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懂得尊重,才有温度

    最近,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为了便于和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交谈,在3分钟内跪蹲3次。这种采访的姿态,被网友们称赞。不少人说“这一跪,跪出了素养”。素养何在?正在“尊重”。

    尊重,这一应成为常识的文明素质,值得不断重申。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困扰,如半夜时分电话响个不停、未打招呼就被人找上门,甚至是朋友在公共场合与你“勾肩搭背”。有些可能是工作中的紧急任务,有些可能是朋友间的“情不自禁”,但难免也会让人有一些被打扰的不适,一些不被尊重的不快。

    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何为尊重,如何尊重,却还需细细思量。一部纪录片中,家长和孩子的争执,也让人反思尊重的问题:儿子算错了数学题,一旁辅导的爸爸就会大声吼,孩子被吓得错误不断。很多人会认为,“子敬父”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唯一的尊重方向,但其实父子交流,同样也是两个主体间的对话。对待晚辈如能平视、对等,遇到问题才能有效沟通,不至于让事情变得更糟。不只是家长,很多人或许都需要补上“尊重的教育”这一课,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岂不是更可贵?

    的确,尊重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未必见于行动。而在公共领域,有些言行已经不仅不是尊重,更可说是轻慢了。前不久有段视频,很多人排队去摸“霍去病”石碑,据说每天都有上千人,因为相信摸一下真的可以“去病”。摸碑效果的真假显然不难判断,暂且放下基本认知能力不说,不管出于什么心理,仅是把手伸向石碑的一瞬间,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就消失殆尽了。

    呼唤类似的尊重,或许还需要长久的拉锯。以文物为例,“请勿触摸”“请勿拍照”早成规矩,可是一旦兴致来了,手就不听使唤。而实际上,尊重文物不妨让它“静静地美”。如果还有更深层尊重的话,那就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是给文物以“尊严”,这不仅是最大可能地修复文物、展示文物,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一样,而且是在创意与服务中让观众最大程度地理解文物、感受文化。

    不管是具体的人、细微的事还是陈列的物,给彼此一个舒适的空间、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距离,才是真正的尊重。很多时候,之所以尊敬少了、轻佻多了,或许只是少了点同理之心。看不到他人的辛劳,才会打“连环夺命call”;不顾及朋友的感受,才会太把自己当回事,始终认为“你的就是我的”;而视代代传承的文脉为玩物,才只会把书画当纸张、把碑刻当石头。无论是“敬”还是“重”,都是诉诸人类情感并培养情操的过程,敬人者会自重、自重者更要敬人,懂尊重的“人设”才能立得住。

    单个的人是弱小的,所以才需要文化,把不同的个体黏合在一起。而互相之间的尊重,正是“人类黏合剂”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有序社会交往的基础。一位教育哲学家曾说过,人和人之间应该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这就是说,对他人不要抱着一种“第三人称”的冷漠,而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面对面的温度。尤需记住,彼此弯腰致敬时头不会相撞,才是合适的距离,也才有真正的尊重。

(1)、文章第1段讲述了董卿采访的事例,其作用是
(2)、作者认为对人、对物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②对人、对物都要给对方留出合适的空间和距离。

