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阶段培优训练

在横线上填上划线词语的反义词,使句子通顺连贯。

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必须飞到的南方去。

②灯火听了歌声,好像没有了,显出开心的样子来。

③年轻时,大树走路感到很。年老了,它就感到非常费力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的江水

    四年前,父亲因病去世,我听从母亲的安排,报考了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边陲小村任教。昔日的凌去壮志在繁琐的工作中被消磨得所剩无几。生活条件差,学生们不听话,领导的批评,让我备感孤寂和怀才不遇。在这里,我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不远的江边去看浪花,因为只有浪花才能感受到我的无助和伤感。

    那次是星期天,我没回家,蹬上自行车去看浪花。就是这一次,让我心头豁然一亮,影响了我的一生,甚至改变了我的一生。

    从学校往北走,五分钟便到了江边。江水生生不息地流淌了千百年,江边的泥沙便也日积月累地淤积了千百层,岸边便成了肥沃的土地。可很少有人来这江岸边恳荒播种,倒不是人们粮仓里不缺这些米,口袋里不缺这些钱,而是因为每逢夏季江水都有可能漫到岸边,把庄稼连根拔起,冲得无影无踪,让你起早贪黑白忙乎一场却颗粒无收。因此,江边总是静静的,只听得见浪花的喃喃细语。我放好自行车,慢慢地走在沙滩上。望海鸟飞过,看浪花逝去。我已习惯了这样。

    我稍微抬了一下头,却看见不远处有一片地,禾苗长得枝粗叶大壮实无比,油油的亮光灼得我眼痛,野草疯长得满地都是。更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烈日下,竟还有一位瘦矮的农民微屈着身子在锄草。我就这样丫着,看着那忙碌的背影发呆。

也不知过了多久,那位农民在一片空地上坐下来休息。我举目四望,岸滩不远处是一片葱葱茏茏的生机,习习江风不时让这醉人的绿摇着头,或欢笑或歌唱。而空气中也氤氲(yīn yūn:弥漫)着江水、泥沙和草儿的清香,偶有一艘机帆船向蓝天深处驶去。昔日对这一切感到窒闷(zhì mèn)的我竟感染出了些生气来。

    我带着满脑的疑惑同老农聊了起来。我不解地问:“您在这里种庄稼,水涨上来了咋办,那不是白忙了一年吗?”

    老农听后,嘿嘿地笑着说:“谁知道今年水会不会涨上来?我也没去想。你想想看,你要有收成就必须流汗,可流汗了不一定有收成。今年淹了,说不定明年不会淹,希望总是有的嘛!”

听完老农这番平凡朴实而饱含深厚哲理的话,我脑中像点烯了一团火,像拨亮了一盏灯,让我对前方不再感到迷惑。以前,我总认为我努力工作了一定会得到成绩;我付出了,一定会得到回报。看来,我想错了。老农的话让我明白了对学生的近是无条件的付出。

    那天,天蓝,云白,心爽。我悠悠地骑着自行车唱着歌回致了学校。之后,讲台上是我深入浅出的讲解,下课时教室里是我悉心辅导的身影。夜晚,星星作伴,我睡得很晚,月亮作证,我起得早。

    江水那年并没有漫上岸滩,老农的庄稼获得了好收成。而我在人生路上也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是她的启蒙老师

    她是位优秀的古筝演奏家,不过,仅仅演奏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经典并不能让她满足。于是,创作古筝乐曲,成为她努力奋斗的又一个目标。金秋时节,她将迎来第一场自己的作品音乐会。她就是罗小慈,一个多才多艺的江南女子。与古筝相伴的日子也许显得有点单调,可是当你用心倾听她的音乐,就会感受到丰盈的生命色彩。

    罗小慈与古筝结缘是在7岁那年。对这种典雅的乐器一见钟情的父亲,买回了一架古筝,并开始看着教材教起了罗小慈。从懵懂到喜爱,一路走来,不知不觉间,罗小慈的生命,已经与古筝交融了二十几年。“现在回过头看,我觉得选择古筝这条路还是非常适合我的。”罗小慈说。

    除了作为启蒙老师将女儿引进门,之后的日子里,父亲的提点也成为罗小慈艺术成长的助推力。当罗小慈在音乐附中读书的时候,父亲用毛笔写了一封家书给她,希望她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加强对诗书画的了解,要有诗外功夫,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全方位把握。罗小慈说,在父亲的督促下,随着自己对专业日益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眼界也逐渐开阔了。

    进入大学后,有一年考试,罗小慈选择了河南筝派的曲目《陈杏元合番》。对于技法的掌握罗小慈很有信心,可是,在练习中,她却总觉得在神韵的表现上少了点什么。“后来,父亲告诉我,对传统乐曲的处理要突出内在的对比,追求声韵的金石之声,所谓文曲要武弹,武曲要文弹。”父亲的话令罗小慈豁然开朗。“从此,我弹奏每一首作品都事先进行认真地研究。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反复比对,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力求有新意,以创造自己的风格。”

    《墨·戏》是罗小慈自己创作的第一首曲子,“墨代表书画之乐,戏是书法者的情趣,在我看来,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嬉戏’。”于是,罗小慈那纤纤十指下,便流淌出了狂草的豪放,泼墨的酣畅。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罗小慈的心头指尖萦绕的不只是古筝。由4个乐章组成的音诗《文姬归汉》、加入了康加鼓的《弦·趣》、融合了打击乐的《律·动》里,都有罗小慈大胆的创新。

    罗小慈将自己的创作定义在“新文人音乐”,并用“雅正”“鲜活”“融合”来概括“新文人音乐”的主要特征。如今的罗小慈,已是上海民族乐团古筝独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2007年她还入选为上海市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类领军人才,并且积累了不少作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