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小题

打榜“失落”的中华民间古诗

张勃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20个经典动漫形象中只有1个来自中国。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角色往往耳熟能详,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却知之甚少。可以说,中华民间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是因为中华民间故事不够精彩吗?显然不是。中华民间故事数量众多,既有神话、传说,又有童话、生活故事,这些故事既承载着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又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生产和生活知识,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价值观念。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早就诞生了西方经典童话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记载的《叶限》中,就包括后母虐待、神力帮助、集会出彩、以鞋验身、嫁与王公等情节,与《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辙。而清人黄之隽记载的《虎媪传》,则是典型的“狼外婆”类型故事,它比《小红帽》的情节更复杂,传递的文化信息更丰富,却鲜为人知。大量散见于古人笔记、野史中的民间故事,运用活泼形象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演绎着感人的故事,讴歌善良、诚信、智慧和勤劳,鞭挞凶残、自私、虚伪和懒惰,不仅会是童年最难忘的回忆,更能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恶观。

    故事精彩却难逃失落,与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关。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则对意大利民间故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了《意大利童话》。所以,挖掘民间故事绝不是“小儿科”!当前许多民间文学专家,往往重研究而轻实践,不愿意在搜集、编纂故事这样不算科研成绩的事情上花费精力。缺少了学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润为终极诉求,于是五花八门、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霸占了童书的柜台,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却愈加罕见。此外,西方童话之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体,顺应了从口耳相传到听觉、视觉、触觉、生活日用相互影响的时代变化。美国迪士尼公司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的创新性开发,不仅有效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也赢得了口碑,赚得了巨额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运用多媒体传播、开发民间故事方面还缺乏好的做法。

    为此,中华民间故事的发扬光大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勠力同心、有所作为。比如,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对民间故事的关注,加大对民间故事传承、传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部门需在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上提高民间文学的地位,并适当增加民间文学作品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比重。民间文学专家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数量庞大的中华民间文学作品中筛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改编,形成一些作品集。文化企业则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出版图书,绘成图像,录制音频,或改编成影视剧、动画片、舞台剧等形式,形成综合优势。同时,还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组织民间故事讲述、表演大赛等,广为宣传。至于家长,在为孩子挑选故事的时候,也要对“我们自己的”有更加明确的倾向性。

    民间故事的“失落”,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不仅会使我们坐失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也浪费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协同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链接一:

    一对老夫妻依靠侍弄葡萄园过日子。他们对独生子疼爱无比,但渐渐长大的独生子只知道吃喝玩乐、挥金如土,从来不懂得侍奉双亲,更不用说营业谋生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把儿子叫到跟前,叮嘱说:“孩子,我在葡萄架四周埋了一千两银子,我死后,你把它刨出来。但是要记住,千万不要伤到葡萄根。”为了得到那笔遗产,小伙子遵照父亲的遗嘱小心地翻动葡萄园里的土地,不知疲倦。直到秋收的季节到来时,他刨完了最后一架葡萄,一锭银子都没有找到,却收获了满架的葡萄。他终于体会到父亲遗嘱的用意。这是一个世代流传的“浪子回头”主题民间故事,体现父母对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子女人生发展的积极引导以及家庭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支持作用。从中华民间故事中撷取和阐释父母教导步入歧途的子女改过自新的主题,我们发现,对现代的父母及被教育的青少年来说是可资借鉴的民间智慧。

    (选自《从“浪子回头”故事谈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

    链接二: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民间故事讲述形式除了对一些老人还有些许吸引力外,已难觅年轻听众的身影。但在政府的扶持下,一些地方仍延续着面对面讲故事的传统。比如,在杭州市余杭区政府支持下,讲故事、听故事的传统得到了发展,当地的“美丽洲故事会”活动不仅讲述口口相传的传统民间故事,还包括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反映当代生活的新故事。不仅挖掘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故事讲述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培养了人们讲故事、听故事的习惯,从而促进了民间故事讲述的传承和创新。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下,许多原本需要面对面交流的生活内容如今逐渐“网络化、虚拟化”,民间故事的讲述空间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转移了阵地。而且对民间故事的保护也应该转换思路,讲故事并非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故事的唯一形式,利用民间故事的内容对其进行新的艺术表达,从而形成其现代价值的转化,如改变成电影、动漫等,这类保护方式应该被推行和提倡。