(3)、第3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引用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其作用是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董卿跪访嘉宾的事例引出话题,逐层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人与人的交往要保持合适的距离才有真正的尊重。 B、作者认为“子敬父”不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唯一的尊重方向,父子交流,是两个主体间的对话,两者应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 C、文章第4段以摸霍去病石碑为例,从正面论证了如何尊重文物;第5段则以纪录片为例,从反面论证如何给文物以“尊严”。 D、文章告诉我们,尊重他人,应该怀有同理心,对待他人,不要抱着“第三人称”的冷漠,而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的温度。
(5)、你是否同意单霁翔院长的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材料链接)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院之一,馆藏文物近180余万件。单霁翔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外交惯例,建议任何来宾的机动车都不要穿行于紫禁城的开放区,即便是国家元首的。他甚至亲自拦下了到访的法国总统的车队,让这位总统步行进入故宫午门参观。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海防导弹
      导弹家族中,用于攻击海上舰船的导弹,统称为反舰导弹。我国习惯上将这类现代化武器称为海防导弹。海防导弹发展十分迅速,早已成为海上作战的主要武器。请看1982年英阿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的一个战斗场面。5月4日上午11时许,天气恶劣,时速达到120千米的飓风,把海浪掀起十几米高。造价高达2亿多美元,载有280名水兵的英国现代化大型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在马岛以北海域执行雷达警戒任务,舰上的搜索雷达能发现距马岛460千米的空中目标。阿根廷一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由300千米外的“5月15日”航空母舰起飞,超低空飞行,躲过英舰的雷达搜索。12时过,飞机飞临英舰46千米处,飞行员将“超级军旗”号猛然拉起至150米高度,在30秒内迅速打开机上雷达,搜索目标,将目标指示数据输入由法国购买的“飞鱼”导弹(导弹就挂在飞机右翼下)的计算机,按下发射按钮,“飞鱼”导弹离开机身,一头向下扎去,在距海面3——4米高度向“谢菲尔德”号呼啸而去,将“谢菲尔德”号舰体中央吃水线以上打穿一个大洞,在舰体核心部分爆炸。英舰上的水兵经过5小时生死搏斗,扑救无效,舰长下令弃船。大火一直烧到次日下午,这艘现代化大型驱逐舰最终沉没。这次空舰导弹的精彩表演震惊了世界。
      海防导弹能从地面车辆、水面舰艇、空中飞机、水下潜艇等多种平台上发射,既可打击固定目标,也可打击活动目标。这类导弹尺寸小、飞行弹道低,敌方对其探测、拦截都较困难。这类导弹成本低、用途又广,而且技术更新快、命中精度高。“飞鱼”导弹的“表演”,将这些特点充分展示出来。这些特点也表明,这类导弹对于我国以中小型舰艇占多数的舰队特别适用。我国自1961年成立研制海防导弹的专门部门以来,通过走基本型系列化的道路,不断加快武器型号的发展进程,已研制并装备部队的海防导弹达20余种,其中包括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潜对舰各种类型导弹。其中海鹰二号岸舰导弹,其武器系统的改进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最大有效射程95——100千米,全弹质量近3吨,一弹足以击沉或重创一艘3000吨级的驱逐舰。海鹰二号G型弹、A型弹、B型弹、C型弹,都是以海鹰二号为基本型的岸舰导弹系列产品。此外,我国还研制成C802岸舰导弹,射程达120千米。60年代即装备于两种导弹快艇的上游一号舰舰导弹,射程8——40千米,发射质量2.1——2.5吨,在最后的自导飞行阶段,能依靠自身携带的雷达导引头自动搜索、捕捉、跟踪目标。后来又进行了多项改进,如降高飞行,换装新型雷达导引头,装备了新型导弹驱逐舰。1984年完成设计定型飞行试验的C601空舰导弹,填补了国内空白。射程25——100千米,全弹质量2.44吨,一发导弹足以击沉或重创一艘3000吨级以上的驱逐舰或万吨级的运输舰,必要时可齐发齐射。
      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利用令人难以置信的少量经费,研制了各种类型的海防导弹,填补了国防建设的空白,许多型号导弹的战斗性能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选自《兵器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Cc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儿歌

邓云乡

    古人说:“千秋万岁名,不如少年乐。”也还记得袁子才的一句名诗:“不羡神仙羡少年。”这都是至理名言。别的不用多说,在北京的夏日,看着听着娃娃们唱歌,就使人感到有说不清的乐趣。

    为什么说夏天呢?因为五月端午之后,天气渐热,万物生发,人们都换上夏衣,男孩子小褂、汗背心、短裤,小姑娘也是花小褂或者花裙子。孩子们都在户外玩,有趣的事情多了,所以夏天的儿歌也特别有情趣。

