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19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内容。

    中华全国总工会新闻发言人刘迎祥25日表示,全总将积极扩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有效覆盖,将2019年作为货车司机、快递员等群体入会工作推进年。

    在2019年一季度全总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刘迎祥表示,各级工会将积极推进各类群体入会,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他表示,今年全总还将进一步加强乡镇、村(社区)、企业“小三级”工会、行业工会联合会建设,推进民营企业工会和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工会建设,将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向新兴领域新兴群体延伸,并积极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实名制管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队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3D打印的革命性

王飞跃  梁晓辉

    ①3D打印源自100多年前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形技术,是一种不需要传统刀具和机床就能打造出任意形状、根据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制成实物模型的技术,被认为是一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具体地说,人们首先需要通过电脑对实物进行扫描或直接创建一个三维设计图,再通过3D打印机对这个立体原型进行“切片”,一层一层地进行数据记录,然后将原材料按切片数据层层叠加,直到最终成型。

    ②3D打印机与普通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打印材料有些不同,3D打印使用的不是传统的“墨”,而是那些能发生固化反应的材料。比如树脂、塑料、陶瓷、金属等,因而能“打印”出实实在在妁三维立体模型,小到一只耳环,大到体积庞大的工程零件、器具,只要获得了原始的模型数据,3D打印机都能将这些东西精准地复制出来,就像童话中的“复制机”一般神奇。这将使工厂彻底告别车床、钻头、冲压机、制模机等传统工具,从而转变为一种以3D打印为基础的、成本更低、研发周期更短的生产方式。以目前的发展情况判断,3D打印之后,必将是社会制造的迅猛崛起。

    ③据报道,国外目前已经通过3D打印技术成功地打印出了自行车、汽车、电控飞行器等物。现今,3D打印也应用于珠宝制造和模型制作,在时装业、电影业、建筑业等10多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显示出了十足的魅力,并大大改变了美国制造业的格局。其实,众多的3D打印创业者此前早已落户以虚拟经济著称的纽约市,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下,3D打印还是拉动了当地的萧条经济,为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

    ④3D打印的应用并不止于工业制造,它在医学界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它用来打印的“墨”是一个个活体细胞,那么,只要获得相关器官的切片数据,该器官就可以被“打印”出来。这并非天方夜谭,在去年举行的全球科技娱乐设计大会(TED)上,美国维克森林再生医学学院博士安东尼就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肾脏模型打印的过程。据他介绍,他们正在进行一个更大胆的试验,直接用打印机在人体伤口上进行修复式“打印”如果取得成功,这将是医学领域的重大进展。(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2月,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电影《流浪地球》主要讲的是地球经过木星时摆脱木星引力,重新踏上流浪征途的故事。实际上在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中,地球经过木星的过程有惊无险,只是电影有意制造“噱头”,将这一情节夸大而已。那么,地球要“流浪”,为什么非得经过木星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为了让地球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加快速度,使其脱离太阳系。

    引力弹弓就是利用行星的重力场来给太空探测船加速,将它甩向下一个目标,也就是把行星当作“引力助推器”。木星就是太阳系中一个优良的加速器,这不仅在影视作品中呈现,在现实中更是如此。人类向外太阳系发射的数十件航天器中,大部分用到了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比如“旅行者一号”、“旅行者二号”、“先驱者号”、“新视野号”探测器等等,都曾经利用过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加速,这样的好处是使航天器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还能节省燃料。1977年,由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的“旅行者二号”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1981年经过木星时,从秒速不到10公里加速到了秒速35公里左右,获得了可以离开太阳系的速度。经过几十年的飞奔后,旅行者二号已经航行到了210亿公里外的遥远距离。实际上,不止是木星具有引力弹弓效应,较大质量的天体都可以让围绕它运行的物体获取引力弹弓效应,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连同太阳都可以进行引力弹弓效应的运用,我们的地球也一样。比如我们要去月球探测,但是我们的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并没有能力把“嫦娥四号”直接发射到月球轨道上,于是在发射之后,依靠地球的引力弹弓效应增加速度和扩张轨道,最终让“嫦娥四号”进入环月轨道运行。

