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训练

把对下面画线话的理解填在横线上。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帕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答:使用手法,揭示了

举一反三
阅读《“能吞能吐”的森林》一文,完成小题。
         ①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 , 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②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③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④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阅读《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完成下列各题。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红山碧玉龙

      ①龙,是中华民族文明和精神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然而,龙的原始状态是什么样子?神圣而厚重的龙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②等待了千百年的岁月后,人们终于揭开了“中华第一龙”的神秘面纱。它名叫红山碧山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以北的三星塔拉嘎查村(蒙语意为“美丽的草甸”)。

      ③红山碧玉龙,通体呈墨绿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里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型玉雕龙。玉龙用一整块玉材雕刻而成,细部运用了浮雕、浅雕等手法。玉龙整体给人以力度感和动感,让人似乎能感受到神话传说中龙穿行于空间、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红山碧玉龙出产距今约5000﹣6000年,是目前出土的国内年代最早的龙形玉器。它的出土标志着早在5000多年前西辽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对龙的图腾崇拜,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远的历史内涵。

      ④红山碧玉龙名扬天下,四海须知。没想到,这引发了一场“真假玉龙”之争!

      ⑤自打红山玉龙成名之后,它的发现地赤峰地区就炸开了锅,各种各样的假玉龙层出不穷。许多“山寨版”的红山碧山龙的外形、光泽都和真玉龙十分相似,一般人几乎分辨不出真假。许多爱龙心切的收藏者,都上了制假者的当。

      ⑥想分辨出真正的“中华第一龙”其实方法很简单!红山碧山龙的背部有一个细小的穿孔,尺寸拿捏得异常精准。如果把细绳穿过这个小孔,将绳吊起,停止摆动后,你就会惊讶地发现:玉龙头尾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无论制假者怎么模仿,都不能测算得如此精密,无法准确地把握穿孔的尺寸。只要你拿细绳一吊,假玉龙就会失去平衡、原形毕露了。面对古人的智慧,制假者只有望“龙”兴叹、自愧不如。5000多年前,在测算工具极不发达的古代,要想手工雕刻出力学尺度把握如此精准的玉龙。简直比登天还难。   那么这条玉龙是怎样诞生的呢?至今科学家还没找到答案。

      ⑦红山碧玉龙于1971年出生后,曾被送往日本、美国、英国等各国展出,获得如潮的好评。人们称誉它为“中华第一龙”。如今,它被正式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永久收藏的一级文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好笑的段子:某人捡了一部手机,正愁如何还给失主,电话响了。他接了电话还没等开口,失主在电话那头说:“你最好把电话还给我,我手机有卫星定位功能,我已经知道你在哪儿了!”那人一听火爆脾气就上来了,买了十几个氢气球绑到手机上,然后一撒手,你的手机爱飘哪儿就飘哪儿,让你的卫星定位去吧……

    大笑之后,不由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事儿还真不少。交流的双方原可好好洽谈一番的,可说者有意无意地表达了对听者的不屑,本来你有一番好意,别人却用他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揣测你,根本无视你的心意,不顾及听者的感受,出言不逊以致激怒了对方,做出了出格的举动。这是双方的教养都不够高的体现。

    我在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和写作,经常会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一次和几个朋友聚会,老王知道我喜欢写作就问我:“大作家,这个月又发了几篇大作?”我连忙说:“不敢当,这个月收获不小,有家杂志发了我三篇稿。”这时,坐在旁边的老刘突然来了句:“这家杂志一定很缺稿子的吧?”这话如一盆冷水泼来,让我听了很不爽。有教养的人说话要使人易于接受,不能空穴来风、妄加猜测,特别是当这种猜测无形中贬低了对方,更不可取。在杂志上一个月发三文并不容易,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作为朋友的老刘不给予赞美与祝贺也就罢了,他竟还甩出一句话贬低了这家杂志和我文章的质量,又怎能不让我窝火呢?

    我当作文辅导老师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小男孩的作文,他在《我的妈妈》中写道:我的妈妈不是我的亲妈。我感觉到这个孩子挺可怜,就问他怎么回事,小男孩告诉我,他的妈妈其实是他的姑妈,他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我摸着他的头,微笑着对他说:“孩子没事,看你妈现在多疼你,以后要好好孝敬她。”小男孩冲我笑了笑,使劲地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我对他格外关注,也再没提起过他亲妈的事情。而另一个老师竟然问他:“你长得这么帅,你爸妈怎么不要你了呢?”孩子听了脸上露出茫然的表情,眼里泛着泪光,我马上对他说:“写作业去吧。”才让他从无助的表情中恢复过来。

    我真想对这个同事说,小孩子的心灵本来就是脆弱的,他们也有自尊心和底线,我们能不触碰就不要去触碰。说话是很简单的事,但是把话说好,也需要讲究一些技巧,不要总把直爽当成口无遮拦的借口。我们在说话时,话出口之前,应先掂量掂量自己要说的话是否合适,对方是否能够接受,否则宁可不说。

    有人总说:“我这个人就是性子直,你别介意啊。”你性子直,就可以成为揭人短处的理由吗?凡事讲究一个“度”,说话不分场合,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就是过“度”了。那样很容易会把人家搞得下不来台,双方都尴尬。虽然自己逞了一时的口舌之快,却有可能永远失去了机缘或朋友。一个人能不能好好说话,是有没有教养、教养高低与否的最直接体现。好好说话既能让人精神愉悦,又能进行感情交流。总之一句话,教养高的人,说话都不会口无遮拦。

(摘自《演讲与口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