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同步练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

①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带头,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②八宝酒,顾名思义 , 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

③今年,我也如法炮制 , 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相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

④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担

张晓风

    ①诗诗 , 春天的早晨,我看见一个女人沿着通往城市的路走来。

    ②她以一根扁担,担着两筐子花。诗诗你能不惊呼吗?满满两大筐水晶一般硬挺而透明的春花。

    ③一筐在前,一筐在后,她便夹在两筐璀璨之间。半截青竹剖成的扁担微作弓形,似乎随时都准备要射发那两筐箭镞般的待放的春天

    ④淡淡的清芬随着她的脚步,一路散播过来。当农人在水田里插那些半吐的青色秧针,她便在黑柏油的路上插下恍惚的香气。诗诗,让我们爱那些香气,从春泥中酿成的香气。

    ⑤当她行近,诗诗,当她的脸骤然像一张距离太近的画贴近我时,我突然怔住了。汗水自她的额际流下,将她的土布衫子弄湿了。我忍不住自责,我只见到那些缤纷的彩色,但对她而言,那是何等的负荷,她吃力的走着,并不强壮的肩膀被压得微微倾斜。

    ⑥诗诗,生命是一种怎样的负担?

    ⑦当她走远,我仍立在路旁,晨露未晞,青色的潮意四面环绕着我们。诗诗,我迷惘地望着她和它,那逐渐没入市尘的模糊的花担。

    ⑧她是快乐的呢?还是痛苦的呢?

    ⑨诗诗,担着那样的担子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的呢?走这样的一段路又是怎样的一段路呢?想着想着,我的心再度自责,我没有资格怜悯她,我只该有敬意——对负重者的敬意。

    ⑩那天早晨,当我们从路旁走开,我忽然感到那担子的重量也压在我的两肩上。所有美丽的东西似乎总是沉重的——但我们的痛苦便是我们的意义,我们的负荷便是我们的价值。诗诗,世上怎能有无重量的鲜花?人间怎能有廉价的美丽?

    ⑪诗诗,且将你的小足举起,让我们沿着那女人走过的路回去。诗诗,当你的脚趾初履大地的那一天,荆棘和碎石便在前路上埋伏着了。诗诗,生命的红酒永远榨自破碎的葡萄 , ________________。今年春天,诗诗,今年春天让我们试着去了解,去参透。诗诗,让我们不再祈祷自己的双肩轻松,让我们只祈祷我们挑着的是满筐满篓的美丽。

    ⑫诗诗,愿今晨的意象常在我们心中,如同光热常在春阳中。

【注】①诗诗,是台湾作家张晓风的儿子。本文选自张晓风的散文《初绽的诗篇》。②箭镞:箭头上的金属尖物。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②小山整把济南图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③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营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④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⑤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活动三:散文阅读交流

班级开展回忆性散文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麦饭

陈忠尖

    ①按照当今已经注意营养分析的人们的观点,麦饭是属于真正的绿色食物。

    ②我自小就有幸享用这种绿色食物。不过不是具备科学的超前消费的意识,恰恰是贫穷导致的以野菜代粮食的饱腹本能。

    ③早春里,山坡背阴处的积雪尚未褪尽消去,向阳坡地上的苜蓿(mùxu) ①已经从地皮努出芽来。我掐苜蓿,常和同龄的男女孩子结伙,从山坡上的这一块苜蓿地奔到另一块苜蓿地这是幼年记忆里最愉快的劳动。