    而在《流浪地球》这部作品中,刘慈欣安排了太阳和木星共同给地球加速。故事中讲到曾经有一段时间地球时而靠近太阳时而远离太阳,这个时候正是在利用太阳的引力弹弓效应给地球加速;后来地球又运行到了木星的附近,开始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加速,这也是因为木星的质量巨大,是地球质量的318倍,可以把航天器加速到脱离太阳系引力的程度。不过在电影中,由于木星引力出现不稳定状况,导致地球难以脱离木星引力甚至出现了撞向木星的可能性,幸好人类齐心协力克服了困难,地球才又开启了航向新家园的征程。

    但如果真的将地球运行到木星附近,利用其引力弹弓效应的话,将是十分不可取的,因为木星的引力足以将近距离的地球拉变形。电影中,地球的大气已经被木星吸收,在如此近的距离,地球势必会被木星引力揉成一个熔岩星球,甚至有被拉碎的可能,这是绝对不可以尝试的。所以要让地球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并不容易,这需要在很远的距离上才能保证安全,然而距离太远的话,引力弹弓的加速效应却不明显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爱的传递

    ①“您这是第几次参加志愿献血?”我问他。(A)他想了想,告诉我:“二十多次。”我是在下班走出单位大厅时遇到他的。我们同时去拉玻璃门,彼此看到有人在拉,又同时收回手。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瞬间拉近距离。

    ②那会儿正是北京冬天,寒气逼人,也不想多说话。我去超市买了一个保温杯,慢慢地走路去坐车。没想到,在公交车站又遇到他。他个头儿不高,身材瘦削。若不是有共同的献血经历,也不会有再相遇的这次交谈。“谢谢您!”我说。“为什么?我们都是献血者。”他很奇怪。我告诉他,我既是一名献血者,也是一名血站工作人员。“我在云南楚雄血站工作,这次是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学习。”“云南!”他笑了,“这么冷的天,你从四季如春的云南来北京工作,还习惯吧?”我说还好,领导和同事特别好,自己很快熟悉了工作,也在努力适应环境。“那挺好,刚开始都不容易,慢慢就好了。北京到楚雄的距离有多远?”“不知道,我哪天查查。”我回答他。

    ③他和很多我见过的固定献血者一样,有着温和的笑容,亲切的表情。这支队伍,是志愿献血队伍里的主力军,他们热爱生活,身体健康,充满爱心。

    ④汶川地震那年,我们献血车上来了一位农民工。他的工作服上沾满尘土,脸上还沾着黄色的泥巴。走上献血车,他不肯坐下,说怕染脏献血椅。我告诉他,座椅可以更换一次性椅垫,请他坐下来。我给他冲泡了一杯温热的葡萄糖水,问他为什么来参加志愿献血?(B)“我没有钱捐款。听说很多人受伤了,需要输血。我身体好,力气大,捐点血没有问题,能救到别人的命就好。”他说。我的眼眶湿了。

    ⑤另一次,是大年三十。那天我值班,一个RH阴性血型的产妇急需输注血小板。这种血,俗称“熊猫血”,非常罕见。接到医院电话后,我立即联系相同血型的志愿献血者。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一方面,我为产妇的安危担忧;另一方面,我又为在这个传统佳节打扰献血者感到愧疚。联系第一位献血者,已经回到北方老家过年。第二位献血者,正在高速公路上赶路,距离数百公里。直到第三位献血者,听我说完情况以后,(C)只说了一句话:“我这就赶来。”当天晚上,那袋救命的血小板,顺利输入产妇的体内。同时传递的,还有一份来自陌生人的浓浓爱心和善意。

