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诗歌鉴赏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秦皇岛市暨海港区中考语文模拟联考试卷(二)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曲,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喜?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萎,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对这两首词曲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①“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②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这两首词曲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怀古之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花蕊的经历
      ①曾经有首流行歌曲这样唱道:“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如果你真的以为,花蕊都是任时光洗刷而无所事事的隐士的话,就老土了。要知道,光鲜的花瓣不过是些衣着靓丽的配角,而低调的花蕊才是这场演出的明星。
      ②花蕊由花朵中产生花粉(精子)的雄性花蕊和产生胚珠(卵子)的雌性花蕊组成。随着花朵的绽放和花蕊的打开,有些花粉焦急地离开,闯荡世界,而有些则攀附在花蕊上,似乎要等待更好的出发时机。不管勇敢或者懦弱,它们的前路均是一片茫茫——花粉要登陆仅仅在一米之外的花朵,就如同我们要去另外一个星球探险。有些花粉精通御风之术,不过春风这趟列车着实不靠谱,说走就走,说停就停,全然不顾乘客是否到站,无奈只能采用花粉海战术,总有幸运的个体能碰上柱头。当然,更多的花粉会攀附于那些在花朵之间钻来钻去、寻找食物的动物身上,虽然有被这些动物纳入口腹的危险,总比买彩票式的随风漂泊要强得多。这些雄蕊的命运似乎注定要马不停蹄。
      ③                                    。雌蕊柱头上的突起,就像是张开的臂膀,迎接那些飞落至此的幸运的花粉粒。虽然,密密麻麻的突起如同天线阵列,可惜它们却无法探知花粉粒何时降临,也无法为这些不明前路的家伙导航。当然,有些柱头还在身上搞点粘液之类的小花招,或者让自己多几个分叉来增加花粉降落场地,又或者拜托花瓣引来更多的“装载”花粉的动物,以增加粘住花粉的机会。
      ④历尽艰险的花粉终于被柱头揽入怀抱,但是这并非完美的爱情结局。到这一刻,只相当于雌蕊对雄蕊说了句“我们开始交往吧”。要想把花粉中的“精子”送入雌蕊之中与“卵子”结合,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虽然这样的画面显得那么静谧,但是竞争、抢夺、挑选和摒弃就发生在这一刻。最强壮的花粉粒会打通直达胚珠的隧道(这个过程被称为花粉管萌发),“精子”就顺着这个通道(花粉管)游过去。并且隧道的掘进工作通常是在花粉一接触雌蕊的柱头就开始了,即使是错误落到自家柱头上的花粉也是如此。当然一旦发现落错了地方,花粉就会立即停工,再也无法把见面机会留给外来“精子”。面对千疮百孔的柱头和塞满隧道的雌蕊,再会念经的外来花粉也无计可施了,只能等下个花季的成功表演了。
      ⑤一朵花的雌蕊和雄蕊就是如此,离得最近,却又隔得最远。同出于一个花苞的它们,却被分隔在两个世界,一旦相见,引出的却是一出悲剧。这就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正是这样的法则让绿色的世界更加欣欣向荣。(选自《科学松鼠会》,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里种植自己

    ①3岁的时候,他的在一个小煤窑打工的父亲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父亲被埋葬的那天,母亲哭得声嘶力竭,他黑着脸,就是不哭。大人就对他说,你爸过世了,再也回不来了。

    ②他不说话,只是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

    ③他不相信那个老是用宽大的手掌抚摩他,用粗硬的胡须扎他小脸蛋的父亲,会永远消逝,像一颗不发芽的种子。他跟母亲在房前的空地种过南瓜,一粒种子点下去,浇一些水,隔一段时间,就长出嫩叶,然后藤蔓爬满架子,最后结出很多很大的瓜。

    ④他问母亲:爸爸种进土里,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

    ⑤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睛,不忍心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强装笑容说:“快了,快了,明年春天的时候。”

    ⑥于是,他经常坐在屋门前,眼望着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树影里他的父亲正大步走回家中。第二年清明节时,他跟母亲去上坟,坟上的树跟他一样高了,但他的父亲还是没有从地里长出来。

    ⑦他问母亲:爸爸怎么还不长出来,是不是我们没有浇水呢?