(摘自网络《如何传承保护民间古诗》)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美丽洲故事会”活动使听故事的传统得到发展,也促进民间故事讲述的传承与创新。 B、“浪子回头”故事中小伙子体会父亲遗嘱用意,积极地翻动葡萄园的土地,收获满架葡萄。 C、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使许多原本需要面对面交流的生活内容逐渐“网络化、虚拟化”。 D、中华民间故事体裁多样,精彩而且数量众多,积淀传统文化又包含各种知识与道德观念。
(2)、对上述材料关于“中华民间故事”的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间故事因历史家不愿搜集,传承方式单一,商人因利推出西方童话而“失落”。 B、中华民间故事早就诞生了西方经典童话的原型故事,且价值丰富,应该想办法传承。 C、中华民间故事的传承己经非常迫切,因为这与国家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 D、中华民间故事的发扬光大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专家、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勠力同心。
(3)、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美国迪斯尼公司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的创新性开发,不仅有效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

也赢得了口碑和巨额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运用多媒体传播、开发民间故事方面还缺乏好的做法。

(4)、“打捞‘失落’的中华民间故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读书与人生
      ①书,读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可育德行,可导人生。
      ②谁能用读书来充实自己,谁就会十分聪明;就会站得高,看得开,走得远,行得顺;就更能经历伤痛,承受苦难,获得成功,取得成就;就能更加幸福快乐并活出一种独特的绚丽和精彩。
      ③如果无聊,请读书。历史会告诉你,人生应该怎样度过;先人会指导你,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大师们会给你讲他们成功的经验;伟人会教你如何制造奇迹:时间会告诉你,它公平地属于每一个人,当有人在悲叹人生苦短时,有的人却成就了永恒。
      ④如果空虚,请读书。至少你可以得到一条人生的格言,懂得有的人之所以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是因为他们从未停止过攀援,即使滑下去后也会从头再来;而有的人一直在谷底徘徊,那是因为他们—跌倒就躺下不愿意起来,苟且度日,得过且过,或者呻吟连连,怨天尤人。
      ⑤如果寂寞,请读书。书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寂寞,并教你怎样就不再寂寞。收藏家从不寂寞,艺术家从不寂寞,求知者从不寂寞。寂寞的人大多是无所事事的人,是游手好闲的人,是虚度年华的人,是浪费生命的人。
      ⑥如果有闲,请读书。书会告诉你,有的人会用闲暇采集知识,有的人会用这空白来编织平庸。为什么有的人感觉时间非常匮乏,而有的人却感觉时间多得无法消磨。穹书会让你明白,奇迹虽然来自瞬间,但瞬间却是持之以恒这条线上的一个端点。
      ⑦如果苦闷,请读书。书会告诉你:伟人也曾苦闷过,只是他很快就拨开了黑暗,奔向了光明;豪杰也曾迷茫过,只不过他能尽快地冲出迷茫;英雄也曾卑下过.只不过他没有被卑下拖进泥淖。人世间往往有些事身不由己,但有些事却全在乎自己。每次苦难都是一次淬火,假如你拒绝,一次成钢的机会你又将错过。
      ⑧总之,读书能医愚,能治穷,能励志,能致远;读书能让人聪慧,让人学会怎样交友,怎样为人,怎样谈吐,怎样巧干,怎样活着才有味,怎样才能彰显人生光辉的价值……
      (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到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起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地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羊倌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都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有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濯,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使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是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畅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安、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颜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投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教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无凝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低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一次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成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阅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选自2017年10月09日《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余荣华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起,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了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们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4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阅读

生命中的贵人

陈鲁民

①探寻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的踪迹,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在其人生中,都多多少少得到过 “贵人”相助。或被意外发现而一飞冲天,或受人资助走出困境,或被人赏识而得到重用提拔。 生命中的“贵人”,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引领他们走向辉煌。

