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一串血的殷红

李汉荣

    ①想起小时候的事情。

    ②那天,我病了,受凉,发高烧,半死样躺在被窝里,胡话不断,尽是被鬼死死捏住似的可怕发音。夜深了,医院又远,救儿要紧,母亲急忙摸黑跑到河边采来柴胡、麦冬、车前子,放上生姜,熬了浓浓的草药姜汤让我喝。捂上三床棉被,出了几身透汗,只觉得身体里面洪水滔滔,要把多余的东西冲走。

    ③天亮时,我从汗津津的被窝里出来,看窗外天那么蓝,不像以前的天,是新造的天吗?于是欣喜极了,模仿梁上燕子数了一串“一二三四五六七”,跑到门外院子晾晒的青草上连打了三个滚,对着换了一身蓝衣衫的老天高喊:“我好了,我好了!”

    ④母亲用老母鸡刚下的蛋做了一碗蛋汤,加了葱花,好香,我几口就吃完了。撂下碗,就叫了云娃、喜娃,去到河边奔跑、钻柳林、捉迷藏,看对岸柏林寺的和尚在河边放生

    ⑤忽然,在一丛荆棘下面,我看见一些血迹,点点滴滴,断续洒到河边,在半截浸入河水的一块青石上也有血痕。而荆棘丛下,被采摘的柴胡和被挖掘的麦冬,似乎向我提醒着什么。

    ⑥我知道了,这是母亲昨夜为我采救命药的地方。

    ⑦那双手,在这里流了多少血?母亲当时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流血了,只觉得手上有热流,有点黏糊,猜想可能是血,就到河边冲洗了。她不能让这双染血的手,使受惊的夜晚再受惊。

    ⑧我想当时的河水里,漂过一缕又一缕的血红,河的温度也微微升高了,那血红和微温持续了许久,然后散了。河,很快恢复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的样子。母亲也一样,很快恢复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的样子。

    ⑨家乡的那条小河,在一条著名的江的上游,那条河,那条江,在流过《诗经》的时候,就被上古的女儿和母亲,用采菊的手、采莲的手、采芣苢(fǔ yǐ,即车前草)的手和洗衣的手,一次次掬起、暖热,肯定也有许多泪水滴入水中。

    ⑩现在才知道,也有血滴入水中。流过万古千秋的江河里,藏了多少血的殷红。

    ⑪我无论走过哪条河,无论到了哪个河湾,看见了殷红、淡红或鲜红的花,或枫叶,我总是想起母亲,想起那浸血的手。

    ⑫这些河边的花木,一直在收藏着什么,代替我们千年万载地忆想着。

(选自《散文》)

(1)、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第①段中“小时候的事情”具体指什么事情?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她不能让这双染血的手,使受惊的夜晚再受惊

(3)、本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试对文章的标题《那一串血的殷红》做赏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的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猫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流泪的蓑衣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向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阳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地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地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在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①那年我12岁。那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坐了班房还要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日里神情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的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成朋友甚至邻居家蹚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吸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着给弟弟妹妹们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

    ⑥那晚的月光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⑦歇脚的当口儿,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⑧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室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⑨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

    ⑩人生是由各种烦恼的碎片组合而成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拼接的过程。人生中那些艰难之事,于我早已不再新鲜。每每历经苦之风暴来袭,我都不会选择躲闪,而是勇敢地扎进去。我记住了母亲的那句话,也相信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都有了转机和希望。

    ⑪跟着月亮走吧。

    ⑫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⑬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过于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回答问题

菜干
(琦君)

①旧式农村,自种蔬菜,故可一年四季取之不尽,吃之不竭,但为了配合荤腥,调节口味,除了现拔现摘、现炒现吃的新鲜园蔬之外,家家户户都要在冰雪严寒的冬天,腌制咸菜和菜干。在春夏之交晒菜心,以便随时补蔬菜之不足。

②菜干就是干菜,(我家乡土话许多名称都倒一下,例如拖鞋称鞋拖,罩袍称袍罩。)沪杭人称干菜为霉干菜。顾名思义,是要略经发酵,才会转为深咖啡色或黑色,要越乌黑的越香。这也是母亲一双“魔手”特有的技艺。所以夏天里,左邻右舍,都来我家要点乌黑油亮的菜干炒肉末下稀饭吃,非常爽口。

③菜干的腌制过程,不像咸菜那么简单。先要整理出大小均匀的青菜,一棵棵用布擦净,一片片撕开,加适量的盐揉透,铺在簟上吹风至半干后收入瓮中。待若干时日后,开启时闻到一股触鼻的霉酸味,再取出切碎,置蒸笼中蒸熟,再取出在大太阳下晒干。干得跟茶叶一般,那就放多久都不会坏了,有的人家为了省钱,只晒不蒸的。

④入少许“老酒汗”。老酒汗又是我家乡一种上等酒的名称,是拿自制的黄酒用大火蒸,滴下来的蒸汽就是“酒汗”,也就是“白干”,比美国的“约翰走路”香得多了。次一等的叫烧酒,那是由酒糟蒸的,酒性烈,远不及酒汗来得醇厚。酒汗有防腐之功。此外,母亲还加进一些黄砂糖,可以帮助发酵,这是外公教的。外公说,这两样东西,别家是舍不得放的,这才是“潘宅菜干”的特色。

⑤三、四月里,田里的油菜最多时,母亲还晒嫩嫩的油菜心。那是将尚未开花的油菜摘下嫩顶,洗净后在滚水中捞一下,取出沥去水,铺在竹簟上让烈日晒干,完全像现在的脱水菜。然理得齐齐整整,一捆捆扎好,再用布袋包了,寄到遥远的北平给父亲尝新。看母亲一针针缝布时的神情,不只是在做一件工作,而是把一缕缕、一丝丝思念远人的情意,都和在嫩菜心里了

⑥母亲做完干菜心和菜干,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干菜心是煨肉吃的,她自己很少吃,贵客来了才烧,因为太好吃了,总是吃得光光的,我只能倒点卤汁拌饭吃。

⑦外公来时,母亲就一定煨一大碗给他老人家享受,我跪在长凳上看外公大口大口地吃菜。我问:“外公,你为什么不吃肉呢?”外公说:“娘边的女儿,肉边的菜,肉边菜最好吃,娘的女儿最享福。”

⑧直到现在,我每吃肉边菜就会想起幼年时偎在母亲身边的幸福时光。

⑨菜干煨肉当然也是一道好菜。乡下人俭省,除了过年时才煨,平时都是用油渣炒菜干,炒一大钵子可以吃十天半月都不会坏。记得有一次去邻居家吃尝新酒,一盘猪肝都一片片干得翘来,底下全垫的菜干,看看猪肝都发霉了。原来乡下规矩,猪肝是摆样子,不能吃的,等尝新酒的一阵热闹过去以后,才拿来炒豆干,还当一道名菜呢。因为乡下人一年只养一条猪,而一条猪只有一副肝啊。

⑩母亲说:“一副肝也好,两副肝也好,我是不吃这样血腥东西的。”她吃得最多的是菜干炒豆干末。炒得香喷喷的,有时她还用菜干冲汤喝,像泡茶似地。她一边喝汤,一边就念“菜干经”。

⑪“菜干经”的词儿,我一字不漏地都记得,是这样的:“菜干经菜干经,撮把菜干泡碗汤,喝到心里妙荡荡。西方路上有金桥,有福之人桥上过,无福之人桥下过……”

⑫此情此景,历历如在目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