    ⑧母亲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有点明白过来了,也哭了,眼泪把整个衣襟都弄湿了。

    ⑨13岁的时候,祸不单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一场车祸吞噬了生命,他成了孤儿。埋葬娘的那一天,天下起瓢泼大雨,但他不哭。也不再相信娘种进土里后,会再长出来。

    ⑩13岁的孩子没有谋生能力,邻居东凑一把米,西来一爿柴,衣服破了,有人争着拿回家缝补。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谁家里煮了好东西,一定要派孩子来叫他,以至有些孩子怀疑他是父母送给别人的兄弟,父母就对孩子黑着脸,说: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当兄弟。

    ⑪13岁的时候他在村里有了许多兄弟姐妹,虽然村里的生活很贫困,但他的生活很幸福。23岁时大学毕业,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小学任老师,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要报答村人的恩情,他的学费是村里人用米和鸡蛋换来的。他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全部补贴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为了报恩,他娶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认一个的女子,只因为这个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的一只母鸡卖了,凑足他的学费。

    ⑫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瘦弱的身体不是嶙峋的山峦。有时候,他偷偷跑到父母的坟前,让泪水漫过他孤独无助的心灵。他想到3岁时的梦想:假如父母种进土里,能够再长出来该多好啊,至少他现在不会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这份情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

    ⑬33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想法很简单,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人,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决定离开的时候,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给了这个他从来就没有爱过的女子一巴掌,然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一抹嘴角的血,他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⑭43岁的时候他在城里当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的收入交给农村教育基金会,并指定要捐给他工作过的那个乡村小学,他不留名,也拒绝记者采访。

    ⑮我成为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事情了。有一次酒酣时,他说起了这段经历,我也沉默了许久。然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现在是把自己种进了生活过的那个乡村了。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荫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厨师的书法

周华诚

①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

②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

③放下筷子,却是深深的满足:“道道菜都好吃!”

④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会做菜不稀奇,一介大厨,没有几手绝活,怎么行?作为大厨,手中一柄铁勺,舞得虎虎生风,舞得眼花缭乱,舞得出神入化。而能聊天,就更不一样了。老余聊天,并非瞎扯,而是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如浴温泉,一席终了,宾主尽欢,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老余有如此功力,那是因为:一、老余有聊天的天赋;二、老余肚里有故事。有时候,你真说不好那些食客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吃老余做的汤瓶鸡呢,还是为了听老余讲故事。

⑤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老余还是小余,小余还是村庄里小学校的代课老师,小余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

⑥老余1985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又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一直用到现在。

⑦我问老余,“途中”何谓?

⑧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比方说吧,我老余菜烧得好,方圆百里,大家都知道我老余厨艺不错,这就到顶了吗?不可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这是为了过得充实——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后来我把这个爱好又捡起来了!我一拿起笔,笔墨一动,宣纸上划拉出笔画线条来,嘿!我的精神就愉快了……你说,我是不是做每件事都是在途中?老余见我点头,又说,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的。这是一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不是很好吗?

⑨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之处吗?老余说,异曲同工。做菜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

⑩这么一想,老余说得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说白了,是一种悟性,是你对工具的熟悉。当你对笔墨与纸的关系,或者对菜肴与水火的关系了解透彻,运用娴熟之时,这些东西就会成为表达内心的一种工具。工具不再重要,内心才变得最重要。这就是境界。这也是人生。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⑪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在“途中”。

⑫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溪鱼、老豆腐、丝瓜、红烧肉,道道菜都好吃……

阅读以下文章,完成各题
想起母亲就想哭
    ①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
    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
    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④大学毕业,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
    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 , 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 , 一脸的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 , 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 , 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
    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
    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她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我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
    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