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检测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幺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高贵而尊严,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即使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起敬,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出,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

    有一个夏天的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扭曲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竟没有人驻足望他一眼。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那天中午他在眩晕中想必也没有看到我,我们只不过是路人。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那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得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

    那年6月,当我赶到考场的时候,只觉得整个人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结束了,谁能预测自己考试后的人生?

    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竟然会奔波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捡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未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利的彩笔,他使我第一次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是行列式并没有考,而那以后,我也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教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很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不是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更有价值吗?

(有删改)

(1)、文章共写了我记忆中的四个人,请补充女老师和米店胖女人让我觉得难忘的原因。

女老师:①

米店胖女人:②

衣衫褴褛的中年人:他的无助、路人的冷漠、我的自责。

代数老师:对学生自责,真心为学生好,体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2)、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3)、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4)、文中那位小学老师真的不会写一个常见的“挖”字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一情节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题。
                                                                                             当心生活中的核辐射
      ①核辐射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说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在与它打交道。举个简单例子,你咳嗽了,医生会给你开一张胸部透视单,看看是支气管还是肺部发炎了——你不是就将胸膛袒露在了X射线前了吗?(A)如果是做CT检查,你吃进的X射线会更多。这些可都属于核辐射哦。
  ②不过你会说,那是生病了啊,(B)如果身体健康总不会与核辐射亲密接触了吧,那也未必。如今大小城市都在大兴土木,新型楼盘不断问世,你如果买了一套新房,新房到手必先装修,而种种装修材料(如瓷砖、复合地板、大理石等)就含有程度不等的放射性物质,经过释放而漂浮于室内空气中,并随呼吸潜入肺部,播下致病的隐患。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
  ③即使你不买房子,可总得喝水呀,而水也并非“至清”之物,照样存在着遭受核污染的风险。就说矿泉水吧,其中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就受到过天然或人为的放射性污染。
  ④再说燃煤,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铀、钍、镭、钋等,可随空气及烘烤食物潜入人体。尽管含量不多,但长期集腋成裘式的积累,仍可对健康构成威胁。
  ⑤金银首饰为人们所青睐,常将其作为身份尊贵的标志。殊不知,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掺入了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光彩夺目或廉价合成首饰制品,材质成分更加复杂。美国专家检验了几千件首饰,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如果长期佩戴,很有可能诱发皮肤病甚至皮肤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竞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了。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各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①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 5 分钱。

②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③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善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④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⑤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 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 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

⑥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 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感,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⑦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感,接着说, “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的时间太长了。 ”

⑧祖父和祖母结婚一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 的是国民党兵,所以, “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⑨是的, 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 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个等你的娃儿吗?”

⑩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 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⑪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⑫老了, 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⑬祖母卧床不起, 躺在床上, 谁都可以推开地的门进去, 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她在年轻时, 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⑭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 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 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噼里啪啦全毁了。

⑮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 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⑯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⑰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 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⑱令我们意想不到的,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 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 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⑲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 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⑳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㉑这是祖母的哲学。

(原文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