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材料二: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材料三: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领会到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和”的思想,常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 B、“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也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C、人们在生活中,大都将“和为贵”中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和为上”等。 D、在学习中,时常会有观点的交锋,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这就是“和而不同”的现象。
(2)、阅读材料二,请简要说说“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的重要意义。
(3)、如何让更多人接受“以和为贵”?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
举一反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