    (甲)夏天天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用不着等什么“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头顶上一片黑云,西北风一卷,“噼里啪啦”就下起来了。小孩们欢喜地在小院中乱跑,大人在屋里、廊子上还喊不应。这时就会有一首动听的儿歌: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反复地唱,欢蹦乱跳,十分顽皮。

    (乙)夏天雷阵雨来了,又是风,又是雨,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似乎都是一个避风港,每间屋子似乎是一条小木船,在风浪中震撼着。母亲抱着被子,从窗眼里望着外面的雨,唱着儿歌道:

    风来了,雨末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至于为什么是“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却没有人注意,只是这样说。后来看到老先生们写的儿歌的书,说是“背着谷来了”,这可能是南方的说法,而北方仍然是读“鼓”的。难道说北京夏天的儿歌只是这两个吗?不然,北京夏天还有一个最美的儿歌,那是其他任何地方也没有的。

    (丙)几场好雨过后,小小的四合院中,都是花花草草,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漉漉的。在当院荷花缸、大水缸外面,在各屋的马头墙角上,在大树的根部……都有小小的蜗牛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在爬行。这个背着半透明躯壳的小动物,永远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住,或为分不到房子、交不出房租而发愁,它永远是那样善良而悠闲地、像诗人散步般的爬行着。北京话很奇怪,因为没有水牛,所以语言中没有“水牛”的词汇,却把蜗牛叫“水牛儿”,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小不点,写出来两个字完全一样,这不要说外国人翻译起来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听到恐怕也会弄不清楚。它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孩子们把它轻轻地拿在手中,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盼望着它的触角快点伸出来,抑扬而深情地唱道: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噢!你爹你妈,给你买烧羊肉吃噢——

    妙就妙在似通非通之间。

    我在北京做小学生的时候,已过了玩水牛儿的年龄了,但我听惯了妹妹们和同院小孩玩的时候的歌唱声,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

(选自《燕京乡土记》,邓云乡著,中华书局2015年6月版,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⑧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⑨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⑪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父亲的课堂

明前茶

①十年后,他还记得中考结束那年,父亲回家探亲时,进得家门第三天,就嫌弃他的惫懒、柔弱、优柔寡断与吃饭慢,决定带他去骑行川藏线。

②身为军人,父亲说干就干,立刻买了一辆新的山地车、折叠式帐篷、迷你压力锅,还有冲锋衣什么的,马上带他进行适应性训练,每天骑行50公里。

③当时,他很不乐意父亲这般不容分说地干预他的生活,中考好不容易结束了,不是应该躺在沙发上紧握游戏手柄么?一个时常在儿子的生活中缺席的男人,凭啥对他的性情与吃饭速度指手画脚?他好几天幻想着自己在父亲面前爆发并摔门而去,然而,不知为什么,一到父亲那张黑红的国字脸面前,他就像新兵见到连长,满腹的委屈与愤懑都咽了回去。

④母亲看着不忍,在厨房里小声争辩,说儿子还没有完全发育好,他身体瘦高,穿着冲锋衣顶风上坡时,像一只翼装大鸟,“你就不担心他路上生病吗?”

⑤父亲淡淡地说:“我唯一的儿子,我有数。听着,我不想他长大后经不起磋磨,这会害了他自己。”

