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与画线句中“濯”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旧时裳(《木兰诗》) B、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杞人忧天》) C、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D、徐以酌油沥之(《卖油翁》)
(2)、下列句子中“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翻译:苔藓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 翻译:一位讲学家为寺庙搭建帐篷,听闻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物理学的原理。”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翻译: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爱莲说》) 翻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莲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下面对诗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C、《爱莲说》通过赞颂莲花、菊花、牡丹花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D、木兰集众多优秀品质于一身,既有劳作不已的勤、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也有女扮男装的智、征战沙场的勇。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①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②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③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上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④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⑤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⑥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cāng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了解了作为“闲人”的苏轼。下面为大家提供了苏轼的《初到黄州》《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和《记游定慧院》。这些都是苏轼在黄州的作品,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苏轼。

                                                  苏轼黄州作品年谱

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入狱,年底出狱后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

元丰三年二月,作《初到黄州》

元丰三年,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元丰四年,躬耕城东,自号“东坡居士”

元丰五年,修筑居室,四壁绘雪,名为雪堂,作《定风波》

元丰六年十月,作《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七年三月,作《记游定慧院》

元丰七年六月,离开黄州,调往离京城稍近的汝州

作品1: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释】①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②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③压酒囊:过滤酒糟的布袋,代指俸禄。

作品2: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作品3: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品4:

《记游定慧院》

黄州定慧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师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项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伐。

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丛橘,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阆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选自《东坡集》)

【注释】①参寥师:僧人道潜。②鬻(yù):卖,这里作“买”讲。③瀹(yuè):浸,渍。④夤(yín):循沿。⑤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⑥拊(fǔ)掌:拍掌,意谓开怀大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