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山东省菏泽市加定陶山大附中、思源学校、郓城一中等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济世,宇石霖,广西全州人。康熙四十七年,举乡试第一。五十一年,成进士。雍正四年,考选浙江道御史未满旬疏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十罪上方侍文镜意不怿命还济世奏济世坚持不可上谕曰:“文镜秉公持正,实心治事,为督抚中所罕见者、贪脏坏法,朕保其必无,而济世於督抚中独劾文镜,朕不知其何心?”夺济世宫,下大学士、九卿会鞠,济世辨甚力。刑部尚书问:“指使何人?”对曰:“孔孟。读孔孟书,当忠谏,见奸弗击,非忠也!”命夺济世官,往阿尔泰军前效力赎罪。济世至军,大将军福彭颇敬礼之,济世讲学著书不稍辍。高宗即位,诏开言路,旋召济世还京师,复补江南道御史。乾隆三年,疏言:“母蒋年七十一,行动艰难,耳目昏愤。臣欲归养,则贫不能供甘旨;欲迎养,则老不能任舟车。乞敕部以州县降授湖南、广东,臣得母子聚首。”上特授湖南粮储道。

    八年,济世闻衡阳知县李澎征赋纵丁役索浮费,易服伪为乡民纳赋者以往,察得实,济世详劾。巡抚许容庇澎,以济世荡栓逾闲列状入告。上命解任,交总督孙嘉淦会鞠。容令岳常澶道仓德代济世,布政使张璨附容指,贻书仓德,令更易长沙府详牒。仓德不直璨所为,发其书上嘉淦,嘉淦庇客,寝其事。上命侍郎阿里衮如湖南会嘉淦按治,而仓德以嘉淦寝其事,揭都察院奏闻。上责嘉洤,召还京师、解容、璨任,夺澎官阿里衮寻奏济世被诬劾,请复官,上命奖仓德,调济世驿盐道。

    蒋溥代为巡抚,賺济世所著书,斥为离经畔遒,上曰:“朕不以语言文字罪人。”置不问。未几,复言其老病,乃命休致。归家居十二年,卒,年六十有八。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八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满旬疏/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十罪/上方倚文镜/意不怿命还济世奏济世坚持不可/ B、未满旬疏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十罪/上方倚文镜/意不怿/命还济世奏/济世坚持不可/ C、未满旬疏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十罪/上方倚文镜/意不怿命/还济世奏/济世坚持不可/ D、未满旬疏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十罪/上方倚文镜/意不怿命/还济世奏/济世坚持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又称“春闱”,清代在各省省城举行,中试者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御史,古代官职名,汉以后御史的职衔屡有变化,职责却一直以纠察弹劾为主。 C、高宗,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刘邦的庙号为高祖。 D、休致,指官员年老退休去职,在清代分为官员自请休致和朝廷命令官员休致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济世善学能谋,才智不凡。他科考表现优异,在军队赎罪期间勤于讲学著书,著作后来虽遭蒋溥指斥,却深得乾隆喜爱;他微服私访调查不法官吏,很有智谋。 B、谢济世尽职尽责,刚正守己。他被选任御史不久就履行弹劾的职责,这期间遭到雍正皇帝的反对,被削夺官职,甚至被交给大学士和九卿审讯,但他坚持不改初衷。 C、谢济世尚古尊贤,事亲以孝。他追随孔孟思想,认为理应按照孔孟的要求忠诚进谏,打击奷邪;他为了能到离家近的地方任职以便奉养年迈的母亲,降职也在所不惜。 D、谢济世仕途坎坷,屡起屡落。在雍正和乾隆在位期间,他曾或因坚持己见或因受人诬陷而被削夺官职,虽然在失官后均重新被起用,但终没能任职到规定退休时间。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欲归养,则贫不能供甘旨;欲迎养,则老不能任舟车。

②仓德不直璨所为,发其书上嘉淦,嘉淦庇容,寝其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汉不往。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降,以所部安抚城中。师还,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三迁右班都虞候、领涿州刺史。雍熙中,改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出为宾州团练使,历冀、贝二州部署,徙天雄军。二年,入为侍卫马军都虞候、领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南侵,汉忠合诸军击败之,斩馘甚众。真宗即位,自中山召归。俄复出为高阳关都部署,进领威塞军节度。成平三年,又为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契丹掠中山,汉忠率诸将阵于野,契丹遁,追斩甚众,获其贵将。加殿前副都指挥使,改领保静军节度。五年,罢西面经略使,命汉忠为邻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为钤辖,领戍兵二万五千人,委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召还,坐违诏无功,责为左屯卫上将军、出知襄州,常奉外增岁给钱二百万。未上道,暴得疾卒。赠太尉,以其长子内殿崇班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从政、从益为左右侍禁。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曰:“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故所部无益。性刚果,不务小节,轻财乐施。好读书,颇能诗,喜儒士,待宾佐有礼,名称甚茂,以是自矜尚,群帅不悦。

——(节选自《宋史·王汉忠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 , 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拗蕃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 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 , 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旻字贵参,十岁能属文。以父任右千牛备身、太子司议郎,累迁著作佐郎。

    宋初,为度支员外郎、判大理正事,俄知开封县。太宗时领京尹,数召与语,颇器重之。

    岭南平,迁知邕州兼水陆转运使。俗好淫祀,轻医药,重鬼神,旻下令禁之。且割己奉市药以给病者,愈者千计,复以方书刻石置厅壁,民感化之。会南汉知广州官邓存忠劫土人二万众,攻州城七十余日。旻屡出亲战,矢集于胸,犹激励将卒殊死战,贼遂少却。病创日笃,坚壁固守,遣使十五辈求援。广州救兵至,围解,赐玺书奖之。旻病甚,诏令有司以肩舆载归阙下。疾愈,通判镇州,有能声。赐钱二百万,迁库部员外郎。

    开宝九年,知淮南转运事。太祖谓旻曰:“朕今委卿以方面之重,凡除民隐、急军须之务,悉以便宜从事,无庸一一中覆也。”岁运米百余万石给京师,当时称有心计。

    太平兴国初,召为水部郎中。钱俶献地,以旻为考功郎中,权知两浙诸州军事。旻上言:“俶在国日,徭赋繁苛,凡薪粒、蔬果、箕帚之属悉收算。欲尽释不取,以蠲其弊。”从之。车驾征晋阳上书求从召为右谏议大夫三司副使判行在三司又兼吏部选事师还加给事中

    五年,坐受人请求擅市竹木入官,为王仁赡所发,贬旻房州司户。量移唐州。六年,卒,年四十六。有集二十卷、《邕管记》三卷。其后,其子贻孙上言,诏复旧官。其父范质,力学强记,性明悟。举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 , 览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

(选自《宋史·范旻传》,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 , 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 , 将就征,周行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先是,羲之常谓宾友曰:“怀祖正当作尚书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会稽,便自邈然。”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谓其诸子曰:“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陈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因击之,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遂入关,收散兵复东。

孝文帝立。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 , 出而让陈平曰:君独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