    ④苜蓿芽儿用水淘了,拌上面粉,揉、搅、搓、抖均匀,摊在木上,放在锅里蒸熟。出锅后,用熟油拌了,使用碗盛着,整碗整碗地吃。拌着一碗玉米糁子熬煮的稀饭,可以省下一个两个馍来,母亲似乎从我有记忆能力时就擅长麦饭技艺。她做得从容不迫,干、湿、软、硬总是恰到好处。我最关心的是,拌到苜蓿里的面粉是麦子面儿还是玉米面儿。麦子面儿俗称白面儿,拌就的麦软绵可口,玉米面儿拌成的麦饭就相去甚远了。母亲往往会说,白面断顿了,得用玉米面儿拌,你甭不高兴,我会多浇点熟油。我从解知人言便开始习惯粗食淡饭,从来不敢也不会有奢望寄子,从来不会要吃什么或想吃什么,而是习惯于母亲做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道理也没有解释,贫穷造就的吃食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择或挑剔的,也不宽容娇气和任性。

    ⑤麦子面拌就的头茬苜蓿蒸成的麦饭,再拌进熟油,那种绵长的香味的记忆是无法泯灭的。

    ⑥按照家乡的风俗禁忌,清明是掐摘苜蓿的终结之日。清明之前,任何人家种植的苜蓿,尽可以由人去掐去摘,主人均是一种宽容和大度。清明一过,便不能再去任何人家的苜蓿地采掐了,苜蓿要作为饲草生长了。

    ⑦苜蓿之后,我们便盼着槐花。山坡和场边的槐花放白的时候,我便用早已备齐的木钩挑着竹笼去采摘槐花了。

    ⑧槐花开放的时候,村巷屋院都是香气充溢着。

    ⑨槐花蒸成的麦饭,另有一番香味,似乎比苜蓿麦饭更可口。这个季节往往很短暂,家家男女端到街巷里来的饭碗里,多是槐花麦饭。

    ⑩按照今天已经开始青睐绿色食品的先行者们的现代营养意识,我便可以耍一把阿Q式的骄傲,我们祖宗比你阔多了,他们早早就以苜蓿、槐花为食了。

    ⑪到了难忘的六十年代,家乡的原坡和河川里一切不含毒汁的野菜和野草,包括某些树叶,统统都被大人小孩挖、掐、拔、摘、回家去,拌以少许面粉或麸皮,蒸了,食了,已经无油可拌。这样的麦饭已成为主食,成为填充肚腹的坐庄食物。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别无选择,漂亮的脸蛋儿和丑陋的黑脸也无法挑剔,都只能赖此物充饥,延续生命。老人脸黄了肿了,年轻人也黄了肿了,小孩子黄了肿了,漂亮的脸蛋儿了肿了时尤为令人叹惋。看来,这种纯料以绿色野菜野草为食物的实践,却显示出残酷的结果,提醒今天那些以绿色食物为时尚为时髦的先生太太们切勿矫枉过正,以免损害贵体。

    ⑫近日和朋友到西安大雁塔下的一家陕北风味饭馆就餐,一道“洋芋义义”的菜令人费解,吃了一口便尝出味来,便大胆探问,可是洋芋麦饭?延安籍的女老板笑答,对。关中叫麦饭,陕北叫芋义义。把洋芋擦成丝,拌以上等白面,蒸熟,拌油,仍然沿袭民间如我母亲一样的农家主妇的操作规程。陕北盛产洋芋,用洋芋做成麦饭,原也是以菜代粮,变换一种花样,和关中的麦饭无本质差别。不过,现在由服务生用瓷盘端到餐桌上来的洋芋义义或者说洋芋麦饭,却是一道菜,一种商品,一种卖价不小的绿色食品,城里人乐于掏腰包并赞赏不绝的超前保健食品了。

    ⑬家乡的原野上,苜蓿种植已经大大减少。已经稀罕的苜蓿地,不容许任何人涉足动手掐采。传统的乡俗已经断止,主人一茬接着一茬掐采下苜蓿芽来,用袋装了,用车载了,送到城里的蔬菜市场,卖一把好钱。乡俗断止了,日子好过了,这是现代生活法则。

    ⑭母亲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已经成为遥远而又美好的记忆。

【注释】①苜蓿: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各地有野生,亦有栽培。江苏苏州等地将其嫩苗腌作菜蔬,叫篮花菜。

 (选自《陈忠实散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