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二生肖兽首是谁设计的

    ①前些日子在某报见到一段文字:“资料表明,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水力钟的喷泉的一部分,十二生肖兽首以水报时。这组铜像由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宫廷匠师制作。”后又发现各种报刊等宣传媒体虽文字稍有不同(有的还增加了动人故事情节),但都认同此说,大同小异而已。这种说法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工艺制造史,留下段精彩的佳话。其实这只是文学笔法,与历史事实是两回事。

    ②兽首人身的十二生肖辰像是华夏先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可以肯定的是,它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在北京地区就有证明。清朝康熙二十年就发现过唐代石刻兽首人身十二生肖辰像。清人吴长元撰《宸垣识略》记其事:“康熙辛酉(1681年),西安门内有中官治宅掘地,得卞氏墓誌,刻十二辰相,皆兽首人身,题曰:‘大唐故濮阳卞氏墓志,文曰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十五年(799年)岁次己卯七月……’”。这是刻在墓誌上的十二辰相,距今已有1200多年。

    ③至迟在13世纪中期,元朝已经将以水为动力的十二生肖辰像安置于宫廷,作为报时装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一,记元大都举行朝正大典的大明殿,“置灯漏贮水运机,小偶人当时刻捧牌而出”。元代著名诗人柯九思《宫词》诗记其事,并于诗后注明:“大明殿有灯漏,饰以真珠,内为机械,以小木偶人十二捧十二相属。每辰初到,偶人相代,开小门出灯外板上,直御床立,捧辰所属,以报时”。

    ④这精巧的机械,由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制造。郭守敬精于仪器和机械制造,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高表、景符和窥仪等十余种观测天象的仪器,以及玲珑仪、灵台水浑等表演天象的仪器。元人齐履谦为记述其生平事迹而撰写的《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特别记述了他为元世祖忽必烈制造贡献这精巧报时装置的事:“公于世祖朝进七宝灯漏。今大明殿每朝会张设之。其中钟鼓皆应时自鸣”。

    ⑤从这些史料可以知道,兽首人身十二生肖像是我国古代人民的集体创作,以水为驱动力的十二生肖时辰装置,是13世纪我国大科学家郭守敬发明创造,拥有“专利权”。不能随意将其送给18世纪来华供奉于清朝宫廷的两个欧洲传教士。虽然郎世宁在设计铜兽首时带入欧洲传统的喷水艺术,但其原创权仍然属于中国科学家。

(有删节)

(1)、第①段中的“这种说法”指的
(2)、第②③④段中分别引用史料各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核桃压枝低

王建领

①         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核桃压枝低。

② 这几天,只要你来到商洛,步入农村,往往不等你开口,就会有村夫农妇,或老叟稚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欣慰地夸耀:“今年核桃结得繁。”

③ 放眼望去,整个商山洛水间,那一株株、一片片、一凹凹、一坡坡的核桃树,在秋日金色阳光下,自在地摇曳。信步走入林间,一位饱经风霜、满脸慈祥的大爷,正用木杆支撑似要被一颗颗、一簇簇核桃压折的树枝;一个满脸稚气,但活泼阳光的男童,不知从哪窜来,径直爬上核桃树,兴奋地表演起摘果、去皮、取仁的杂耍来。大爷一脸幸福看着孙辈,也不呵斥,任由孩子在树上与我们捉迷藏。我问道:“大爷,你这核桃林今年收成怎样?”大爷干着手中的活,也不看我,如数家珍地说开来:“我房前、地里、山上共有二十株核桃,算两亩吧,今年少说也能收一千斤。”“能收多少钱?”“前几天有人来买,一出口一斤十块钱,我嫌采青糟蹋东西,没卖。到中秋节后成熟期再卖,少说也能卖一万三千元。”“你家几口人?”我继续问道。“我两口,我小儿子三口,一年的零花钱,家中大的开支补贴就看这核桃呢。核桃丰收了,心里就踏实了。”与大爷一样,商洛大约有80%的农民拥有核桃树,核桃收入占到农 民纯收入的15%,人均近500元。我不由得感叹:这核桃可真是商洛农民的摇钱树啊!

