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重点班)试卷

阅读下列,文字问题

黑袋子

    ①一个黑袋子放在门前,扎得严严实实。

    ②下午,林芳一开门,就看到了这一幕。(A)林芳皱皱眉,见四下无人,朝黑袋子猛踢了一脚。黑袋子被踢到了过道中央。

    ③其实,这种事儿林芳也做过。好几次,林芳嫌太晚,不愿意下楼丢垃圾,就偷偷摸摸地将垃圾放在了502门口,第二天她开门一看,那袋垃圾还真不见了。还有一次,她亲眼看见502的老太太将她扔在过道的一袋垃圾丢进了垃圾箱。

    ④晚上,林芳下班回来,刚走到过道,就看到一男一女站在黑袋子旁指手画脚。

    ⑤“现在的人素质太低了,垃圾随便丢在过道里,像什么样子呀?”506的女主人愤愤不平地说。

    ⑥“是呀,去年还有人把垃圾丢我家门口呢!太缺德,太不像话了。”507的男主人一脸义愤填膺的样子。

    ⑦(B)林芳急忙走过去连声附和:“是呀,如果人人都是这种素质,怎么创造和谐社会呀。”

    ⑧三个人发了半天牢骚才各自回屋。黑袋子依然在原地放着。

    ⑨第二天早上,林芳让保洁员帮忙丢一下,保洁员面无表情地说:“我们只负责打扫卫生,不负责帮业主丢垃圾。”

    ⑩中午,林芳下班回来,看到黑袋子依然原封不动地放在过道里。炙热的空气里,袋子里已经飘出一阵阵难闻的恶臭,如同腐烂尸体一样的臭味。晚上,林芳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到底怎么回事?第二天,林芳打开门,看到那个黑袋子还在原地。袋子里散出来的腐烂味道更加浓烈了,弥漫了整个过道。(C)林芳仿佛看到厉鬼似的惊慌地捂着鼻子拔腿就跑。

    ⑪走到楼下,林芳的电话响了,是乡下的老母亲打来的。“闺女,前天,隔壁王大妈到城里赶集,我让她给你带了几斤猪肉过去。王大妈到你家的时候,刚好是中午,你不在,就把肉放在了你门口,想着你一回家就能看到。”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肉用黑袋子装着,王大妈让我给你打个电话说一声,我忘了,刚想起来。闺女,猪肉你吃了吧?”