⑥母亲不响了,只是给父亲的行囊中硬塞了十几条巧克力,和6支防晒霜。

⑦十年以后,那场砥砺风雨和暴晒的骑行中,父子间起过什么争执,他已经忘了。他记得的,是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一手死死地摁住他的脑瓜,一手帮他涂防晒霜的场景;是父亲把方便面底下卧着的茶叶蛋,硬塞到他碗里的场景;是高原上的冰雹雨降临时,父亲不容分说把唯一的不锈钢脸盆顶在他头上的场景;是父亲站在高坡上,朝坡下倒卧不起的他怒目而视的场景……是的,他是怎么撑下来的,这318国道上炼狱般的25天?可能,支撑他的,是父亲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些许轻蔑与失望吧,父亲跟沿途的修车铺老板、小饭馆伙计、小旅馆老板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这小子,百无一用是书生,老刘家的精神气,到他这一辈,恐怕要断。我这一趟拉他出来,就是想练一练他的精神气。

⑧他一直不服父亲给他贴的标签:书生怎么就百无一用了?老刘家的精神气,为什么由你说了算,而不是由我说了算?等着吧,总有一天,我的筋骨会结实,我的目光会锐利,我会修山地车,会在强风中搭帐篷,会看北斗七星寻找方向,会在旷野上点燃篝火,我将会比你更耐压、更有眼光。我等着,等你老了,看你会不会像今天这样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⑨为此,他在骑行的后半段路上目光如炬,沉默是金,连父亲给他挑破脚上的水泡,并给膝头敷上膏药时,他都咬着牙一声不吭。他看到,父亲脸上深不见底的威严裂开了口子,一丝颤栗掠过他的腮帮肌肉。就在他在心里举拳怒吼“不要你心疼”时,那条口子已经合拢,父亲掉头而去,丝毫不带感情地说:“熄灯睡觉,明天6点半开始骑行,要躲过下午三点以后的雷暴。”

⑩他最终和他沧桑满面的自行车,一同见到了布达拉宫。仰望那耸立在高天薄云之下的神圣殿堂,一尘不染的白色楼宇中簇拥着肃穆的深红楼宇,只一瞬间,他的眼泪就流了一脸。他意识到,他的少年时代提前结束了,而这一切,都是拜父亲所赐。他不知道自己是应该怨恨他,还是应该感激他。

⑪十年后,他成为一名博士生,在大学的高分子实验室里,师兄弟们一边做着对比实验,一边聊起“父亲的课堂”。他发现,大部分都市男生都在成长的某一刻,受到父亲毫不留情的敲打。

⑫有人被要求自己组装家具,父亲指导他看说明书,刚装好书柜的外框架,就把冲击钻、膨胀螺丝和工具箱一股脑儿交给了他,父亲就出门长跑去了。他打电话给叔叔、舅舅,所有的人都深表为难,因为,谁也不能阻挡一个男人“不是把儿子培养成国王,就得培养成匠人”的决心。

⑬有人被要求冬泳,哆哆嗦嗦不敢下水,就被父亲所在的“老男人冬泳队”鼓掌群嘲;而为了耐寒训练,他还被父亲强押着,用一大把雪猛搓四肢,直到皮肤下面的血火辣辣地热起来。

⑭有人被要求一个人坐27个小时的绿皮车去大学报到,带着两个28寸的大箱子和一捆被子,父亲在火车只停靠两分钟的车站上,把自己的遮阳帽往儿子头上一扣,就掉头而去。

⑮还有人在假期被要求,每隔一天值一次夜班,独自陪护病重的爷爷,在深夜,每过一个小时,就要起床探看吸氧面罩后面的爷爷是否有任何异样,是否需要喝水或咳痰。他必须,学会为吊着水的爷爷穿脱衣服、擦拭身体、按摩翻身,查看有没有褥疮等意外的发生。父亲教给他护理手法,教给他与护士和值班医生打交道的方式,教给他直面生死的勇气。

⑯可能,相比母亲那种柔软包容的管教方式,父亲的教育都是有点硌人的,可到了男生成年后,回过头来看,这种严厉的课堂,却是为他们结结实实补了一次钙,让他们从精神上到身体上,都强健了起来。

(选自2022年第8期《青年文摘》,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①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肯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恕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 , 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美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选自老舍《济南的秋天》)

【乙】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喜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曲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选自七上材《济南的冬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