④ 早就听说秦岭无闲草,商山有仙果,这仙果就是核桃。之所以称核桃为仙果,是因为核桃果仁的形状如缩小了的人脑,一分为二的果仁,是典型的两叶肺的外观,一分为四的果仁,是肾的轮廓。难怪人们常说多吃核桃,强身益脑。

⑤ 当年刚到商洛工作,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绿浪一波接着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清泉一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色山魂呈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当家乡人问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时,我脱口而出:“山清水秀,经济落后。”孰料这话当即受到商洛同仁的挞伐:“仓颉造字、商鞅封地、四皓隐居、闯王屯兵,商洛历史文化厚重,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后来居上待有时。”

⑥ 是呀,商洛位置独特,是唯一的被秦岭全覆盖的地区,而秦岭又地处长江黄河分水岭、南北自然分界线,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商洛自然会得秦岭之灵韵底气,以其无尽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享誉全国。

⑦ 如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商洛的各种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特别是经济类作物,核桃、板栗、柿子等全国有名。可以说,商洛的核桃独步华夏。桃树那笔直的树干,庞大的树冠,浓密的树阴,姣美的树形,给人一种挺拔伟岸之感;浓绿的阔叶给人一种厚重之感,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之感。它的身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的木西,蕴含着无穷的魅力。作为生态林木,它从不挑地形,不争地劲,在商洛的房前屋后,山坡沟旁,枝繁叶茂地尽情生长,固土护绿,有的是担当;作为经济林木,它五年成木挂果,年复一年为人们提供长寿果,且与低秆作物和睦相处,农民务林种地两不误,生财聚宝,有的是奉献;作为用材林木,它木质坚韧,纹理美观,质地顺平,为上乘木材,家居日用,有的是用场;作为欣赏林木,它上得了野岭,进得了园林,经济效益极佳,有的是市场。

⑧ 离开商洛时,我深深地感到:丰收季节,商洛呈现给人的除了无尽的核桃压枝的景致,还有在累累的硕果间,大人们忙碌的旁影和孩子们嬉闹的场面。那荡漾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和那压低枝头的核桃构成了一幅安逸、和谐、福的农家丰收图。我相信这幅图景会在人们的描绘中更关。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曾期待
      湘湖,家乡的秀丽之湖。一个曾为北宋萧山县令杨时所吟“潮光写出千秀峰,天影融成十里秋”的湘湖,不仅山清水秀闻名,更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当我首闻区政府将大唱“西湘记”的宏伟蓝图后,心中期盼开发后的湘湖将成为西湖的姐妹湖已指日可待。那是2003年11月,我曾怀着对开发湘湖风景区的满腔热忱,向《萧山日报》写信,倾诉自己对开发湘湖的关注。
      我曾期待经过精心装扮的西湘姑娘与甘愿献身救国的西施姑娘相比,更加含蓄、雅致。而今天,在二期工程后的湘姑娘,她是多么的纯朴、雅秀,在世人心目中是多么的不同凡响。我曾期待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中,能亮出“到湘湖旅游,看天下第一舟”的口号,凸显天下第一舟的感召力。如今的湘姑娘已通过休博会走向世界。那国宝级文物不仅赞颂着华夏文明,提升着民族自豪感,也必将成为永久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的期待已在湘湖风景区管委会描绘的蓝图中得以实现。目前,国宝独木舟得到了妥善保存,湘姑娘之秀丽与文化品味,犹如高考中的满分作文,已最大程度得到了旅游界的赞美,也满足了游客的心理期待,让我情有独钟。
      我曾期待地说,一般游客喜欢选择有景点、园名、楼阁名的画面拍照,以鉴别到过此地。湘湖一期工程结束后,我曾三次来至她的身边。她已是那么的婀娜多姿,让我见到她后,既渴望脚底生风,揽尽她的全身;又甚感流连忘返,有难以割舍之情。为此,我特将她的倩影摄下,作为我电脑桌面图案,能让我每天与她形影不离。
      我站在忆杨亭前凝思:这湘浦观鱼景区酷似湘姑娘的面容,那亭台楼阁廊呈五官端庄,那花树筏鹚联似首饰脂香,曲桥像画眉,碧水似脸蛋,黛瓦为秀发,铭石呈发夹,西湘姑娘的尊容让人细品不厌,“回头率”很高。我更想象那湘堤与跨湖桥酷似西湘姑娘的肩膀与扇章,肩负着历史与典故,展示着文明与身价。我还把越堤比喻为西湘姑娘胸前的一条秀丽的绶带,我身处绶带,既坐享美景,更移步换景,感叹着西湘姑娘那慷慨大方的气质与得天独厚的天生丽质。
      记得去年中秋节,我们全家人驱车来到越堤赏月。那夜明月当空,我站在越堤上,只见休博园内灯火通明,游船悠悠地穿越堤桥,不禁使人想起刘基“小艇曲穿花底出,游鱼相伴镜中行”的诗句。明月旁不时有一架架客机似流星般穿越,让小孩们格外高兴与注目,也许客机也在向夜色中的湘姑娘致意。站在越堤的我,面对寂静的湘湖四周,山影成黛色,灯光似串珠,不由使人产生“跨湖夜月直忆杨时令筑堤德惠萧然,越城晚钟漫思刘基行讴诗芳雅湘湖”的意境。
      怀着对湘湖开发建设与休博会的参与热情,在湘湖风景区管委会公开征求金点子的活动中,我家翁婿二人曾积极参加,我们的金点子均刊登于《萧山日报》,而婿小祝的金点子最终还获高奖。
      我迷醉湘姑娘湖池堤柳长廊金联之秀美,我更痴迷她视野开阔高瞻远瞩的气质。总之,让我借此文祝福咱萧山的西湘姑娘:“服饰”更别有风情,“气质”更高贵典雅,名声能穿越时空走向世界。这祝福就是一位普通市民的期待,更是一位旅游爱好者的期待。