    ⑫“啊……”林芳失声尖叫,匆匆跑上楼。袋子里的猪肉已经腐烂发黑,刺鼻的臭味让她差点儿吐出来。

(1)、文章以“黑袋子”为题有何作用?
(2)、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试从ABC三句中任选两句赏析小说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文章几次提到黑袋子散发出的臭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曾经,生活和花朵隔开一线
        1991年初春,丽江玉峰寺,山茶如火,燃了我眼前的天。
        那一年的我,单纯清澈,依在树下照羞涩的笑容。天空高而蓝,在身后,在头顶。山茶艳得肆无忌惮,同样着红衣的我被它衬得失色。一步步退后,离开被它的奔放和热烈窒息住的空间。
        那时,我参加工作不久,在一间四合院里上班。院里春天有玉兰,秋天桂花飘一室幽郁的香,冬来,腊梅一朵朵如雕出,引得我每天都要摘一朵带回家,放床头。闲时,我种扁竹兰,或在树边晒太阳。
        如今,办公室很大,有许许多多的书,除了书和书架,办公室还有几张桌子,几把藤椅。藤椅年代久远,有的地方,一圈圈裹住竹手把的藤已散开来。见了这些藤椅,我会想到丽江。
        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是臭老九,要把他们送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研究所里的知识分子们就到了丽江,住玉峰寺。在丽江能干什么呢?也只是为三餐而忙碌。推了小车去买菜,买回来做饭,人人吃饱,已算恩赐。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就想了法:到丽江时,带去了做实验用的猪。打报告,说那些非常精贵的猪受不了丽江气候,要求派几个人把猪送回昆明。报告被批准。第一批回昆明的,是些女人,带着孩子的女人。几周过去,第二批送猪的人也回来了……最后,研究所的知识分子们全部回来,以猪的名义。
        我的办公室就在园子边上,又自成一体,是个小小的四合院。办公室里的藤椅,当年是到过丽江的,只是它们被捆着运下去,在丽江并没有解开来,回来时,就免了再捆一次。
        在听前辈讲述研究所的历史时,我总有些虚无的感觉。在那些讲述中,只有丽江,只有玉峰寺,而没有雪山,没有小桥流水,更没有山茶。
        1991年,我站在玉峰寺,面对那株山茶,被它的热度震惊。我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些日复一日的讲述中没有它的踪影。但每有人来到四合院,会说:桂花真香。或:腊梅又开了。还有一位,在玉兰花开时节,喜欢捡落下来的花瓣泡水喝。这些花的颜色如此淡雅,他们却能够留意到。
        2001年8月,会泽大海草山。花开成海,美如绣锦。我母亲惊叹不已:这么漂亮!这并不是她第一次来。三十多年前,我父母曾在这里蹲点,为绵羊改良。但他们的叙述里,只有大海的烧洋芋和燕麦炒面,而没有那广袤的草山和连绵的花海。我问母亲:那时候,没有这些花?母亲说:有,草比这还深。
        我有些明白了。艰难和困顿,使生活与花朵隔了一线。
        在研究所,我特地问那位前辈:在玉峰寺,你看到那株山茶了吗?
        她想了半晌,一无所获。告诉我:可能那时它没有开花。
        这是不可能的,她在玉峰寺住了一年多,那株茶树花期三月,每天著花万朵。而且不仅这棵茶树,还有株十里香,每到花期,就算香不了十里,也是一庭芬芳。但她不知道。
        母亲在看到大海草山的花时,神情间异常欣慰。那位前辈,当她再度到丽江,也许能看到它那日以继夜永不消逝的美。然而她们年华已逝,这美丽,足足迟来了三十年,四十年。
        2006年春,我再次到丽江,知道茶树值花期,特意赶了去看。十余年了,它一如我初见的模样,烈如火焰。生存的美好,它展现在那数百年都不肯示弱的花朵上,而且越开越旺。
       于我而言,生存的美好,则是站在蓝天下,仰头去看它时,心里无言的惊叹。
        有了曾经,所以有了未来。我不用再经历父辈的那些岁月,虽然此时站在茶树下的我,早已不复往昔的清澈。但我感恩——我第一次走到它的身边,就感觉到了它的美,并且,这份美丽一直绵延在我岁月的河流中,从不消淡,这是生活赐予我的全部仁慈,也是我幸福的所有根源。我为自己汹涌的幸福,再次感到幸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最美人瑞这样走来
                                                                                                       柳鸣九
         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于是比起别人,我便多了一些熟悉与就近景仰的机会。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对她这样的旧时代过来的海归大家,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
        ②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和其夫君锺书先生的不拘小节、有时穿着背心短裤就见客不同,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至于冬天,季康先生常披一件裘皮大衣,很是高雅气派。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每次在公共场合露面,都对面部做了不同程度的上妆,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是极罕见的。不过,季康先生的妆容几乎不着痕迹,似有似无。
        ③在公众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在学习会以及其他重要的场合中,季康先生极少发言、表态,实在不得不讲几句的时候,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多年后看到她以“点烦”原则(即把用词精简到不可能再精简的程度)翻译《堂吉诃德》,才发现,这不仅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人,而且真正做到了会尊重人
        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
         ⑤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 , 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
        ⑥“文革”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小人物”,也在苦等“落实政策”,精神备受煎熬。同是天涯沦落人,处境谁也不比谁强到哪儿去。但对于这群甚至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
        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后来有一天,她的助手递给我一个小纸包,里面有二十元人民币,“这是先生要我交给你们的,补贴你们的家用,要你们收下,什么道谢的话都不要讲。”先生雪中送炭,我们恭敬不如从命。只是没有想到,到了第二个月,又有一个小纸包。然后,第三个月,第四个月……
         ⑧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也就是说,两位先生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接济施舍了,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⑨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锺书同候。”
        ⑩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叨扰。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再不可能有“锺书同候了”。
       【相关链接】①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轻放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止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⑪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三德叔的斑马线