    ⑥这位献血者,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本已回到农村老家的他,紧急租了一辆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血站。他本来是家里的大厨,一周以前就许诺要给家里八十七岁高龄的母亲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为了准备这顿大餐,他还从城里购买了鹅、鱼等食材。成分献血需要花费献血者大半天的时间。采血的时候,他略带遗憾地说:“她们都不会做这些菜。”

    ⑦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为别人付出,却没有更多言语。我的眼眶湿了。

    ⑧公交车来了,我们坐的不是同一趟车。

    ⑨我忘记告诉他,其实我还有第三个身份。多年前,我做过一次手术,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大失血。医院紧急联系血站,是爱心献血者志愿捐献的血液挽救了我垂危的生命。那时,我还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会走上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参与一场场生命接力,见证一段段人间大爱,流下一次次感动的泪水。

    ⑩告别的时候,他说:“我已经知道北京到楚雄的距离,那不过是撸起袖子参加一次志愿献血的距离。”

(文/西木)

记叙性文本阅读

盼年

曹玉祥

①大街小巷年货叫卖声此起彼伏,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在我记忆中,年是“盼”来的。 

②第一个盼来的节日是腊八。这一天,母亲会用糯米、花生、红枣等熬成一锅稠稠的腊八粥。看着红白相间的黏黏的腊八粥,我会敞开肚皮喝两大碗。这是过年的第一顿好饭,花生红枣香会在嘴边飘上好几天!再就是盼着跟在大人后面去赶集,逢单逢双的日子赶着不同的集。这时候,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各条路上也都是陆陆续续赶集“办年货”的人。大人具体买什么孩子们并不太关心,只是盼着大人赶完集后买个“烧巴子”递给自己,然后心满意足地捧着吃!再能给买点儿其他小玩意儿,就更是满心欢喜了。

③在腊月十七八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擀“果叶子”,小麦面的多,糯米面的少。母亲把揉好的面团擀成一张张铺满案板的大圆片,三五张摞在一起,用刀划成菱形的片儿,然后把成摞的片儿交给我,摆在用高粱秸织成的盖帘上晾晒。我会趁母亲不注意时揪下“果叶子”的一角放在嘴里咀嚼,满口温温软软的香味儿!过后母亲总是怪我没看好,让“小小儿”给吃了!

④接着就盼“蒸炸煮”了。总是先蒸后炸最后煮,父母在厨房里劳作,这时候,小孩子是绝不允许进厨房的,更不准多说话。我们兄妹几个就默默地徘徊在厨房门前,从早到晚、天复一天。先蒸一天馒头,再蒸一天包子,接着炸圆子、鱼、“果叶子”,最后煮肉。我们就在厨房门前走来走去,不时地接着从门缝里递出来的花生馒头、萝卜细粉包子、绿豆圆子、鱼面块子、“果叶子”,还有带着很多肉的大骨头,边吃边眼巴巴地望着母亲会从门缝里递出什么东西来……这几天家家几乎不成顿做饭的。整个村子笼罩在青烟袅袅之中,到处飘荡着馒头包子香和油炸的香味。

⑤最盼的就是年初一早晨,给父母长辈拜年要压岁钱。父母除夕晚上给一张大票来“压腰”,过了初一还得要回去,我一整个晚上都攥得紧紧的揣在兜里。初一早晨要到族里长辈床前磕头,得钱不多,但钱是自己的。然后就是跟着大人挨家挨户去拜年,回来的时候兜里装满了瓜子和花生!到了初二,就盼着走亲戚。到姥姥家不用闹也会让去的,会有大份儿的压岁钱。还会拽着大人的自行车,闹着去其他亲戚家混压岁钱。走完亲戚,意犹未尽地盼元宵,虽是小年却吃大餐,还能尽兴玩。

⑥现在过年,钱多了,“盼”少了;年货多了,年味儿少了!

⑦最美还是儿时“盼”过热闹年!

【注】①烧巴子:尺把长的烤炉烧饼。②小小儿:这里指麻雀。③鱼:这里指包着鱼肉的面块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