                                                                                                                                                                          (本文选自《湘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断想

钟长江

    ①书和太阳一样,能够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是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塞缪尔说过,好书可以引为诤友。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②一窗明月的夜晚,远离了纷繁喧嚣的尘世、是是非非的人群,一书在握,热茶一杯,静心读了下去,渐渐便觉茶香满口书香满纸,尽可以刘伶醉酒,放浪形骸——开心处开怀大笑。伤心处黯然神伤,激奋处拍案而起……仰观苍天,俯察大地,一种腋生双翼的感觉油然而生。精鹜八极,思接千载,神游古今,可以大荒无限,咫尺千里,豆芥巨观缩龙成寸。自由自在晶莹剔透的灵魂啊,分明已化作奔月的嫦娥。

    ③很静很美的冬夜,就着火炉,温一壶酒,读那些又静又美的书:可以是《红楼梦》,可以是《瓦尔登湖》、《追忆似水年华》,可以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可以是周作人的小品,唐弢的书话。当然,日本古代作家的随笔也可以,英国作家包斯威尔的《约翰生传》也可以,《板桥杂记》、《香艳丛书》也没什么不可以。

    ④古人刘向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忧愁烦恼袭来时,不妨读唐诗,吟宋词,看艾芜的《南行记》。如此,春天的风秋天的雨,会渐渐冷却你急躁的情绪;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可慢慢松弛你绷紧的神经。不知不觉中,你悠悠南行,那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那岭南见客羞遮面的村姑,无一不使你怡然自得,超然物外,此时烦恼何在?忧愁何存!

    ⑤一个生活得丰富圆满的人,是不会没有寂寞的。对于每个人来说,他人永远是水,自身永远是鱼。即或能在水里自由地游弋,也不能够溶解于水,更不能与水合一。固然有挚友的安慰。情人的蜜语,但是所有的思想与情感,只能被理解,无法被分享。无论一人独处,还是朋友聚会。那一丝半缕的寂寞之感,都会不召自来,涌上心头。忽然有那么一天,你突然发现一本书,这本书好像专为你写的一样,你泪流满面,读了又读,身外的一切有如潮水般退去,袒露出一片宁静而安详的心灵的沙滩。世界尽管像大海一样在周围起伏汹涌,你却可以仰观星空,俯察贝石,安之若素,处之泰然。这是一个孤独的境界,也是一个充实的境界。

    ⑥读千赋则善赋。读的书多了,便有了写作的欲望。没有为文造情的浮华,没有少年强说愁的伪善,一切顺其自然,有如小河小溪的水满了,就要向外溢。虽稚嫩但不失清纯,虽浅显而不失率真,我想,这样“言为心声,发而为诗”的文字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⑦生活是一本大书,生存是一种哲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智者所为。倘若能不囿于书,进而举一反三,引发出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则是一种生存之上的大境界了。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宁波人家的水磨粉

    ①我小的时候正值“文革”期间,在“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号召下,所有的年俗礼节都被冲掉了,只有年前家家人家磨水磨粉时,还能让孩提时代的我们,跟在大人后面,无比的兴奋,感受到一些年味。

    ②这项“活动”的前奏是从拿着购粮证去米店购买春节配给每户的糯米开始的。等到离春节只有两三个礼拜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与邻居们商议借石磨的事了。石磨往往是转了好几层关系,从较远的街区用黄鱼车驮来的。说好借磨的日期后,还要根据邻里间用磨的户数,确定使用的天数。一般来说,一架石磨上午、下午、晚上,能供三家使用。当时借磨不用花钱,也不用书面登记。母亲与阿姨、婶婶们串联后一合计,掐着手指,就把各家的使用时间定下了,从来也不会发生争先恐后的事情。

