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石拱桥》同步训练

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可燃冰

    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结构上它是甲烷为主的有机分子被包在水分子组成的“笼子”里,由于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所以其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

    它之所以被称作“可燃冰”,一方面是因为既含水又呈固体,看来像冰,另一方面,甲烷与水分子结合很弱,外界稍加扰动就可以让其分离出来,很容易点燃。

    它燃烧值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产生的能量明显高于煤炭、石油,燃烧污染却又比煤、石油小,更加的清洁环保。

    它储量巨大,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底、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之下。有专家估计,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因此,可燃冰是一种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未来能源,是世界瞩目的战略资源,对我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可燃冰虽然储量大、分布广,但形成年代要比石油、天然气晚得多,覆盖的海底地层普遍是砂质,现有的海底钻井设备开采它就好比在“豆腐上打铁”、用“金刚钻绣花”,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量砂石涌进管道,造成开采失败。

     2017年5月18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半日花真的是花开半日吗?

       ①2016年9月,在内蒙古乌斯太镇一个叫八里庙的地方,调查人员发现一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的稀有植物——半日花。这种濒危植物在乌斯太镇不仅是首次发现,而且呈连片分布,面积约有3亩左右。这一发现让调查人员感到无比兴奋。

       ②半日花是一种矮小的落叶灌木,株高仅10--15厘米,呈垫状多分枝生长,并形成较为紧密的灌丛,植株形态美丽小巧,颇具观赏价值。除了姿态袖珍而又娇美,半日花的叶片、花朵和果实也都非常迷你可爱,而且布满了白色的绒毛,给人一种萌萌的感觉。

       ③别看半日花长得娇小可爱,这种外表柔弱的美丽花草其实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存能力,它们特别喜欢接受严酷生存环境的挑战,不仅能抗干旱,而且可以轻松应对-35℃的低温到39℃的高温气候。半日花多生长于海拔1000--1300米的低山石质残丘坡地上,是一种适生于草原化荒漠地区的植物。

       ④尽管半日花的模样娇美可爱,但它其实是一种非常低调的植物,不知从何时期,它们就在贫瘠的荒漠之上,默默地绽放着美丽,却常常地被当地人忽略。

       ⑤后来,美国的科研人员偶然发现这种植物,经仔细研究才发现,这种不起眼的小小花草竟是已在地球上生存了____多万年的远古残遗植物,属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残遗植物,比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和水杉还要早几千万年呢。

       ⑥大部分花草植物,除了学名之外,还会有其它的别名和俗称。奇怪的是,这种绽放在荒漠上的花却显得特别专一和实在,除了“半日花”这个颇有些独特的名字之外,就再也没有其它别名了。

       ⑦为什么要将这种濒危的野生花卉称为“半日花”呢?难道这种花每次真的只开半天吗?

       ⑧在当地民间,有一种十分玄乎的传说,说这种花每年只绽放半天,平时则悄无声息,默默生长。当然,这种传说是毫无根据的。只要稍微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半日花的花期通常从5月下旬一直绵延至7月上旬,长达两个月之久;有的时候,到了八九月份,半日花还能迎来第二次花期。

       ⑨虽然说半日花并非每年只开半天,但这种颇有个性的小花有一个十分奇妙的“午休”现象,也就是说,上午开放的花朵在中午时间闭合休息,到了下午再重新开放。因此,严格来说,半日花每次开花的时间确实只有半天。所以,称其“半日花”倒也名副其实。

       ⑩半日花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开花方式呢?这跟其严酷的生存环境直接相关。为了适应高温干旱的石砾荒漠环境,植物必须适当控制自己的光合作用,以减少水分的蒸腾。因此,受中午强光和高温的影响,半日花会发生光抑制,从而产生光合“午休”现象。

       ⑪除了用独特的“午休”现象来应付严酷的环境,半日花还有其他一些适者生存的绝招。例如,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菌根共生关系,以便在水分紧张的情况下,有效增加根系的水分传导和吸收。这种特殊的功能还有益于农业生产,可成为改造和利用荒漠不毛之地的有效办法。

(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1月下,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

    ①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体形巨大的动物,比如恐龙、猛犸象等,如今它们要么已经灭绝,要么数量大减,濒临灭绝。最新研究发现,大型动物的灭绝,导致地球营养元素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广泛而均匀地扩散,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②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型动物集体灭绝出现在1.2万年之前。气候变化是这场浩劫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人类的猎杀。

    ③如果说河流是地球的动脉血管,那么这些大型动物就是地球的毛细血管,动脉固然重要,但毛细血管同样很重要,它们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地方都有机会获得宝贵的营养元素,满足植物的生长。

    ④陆地需要依靠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但为什么海洋也需要呢?即使有了洋流也还不够吗?答案很直接:还真是不够。营养物质通常比重较大,时间久了就会沉入海底,所以大部分海洋的表面都极度缺乏营养物质,所以才会有“蓝色沙漠”的说法。

    ⑤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鲸和海豚这类体形较大的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因为它们大都在深海觅食,在浅海排泄。

    ⑥研究人员发现,从300年前开始商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数量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了几千头。鲸和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种群密度的减少,导致被从海底运到海面上的磷元素下降了75%,即从过去的每年35万吨下降到了现在的8万吨。