② 姜子牙的“贵人”是望贤若渴的周文王;韩信的“贵人”,是知人者智的萧何;诸葛亮的“贵人”, 是三顾茅庐的刘备;白居易的“贵人”, 是慧眼识珠的老诗人顾况;文化新秀项斯的“贵人”, 是“到处逢人说项斯”的唐朝官员杨散之。若没有他们的礼贤下士,你就是卧龙凤雏,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要获得出头机会也没那么容易,说不定还会空怀奇才终老乡里。

③ 现代人里,“贵人”相助现象也时有所闻。早年的沈从文,身无分文,又无名气,大冬天里, 一个人躺在北京出租屋的床上生病,又饿又冷。若不是爱才心切的“贵人”郁达夫,在一篇来稿上知道了他的地址,并亲自探望,帮他治病谋生,走出困境,沈从文恐怕早就病饿身亡了。 哪还有什么妙不可言的《边城》《长河》,以及“乡土文学之父”的美名。

④1931年,青年画家傅抱石失业在家,生活窘迫,恰遇大画家徐悲鸿,徐非常赏识傅抱石的 绘画才能,可自己又没有能力资助他出洋留学,就屈身登门拜访当时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恳求熊式辉送傅抱石去国外留学,说傅抱石的画艺将来会大有成就。并且,向来不肯为权贵画画的徐悲鸿,破例送给熊式辉名画一幅,换得熊式辉资助傅抱石去日本留学。傅抱石在日本努力学习,观摩了日本和欧洲大量的古今名画,画艺突飞猛进,回国后很快就蜚声画坛,成为名家。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名画《江山如此多娇》,就是他与关山月的杰作。

⑤ 青年女作家萧红的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则与碰到“贵人”鲁迅有关。被誉为“30年代的 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的萧红,初到上海时,也是一文不名,生活困顿。幸遇鲁迅后,鲁迅不仅在创作上悉心指点她,在经济上资助她,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和编辑部推荐她的作品,介绍她进入上海作家圈子。1935年月12月,由鲁迅作序和推荐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⑥ 得“贵人”提携,受“贵人”恩泽,蒙“贵人”相助,确实令人美慕,让人向往。然而,“贵人” 往往可遇而不可求,能碰到,是你的福分,不能碰上,无须抱怨。其实,真正的“贵人”还应当是你自己,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如果把盼望“贵人”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上,练就一身过硬的本事,学成经天纬地的能力,怀有超群绝世的才华, 有没有贵人相助,你都照样会脱颖而出,成就自我。

⑦ 所以, 一定要坚定这样的信念,你就是自己的贵人,没人发现,你就自己发现自己;没人重用,你就自己重用自己;没人赏识,你就自己赏识自己;没人提携,你就自己提携自己。关键是你一定得是那块料, 一支真正的潜力股。否则,即使你和“贵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即使贵人就在你身边也徒然。

( 有 删 改 )

名著阅读

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

温儒敏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老舍的作品多取材于市井生活。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他的市民世界,其中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分割体现着老舍对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批判。他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各式人物的性格构成往往都在阐释着某种文化内涵,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二《骆驼祥子》

老舍的作品里包含了多样的市民类型。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在老舍笔下除了老派、新派与理想市民几种形象系列,还有一种属于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着显著的位置。这里有洋车夫祥子、老马、剃头匠孙七、妓女小福子、小文夫妇,等等。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如果说在对旧式市民与新派市民的描写中,喜剧的色彩往往构成主调,那么刻画城市贫民形象的作品就更具有浓重的悲剧性。《骆驼祥子》就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老舍全部创作中是一座高峰。作品描写的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然而如果更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部小说还有更深入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老舍以极大的同情描写祥子的不幸遭遇,“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祥子“作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善良愿望的毁灭,是有社会原因的,小说所写的“逃匪”、“侦探”等的欺压,都印现出二三十年代那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使得祥子的悲剧有了社会批判的内涵。但作家同时揭示和批判了祥子自身的固有的缺陷:他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要赚钱,“不得哥儿们”。老舍说他写《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

三老舍作品的“京味”

老舍的作品创作讲究“俗”和“白”,“俗”即描写普通的市井生活和北京地方特色,“白”即语言朴素,特别注重口语的运用。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日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有删改)

同学们在做“杰出人物――老舍”人物专题时,整理了相关资料,设计了“老舍身份知多少”通关卡,请你来挑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