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上海市建平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质量检测试卷
登庐山(有改动)
季羡林
①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
②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在万绿丛中盘旋而上。我一边仿佛为这神奇的绿色所制服,一边嘴里哼着苏东坡那一 kuài zhì人口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我很后悔,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马虎,对岭与峰的细微区别没有弄清楚。到了此时,悔之晚矣。无论横看,还是侧看,我都弄不明白苏东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搔着痒处,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的神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诵古今的名篇。
④到了我们的住处以后,天色已经黄昏。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在耳,蝉声响彻,九奇峰朦胧耸立,天上有一弯新月。我耳朵里听到的是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我在庐山的第一夜,做了一个绿色的梦。
⑤中国的名山胜境,我游得不多。五十年前,我在大学毕业后,当了高中的国文教员。虽然为人师表, 却只有二十三岁。我当时童心未泯,颇好游玩。曾同几个同事登泰山,没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南天门。在一个鸡毛小店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凌晨攀登玉皇顶,想看日出。适逢浮云蔽天,等看到太阳时,它已经升得老高了。我们从后山黑龙潭下山,一路饱览山色,颇有一点“一览众山小”的情趣。泰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评断,我想用两个字来概括泰山,这就是:(甲)。
⑥六年以前,我游了黄山。那一次游黄山,日子过得不细致,有点马马虎虎,颇有一点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味道。我从前山温泉向上攀,经过了许多名胜古迹,什么一线天、蓬莱三岛等,下午三时到了玉屏楼。回望天都峰鲫鱼背,如悬天半。在玉屏楼住了一夜,第二天再向北海前进。一路上又饱览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在北海住了两夜,看到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和奇峰怪石。世之论者认为黄山以古松胜,以云海胜,以奇峰胜, 以怪石胜。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话。从审美的角度来评断,我也想用这两个字来概括黄山,这就是:(乙)。
⑦今天我来到了庐山,下定决心,在庐山,日子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过,认真在意地过,把每一个细微末节,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要仔细玩味,决不能马马虎虎,免得再像游黄山那样,日后追悔不及。我也确实这样做了。几天以来,我几乎游遍整个庐山。mào 林 xiū 竹,大陵深涧,岩洞石穴,飞瀑名泉。我觉得,这一次确实是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一点也没有敢疏忽大意。对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变幻莫测的白云,流动不息的飞瀑,我都全心全意地把整个灵魂都放在上面。我只希望,到得庐山之游成为回忆时,我不再追悔。
⑧庐山千姿百态,很难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但是,总起来说,庐山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迥乎不同。在这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杉树更是特别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是一片浓绿的天地,一片浓绿的大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庐山,这就是:(丙)。
⑨我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绿是有层次的。有时候蓦地白云从谷中升起,把苍松翠柏都笼罩起来,笼罩得迷蒙一片,此时浓绿就转成了青色,更给人以秀润之感,可惜东坡翁当年没能抓住庐山这个特点,因而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成为千古憾事。我曾在含鄱口远眺时信口写一七绝:近浓远淡绿重重, 峰横岭斜青蒙蒙,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kuài()zhì()人口 mào()林 xiū()竹
①结合全文内容,将“诡奇”、“秀润”、“雄伟”三个词语选填在文中(甲)、(乙)、(丙)三处的横线上,分别概括泰山、黄山、庐山的特点。)
(甲):、(乙):、(丙):。
②本文名为“登庐山”,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登泰山、黄山的经历?
某班选取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以重读经典的形式,向经典致敬。请你参与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下面的整理。
专题 | 《经典常谈》内容 | 诗文 | 我的理解 |
读经典 得新知 | 《<诗经>第四》中:“‘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 ②{#blank#}1{#/blank#},{#blank#}2{#/blank#} ——《关雎》 | 运用比兴手法,以鸟鸣来表达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
《<诗>第十二》中:“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 ③{#blank#}3{#/blank#},{#blank#}4{#/blank#}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由眼前想到将来,由吾庐想到天下之屋,以一人之苦,换得天下士人的幸福美满。 | |
《<诗>第十二》中:白居易“主张诗要‘上以补(chá)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反对雕(zhuó)字句,主张诚实自然”。 ①请将拼音写成汉字,分别为 {#blank#}5{#/blank#}、 {#blank#}6{#/blank#} | ④{#blank#}7{#/blank#},{#blank#}8{#/blank#} ——《卖炭翁》 | 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 |
《<文>第十三》中:“他(韩愈)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逗总弄得参参差差。但他有他的标准,那就是气。 | ⑤呜呼!{#blank#}9{#/blank#},{#blank#}10{#/blank#} ——《马说》 | ⑥{#blank#}11{#/blank#} | |
知原委 明初衷 | 《经典常谈》这部书完成于1942年初,此时正值朱自清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期间。当时的西南联大师生虽处于抗战的坚苦条件下,却始终__学术自由,__科学真理。西南联大英杰辈出,朱自清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以当代的视角研究《经典常谈》这部书的创作背景,可以发现该书的产生也离不开前期思想理论的影响与铺垫。这体现出了历史上以朱自清为代表的一些具有眼光的“新文化人”在保护和认识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进步意识和积极态度。因此,朱自清先生编撰了该书。 ⑦上面这段话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blank#}12{#/blank#} ⑧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blank#}13{#/blank#} ⑨填入语段空格处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blank#}14{#/blank#} A.追寻 坚持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