    ⑦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带到陆地上去。同样拿磷元素来说,300年前每年都有15万吨磷元素被带上陆地,如今这个数字下降了96%,只剩下大约6000吨了。

    ⑧那么,家养牲畜能否代替大型野生动物的这个功能呢答案是:极为有限。因为绝大部分家养动物都是圈养的,活动范围超不出栅栏

    ⑨各国政府一方面要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要扩大家养动物的活动范围。这么做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有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地球上很多地方由于缺乏营养物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照到那里的阳光被白白浪费掉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

    ①地球上有很多水,从外太空看,就好像是一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②我们先说一下水的形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合成一个水分子,而氧原子和氢原子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都有水,甚至星际尘埃物质也有水分子。所以地球在形成之初,其本身乃至外围都有水的存在,不过可能是气态的。

    ③当然,在最初的时候,地球上的水并没有现在多,那么,这些水主要来自哪里呢?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发布报告,宣布在小行星带靠近木星轨道的位置发现了彗星族群,他们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海洋水的来源。

    ④小行星带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在距离太阳2.7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了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子能够累积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并凝结成冰。在小行星带生成的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这些彗星受到外围木星强大力场的影响,开始在太阳系游荡,一旦来到地球轨道附近就会被地球捕获,彗星彗尾上的水蒸气也会一并被捕获,这样就带来了大量的水。由此,这些彗星就成为影响地球水形成的主要因素了。

    ⑤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首先提出这种观点的科学家托维利,他认为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地球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这种通过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成为了地球上水的来源之一。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几乎产生1.5吨这种“宇宙水”,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形成了67.5亿吨。然而与现今地球表面的水贮量1.3860×1010亿吨相比,依然是九牛一毛。

    ⑥我们了解了这些水从哪来的,那么为何这些水到了地球能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呢?其关键在于星球表面的温度。在地球上,温度通常在0到100摄氏度之间。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00多摄氏度,远远超过了水的沸点,所以没有液态水;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温度达到了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低于水的冰点,即使有水也都冰冻了,所以也不会有很多液态水。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萤火虫发光不只是照亮夜空

①近日,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萤火虫繁衍生息。提到萤火虫,大家或许会在脑海中闪过一幅画面:暮色下的森林里,萤火虫自由飞舞,宛如浩瀚宇宙中的颗颗恒星,萤火微光为森林增添神秘的光圈。

②那你知道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吗?它又是如何发光的?

 A 

萤火虫,是鞘翅目萤科的昆虫,全球有2000多种。(批注: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句子)古代希腊人称萤火虫为“朗皮里斯”,意为“屁股上挂灯笼者”,法语中则称它为“发光的蠕虫”。

④萤火虫发光和人靠衣装马靠鞍是一个道理。

⑤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些种类的萤火虫只有雄性腹部末端会发光,而有些种类雌雄都会发光。萤火虫发光有两个目的:一方面,通过一闪一闪不同节律的“光语”,来传达相互之间的求偶信号。另一方面是为了警示,蜥蜴误食萤火虫会死亡,证明萤火虫发光还有警告其他生物的作用。

拥有发光细胞,闪亮却不会被烧伤

⑥萤火虫发光需要具备荧光素酶、荧光素、金属离子等条件。

⑦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里面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两种物质。其中,荧光素在荧光素酶催化下,与氧气反应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它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就会释放光子发光。萤火虫反应中的能量95%都转化成光,只有极少部分用于发出热量,因此它的腹部末端虽然很亮,却不会被烧伤。

⑧有学者认为,荧光素酶活性口袋的大小决定了嵌入口袋的荧光素发光颜色,这是因为活性口袋大小可以引发相互作用的水分子不同,导致活性口袋极性的差别,从而使得发光颜色有差异。

 B 

⑨萤火虫的光很美,但正因为这美丽的光,使其容易被一种妖扫萤属的雌虫盯上,因为这些雌虫可以模仿另一种萤火虫发出一整套光信号,当雄虫接收到信号赶来时,萤火虫就会被它们残忍吃掉,由此可见,萤火虫的世界相当险恶。

⑩在我们心中,萤火虫是浪漫和美丽的,但实际上,它们却是肉食动物,以小型蜗牛、蛞蝓、蚯蚓,甚至贝壳和螺丝为食。尤其是萤火虫的幼虫,都是肉食动物,而成虫却可能会以植物花蜜或花粉为食。

⑪萤火虫散发的光不仅照亮黑夜,其发光原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医学领域中,荧光素被用于研究细胞和分子活动,将荧光素标记在细胞或分子上,通过发光情况来研究其活动和变化。另外,荧光素还被用于环境监测,尤其是在水质检测中,科学家可以将荧光素标记在水中的微生物上,通过观察其发光情况来判断水质的好坏,这种方法不仅快速、准确,而且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荧光素发展空间巨大,未来,我们将深入研究,让它发挥更大作用,相关研究成果用于日常生活中。

⑫萤火虫是环境良好的重要指标,最近几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药化肥滥用,导致萤火虫的环境受到影响,难觅踪影。为保护“夏夜精灵”,呼吁公众行动起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选择低碳出行,发展清洁能源,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还“夏夜精灵”一个美好的家园。

(刊载于2023年8月18日,有删改)

小敏在科学活动课堂上分享了这篇文章,同学们阅读之后围绕这篇文章展开了探讨,请你加入讨论,和同学们共同解决问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