张格娟

       ①三德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我就不明白,他自己那个土窝有什么好呢?

       ②一间低矮的茅草屋,一伸手能碰到房檐,唯一的好处,就是眼界宽一些,能望着对面忘情谷秀丽的风光。可再美的风景,看久了,也就没啥看头了,不是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嘛,可三德叔总是扛着大烟杆出神地望着对面的风景发呆。

       ③三德叔是一个瘸子,他一生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着。父亲在临终前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肯合眼,我清楚他老人家的心思。就在他的床前立下了军令状:三德叔老了,我养活他。父亲这才微笑着走了。

       ④父亲走后,我就想把三德叔接到城里来,可三德叔不肯。三德叔说他对城市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怨恨。

       ⑤那年,三德叔刚满十八岁,为了供我上学,他就瞒着我的父亲悄悄地扛起了铺盖卷,来到城里打工。可不幸的是,他从脚手架上自由落体后,就落下了病根,他的腿从此瘸了。两条腿走起路来划着圈,一瘸一拐的,的确有些别扭。就因为这个,三德叔恨上了城市。瘸了的三德叔一辈子也没娶到哪怕丑一点傻一点的三婶让我们瞧瞧。

       ⑥三德叔依然不去城里,可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他终于勉强答应跟我来到了城里。

       ⑦刚进城的三德叔,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好奇。他盯着城市中间的斑马线,感慨地说:“城里人真是钱多的没地儿花啊,这大街道也涂白线,就像头顶扎裤腰带一样多余。”我笑着说,叔啊,那不是多余的,那叫斑马线。

       ⑧斑马线?三德叔疑惑了。他茫然地问:“斑马走的线?人往哪走呢?城市里有斑马?”我被三德叔的一连串问题弄的哈哈大笑了。

       ⑨我就耐心地给二德叔讲:“斑马线是人经过的,这一道一道的白线像极了斑马身上的条纹,所以叫斑马线。如果你经过,所有的车辆都会停下来让路的。”三德叔将信将疑的点了点头。

       ⑩后来,三德叔学会了独自走斑马线,他也知道了红绿灯,三德叔感慨地说:“这城市变化还真大,那电子眼在哪儿一闪红色,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比我在村里吆喝驴子那么大的声音都管用。”

       ⑪尽管这样,三德叔还是觉得乡下好,他天天念叨着,我得回家去,我那个土窝怕是又漏雨了吧?对面的山谷的花也开了吧。这城市的人太多,可就是没有一个和自己唠唠知心话的。

       ⑫我想,三德叔怕是寂寞了。我就和妻子商量着,给三德叔找一个老伴,当我们发出征婚启事后,也收到好几封回信,我们打算让他去和那些老太太见见面,成与不成都无所谓,也算是见见世面嘛。可谁知我的话还没有落地,三德叔急了。

       ⑬三德叔气呼呼地走出了家门,我和妻子紧跟在他的后面追赶着。可还是出事了。三德叔经过斑马线时,被一辆急驰而来的摩托车给撞上了,三叔临终前还是不肯相信,他说了,这电驴子咋就挣脱缰绳了呢?三德叔死了。

       ⑭按照他的遗愿,我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埋葬在叫忘情谷的地方,那里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坟,坟头芳草萋萋。

       ⑮据村里的老一辈讲,那个叫山花花的姑娘,曾经是三德叔的相好,只因为她的父母嫌弃三德叔是一个瘸子,将他硬嫁给了外村的一个木匠。结婚的那天,姑娘上吊自杀了,从此后,三德叔终生未娶。听着这个凄然的故事,感觉像在听古典的《梁祝》一样让人伤怀。

       ⑯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用石灰划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不知道,我是否做的对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黑暗中的花香

    五岁那年他失明了,起初,他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停地问母亲,为什么总是黑夜,为什么不打开灯?