    ƒ我家那时楼下开了个烟杂店,店后的客堂间在弄堂里是最大的,石磨借来后就放在那里,左邻右舍依次拎着用水浸好的糯米来用磨。母亲只要没事,都会待在客堂里,热情地招呼大家。那几天,客堂间里磨声不断,伴着欢声笑语,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④母亲是正宗的宁波人,她对磨水磨粉这事特别讲究。临磨一周前,她就让我姐姐把糯米淘干净,用水浸在家里那只翠绿色的瓷缸里。轮到我家用磨时,她会带领我们兄弟姐妹全体出动,像完成一件大工程。她先舀几勺清水从磨孔里倒下,推着石磨空转上几圈,用水把磨道冲洗干净,最后用一只大缸盛在磨道的下面预备接米浆。正式开磨时,母亲会让我们朝磨孔里舀入带水的糯米,她亲自推着磨柄,不紧不慢地推着磨转动,感受一下磨盘转动的节奏。不一会,雪白的浆液从磨缝间渐渐流了出来,母亲用手指沾起米浆,慢慢地捻几下,笑着说:“老细腻额,迭只磨灵光额。”然后她就指挥我们谁舀米、谁推磨,自己则笑眯眯地在旁边看着,不时捻捻米浆,觉得粗了,就“警告”我们推得慢一些。有一年,我们叫舅姆的那家磨完水磨粉后,他们拎着盛水磨粉的搪瓷桶刚要走,不慎被那叫“阿三”的儿子给打翻了。后来母亲与在客堂间磨水磨粉的几家一合计,每家都匀了一些出来,才救了急。

    ⑤水磨粉磨好后,存放在阴凉处。这时,母亲就到处去觅优质的猪板油了。我家按宁波人传统,包的全是称为黑洋酥的猪油芝麻馅的小汤圆。这个馅做起来挺讲究,先把黑芝麻炒熟后放在石臼里抳成极细的细末,然后把生的猪板油一丝一丝撕下来,不允许有一丁点儿杂质,放进芝麻细末里不断地揉,再加上绵白糖,一直揉到三样东西完全互相渗透为止。这个活儿要求比较高,完全是由母亲一手完成的,几个姐姐只能给她做下手。

    ⑥除夕前一天,母亲会把水磨粉舀在一只白布口袋里,吊起口袋,沥出春节里包汤圆所用粉团的量。沥好,每年她都要嘱咐姐姐拿上一大块湿粉团与芝麻猪油馅,送给住在过街楼的“老宁波”的遗孀,从不间断。她说,这是她答应过“老宁波”的。

    ⑦年三十晚上,拖完地板,洗好手,母亲就静静地坐在桌边,伴着窗外的鞭炮声,慢慢地包出一排排雪白的小汤圆,供全家在新年早晨享用。有一次,我从外面放鞭炮回来,推开门就看见她坐在窗前的美丽的侧影,衬着外面五彩的礼花,桌上还有汤圆,玉一般的,简直就是一幅油画。那画面从此一直定格在我的心里———在当时的年代里,母亲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温柔与善良是我们成长的最大的庇护。因为有她在,生活才是有希望的,是欢乐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网络文学

①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网络文学在短短10余年光景中,竟然发展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网络文学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部分“神作”甚至能够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如此高光表现,自然引得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身其中,跑马圈地。

②有人惊叹,看网络小说每千字虽然只要几分钱,累计起来竟成了一门数以亿计的大生意。而有专家的表述更为精辟:网络文学由原生时代进入资本时代。

③网络文学这个曾经不起眼的行业,如今正在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矿。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巨头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产业布局,在经历多次洗牌和整合后,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合并,成立阅文集团,成为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网络文学集团。

④在强大资本的支持下,网络文学产业也不仅仅满足于文学作品的销售,而是走向全版权运营,围绕一些当红IP,打造游戏、动漫、影视等衍生产品,以网络文学为起点,撬动更 大的产业发展。近几年,《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择天记》 等几乎所有热播电视剧,都是改编自网络小说。

⑤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不再仅仅停留在网上。对于很多平时不看网络文学的人来说,不知不觉间,网文已经通过其他形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⑥网络文学甚至都已走出国门,开始影响海外的年轻人。2016年,一个名为“武侠世界”(www.wuxiaworld.com)的网站开始走入媒体视野。这个有着中国色彩名字的美国网站,专注于翻译中国网络文学原创作品。虽然诞生仅两年,却在美国拥有大批粉丝,并进一步获得其他国家读者的追捧与点赞。

⑦据了解,在大部分网络文学网站,作品刚刚发布时均称之为公共章节,供用户免费阅读,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开始向订阅用户收取每于字2-5分钱,网站则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与作者分享利益。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写作的速度和长度就直接关系到作者和网站的收入,也就是说,更新是第一生产力。这就导致了作品越写越长,100万字往往只是起步。一部叫《武神空间》的作品一共写了4178章,总字数达到1000多万字;《从零开始》从2005年开始连载,一直到2016年3月份才完本,一共写了11年,总字数超过2000万字。

⑧有专家指出,这种商业模式的确让网络文学实现了超大规模的类型化生产,但是否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值得深思,同时,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摘自2017《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