些棉絮。”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秃鹤的烦恼

曹文轩

    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村也不光就他一个人是秃子,又或许是因为秃鹤还太小,想不起来自己该在意自己是个秃子。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bān)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醮了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事实上,秃鹤的头,是经常被人抚摸的。后来,秃鹤发现了孩子们喜欢摸他的头,就把自己的头看得珍贵了,不再由着他们想摸就摸了。如果有人偷偷摸了他的头,他就会立即掉过头去判断,见是一个比他弱小的,他就会追过去让那个人在后背上吃一拳;见是一个比他有力的,他就会骂一声。有人一定要摸,那也可以,但得付秃鹤一点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天。桑桑用一根断了的格尺,就换得了两次的抚摸。那时,秃鹤将头很乖巧地低下来,放在了桑桑的眼前,桑桑伸出手去摸着,秃鹤就会数道:“一回了……”桑桑觉得秃鹤的头,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时的感觉差不多。

    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西换得一摸。

    秃鹤不再快活了。那天下大雨,秃鹤没打雨伞就上学来了。天虽下雨,但天色并不暗,因此,在银色的雨幕里,秃鹤的头,就分外的亮。同打一把红油纸伞的纸月与香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鹤走过去。秃鹤感觉到了,这两个女孩的眼睛在那把红油纸伞下正注视着他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过去。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秃鹤低着头往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片竹林里。

    他感到有点凉了,但直到上完一节课,他才抖抖索索地走向教室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

以前,德国一家电视台推出高薪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为此趋之若鹜(wù),征集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

    拍摄这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其他参赛选手多是一些在圈内很有名气的大家。所以,这个10秒钟的镜头一时引起轰动。对于这个作品,每个人都渴望一睹为快。几个星期以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机前看了这组镜头,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议论纷纷,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10秒钟后足足肃静了10分钟。

    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开来的火车扳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驶近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时,他无意中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

    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

    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一一火车轰鸣着驶过的铁轨边上,丝毫未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镜头中。

    人们猜测,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许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惟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从不迟到、矿工或误工过一分钟。

    这个消息几乎震住了每一个人,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他告诉记者,他曾一遍又一遍地告诚儿子说:“你长大以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生命攸关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惟一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

    美国人比尔•盖茨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20年里,魔术般地把900美元变成139 个亿,让世人大吃一惊。有人说,比尔•盖次和他的微软公司将会改变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天生精力旺盛,非常好动。还是婴儿时,他就喜欢让摇篮长时间不停地晃动,这好像很有趣。直到今天,他还是喜欢不停地摇晃,这几乎成了美国妇孺皆知的盖茨特征。他七八岁时,母亲担任社区服务工作,经常带他到学校里去给学生讲解西雅图的历史,比尔•盖茨总是坐在前排极为专心地听讲,这时好动的习惯却—点儿也找不到了。

    比小•盖茨从小志向远大。上四年级时,他就对自己的妤友说:“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上的橡树。”

    他和许多孩子一样,梦想成为人中豪杰。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概认真完成,就是花很长时间,也要尽力争第一。一次,老师让每人写一篇故事,不超过20页,他却写了100页。比尔•盖茨善于思考,喜欢创新。他觉得人人都应有自己的创造发明。

    比尔•盖茨生于名门世家,但父母却不过度奢华。在母亲的安排下,一家人的吃饭、出游,包括孩子们的穿衣都弄得井井有条。家庭这种严谨、精细的作风自然而然也影响到比尔•盖茨,使他养成节俭的习惯。

    “时间”和“观念”是比尔•盖茨最注重的两个条件。他的读书笔记中清楚地记着这样一句话座右铭:“机会加时间等于金钱。”自从他读中学以后,便迷上了计算机,从此,比尔•盖茨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