    母亲告诉他,他头顶有一块乌云,挡住了太阳和所有的灯光,不过不用害怕,虽然不能见到光明,但乌云挡不住太阳散发的温暖,用心感受世界还是暖烘烘的。

    他似懂非懂,却突然雀跃了起来,妈妈没有骗我,天上真的有乌云呢,有雨落在我手背上了。母亲的身体微微颤抖着,紧接着,有更多的雨落在他的手背上、脸颊上,雨水咸咸的、涩涩的,那是母亲的眼泪。

    黑暗中,他的听觉变得异常灵敏,甚至能听到一朵花开放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角落中传来细微的“噼叭”声,于是摸着墙壁走到角落,他伸手轻轻触摸,发现那儿有一盆植物,一股香气随着他的触摸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那是一种淡淡的无可名状的味道,像是光明的味道。

    母亲告诉他,那是一盆菊花。从此后,他爱上这盆花,他触摸它的枝叶,会感到凉润沁心,聆听花开,则会在心中打开一扇门。恍惚中,有一束光注入他黑色的世界。时光的流逝静寂无声,他渐渐顺从了黑暗,没有了最初的恐惧,反而变得有些依恋起来。直到有一天,父母告诉他要上学了,那个学校很好,虽然仍然黑暗,却充满了花香。

    随着父母跌跌撞撞走出家门,听到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声音时,他的身体变得僵硬起来,他感到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自己身上,那温暖有些燥热,令他平静的心剧烈地跳动。

    他进入的是一所盲人学校,果然如父母所说,这儿充满了淡淡的花香味道,在穿过一段坑洼不平的林阴道时,他感觉到阳光忽明忽暗,他紧紧握住父母的手,害怕自己会迷失方向。那一天,他不知走了多少路,最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房间,然后,他听到了一个温柔的声音在叫他的名字,你好,请坐下吧。

    他坐了下来,父母不知何时松开了手,他无所适从地四处摸索着,突然摸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桌子,这时,他嗅到了一股熟悉的花香,循着花香探去,果然,家中角落里那盆菊被放在了桌子的一角,在熟悉花香环绕下,他的心渐渐平静下来,然后,他听到四周传来了他异常熟悉的声音,那是一种呼吸的声音,只有身处黑暗之中的人才会那样呼吸,细微、悠长、平静……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与他一样身处黑暗的年轻人,他学会了许多,生活能自理了,可以用盲文阅读书籍,甚至可以在操场跑道上与人赛跑。他逐渐长大了,有了很多朋友,他觉得黑色不再是单调而封闭的,相反,黑色是深邃而包容的,他热爱上了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另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光明。

    每天的课程很多,但他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伺候桌上的菊花,老师告诉他,这种菊花叫作墨菊,虽然朴质无华,却端庄稳重,在花的世界里,墨菊惬意舒缓、洒脱娴静、隽永鲜活、醇厚如酒,将其融汇到心境中,会凝聚起一份自然天成,飘逸出一份清绝品格。他听得悠然神往,心中暗暗下了决心,自己也要做一朵墨菊,在黑暗中散发出淡淡的花香,把平凡的生命沉淀成一杯醇香的酒。

现代文阅读Ⅱ

【第五站:美文推荐】

你所在的小组决定向学校美文推荐栏投稿,请你和小组成员一起完成推荐任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百合花开深山中

刘从进

①九月,农忙既歇,水车犁耙的声音没了,村子忽然安静。 吃过午饭,父亲靠着门坐在一张小矮凳上抽着旱烟,望了一眼日头。 时已夏末,阳光悠悠晃晃的,像拉长了的线,温和地洒在大地上。 这样的日子,人跟牛啊狗啊还有村庄都在悄悄地休息。

②父亲抽完烟,把旱烟管往凳脚上敲了几下,看我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我说:“去挖百合吧。”我那时读初中,十四五岁,暑假里刚跟着父亲忙完农活,闲了几天,身子又轻了,便高兴地说:“好。”

    ③父亲与我各拿一把锄头、一个编织袋,戴一顶草帽就出门了。

④山在村子的东边,连绵起伏,弯弯相连,峦峦相望。我们先到东南山,在满眼的青黛苍绿的柴草里,循着那清亮洁白的花寻找百合。百合在山中零零落落地长着,不多也不难找,找到后我们就用

锄头连根挖起。 百合的根是一种球状的鳞茎,可入药,收购站里收的。

⑤从东南山到坐骑坑、火烛坑再到杨排岭、中央岗,我们一山一山地翻过去。开始的时候,我与父亲总在对方的视线范围内。 山里空旷无人,我们彼此不说话,就用目光相互关照着。越往山里走,柴草越长,百合那洁白的花隐现在柴草之间,也越难发现了。有时我和父亲两人也彼此看不到人,只听到锄头的“嚯、嚯”声。

⑥忽然,我发现前面一块巨大的岩石下,繁茂的草丛中有一朵很大、很艳的百合花,开在高高的茎干上,非常美。我被这“一枝独秀”的花朵迷住了,慢慢靠近崖边,静静地看了好一会。 它开在这深山沟壑里面,要不是我发现,怕是再也不会有人欣赏它了。我既高兴又心疼,小心翼翼地开始挖,不想伤及它一丝的根须。

⑦等我挖出这棵百合花,抬起头来看,父亲呢? 看不到了,再仔细去听,也听不到声音了。我随口叫了一声,没回音。慢慢地,一种异样的感觉涌遍我的全身。 整座山变得死一样的沉寂,一种可怕的肃穆感向我袭来。我颤抖地呼叫起来:“爸爸,爸爸……”山谷里传来可怕的回音,周围更加肃静了。

⑧我把父亲弄丢了! 再看这山、树、柴草,似乎都不一样了,变得陌生和疏离。我强作镇定,独自一人在深山里没有方向地走着,百合花对我已经不重要了。我用眼睛搜索,用耳朵倾听,父亲却像蒸发了一样,没有丝毫踪影。这时候每吹来一阵微风都让我惊悸,脚下不知怎么地不断绊着岩石和草根,山里发出的一点点声音都很清脆,让我毛骨悚然。我在山里越转越深,越走越远。在一片茂密的林子前,我停下来——我迷路了。

⑨怎么办? 我吓蒙了。但此时的我只能靠自己了。我冷静下来,克服恐惧,站到一个山崖上寻找远处的参照物,辨别村庄的方向,然后我开始七拐八拐地走出了深山。

⑩站在山口,我才发现自己的手和脚都被柴草划得血肉模糊,但根本没觉得疼。回头看山,依然是那样的沉静和惊悚。我沿着一片庄稼地赶紧回到家里。

⑪父亲并没有回家,直到天色暗了,他才扛着一满袋百合花回

来。奇怪的是,他好像根本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这让我很委屈,也很纳闷。但倔强的我也故意不提起,只把它一直藏在心底。

⑫后来有一天,我再次走进这片深山的时候,心底忽然敞亮了,一个人也不觉得害怕了。 山是那样的安稳,一切是那样自然,那样踏实。

⑬忽然明白,那天父亲是故意把我扔了的。

(摘自《羊城晚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