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黑足猫——世界上最致命的小猫

一剪梅

    ①随着2018年BBC开年吸猫大片《BigCats》的热播,黑足猫这种小萌猫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瞬间吸粉无数。据美国“生活科学网”(LiveSaenCe)报道,地球上最致命的猫科动物不是大型狮子或跑得快的豹子,而是鲜为人知的小型动物——生活在非洲的黑足猫。

    ②黑足猫平均重1.6千克,体长只有36-52厘米,身高20厘米。黑足猫是夜行动物,能攻击比自己大4倍的小羊。黑足猫的名字来源于它们足底有黑色的标记。

    ③黑足猫原产于非洲南部草原,目前只在3个国家出现: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

    ④黑足猫只生活在开阔的矮草栖息地,干旱稀树草原,灌木丛和半荒漠地区。它们不需要特意饮水,但是仍然无法在地形开阔、极端干旱的荒漠深处生存。

    ⑤虽然外表看上去很可爱,但黑足猫是地球上最致命的猫科动物,比一头有着蓬松鬃毛的狮子、毛皮光滑的豹子或隐秘的老虎都凶悍。在PBS频道的《自然》迷你剧节目里,一系列“超级猫科动物”中,尽管黑足猫的体型很小,但他一夜之间捕食的猎物比豹子在6个月内捕食的猎物数量还要多。因为黑足猫很小,在高高的草丛中,它们比大猫更难被追踪。正因为黑足猫在野外很难被观察到,所以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现在研究人员用特殊的光敏相机拍摄到这些夜行的猫科动物,记录下它们捕猎的镜头,在这以前是无法实现的。

    ⑥黑足猫用3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捕捉猎物。有一种方法被称为“快速狩猎”,即黑足猫埋伏在高高的草丛中,突然跃出捕捉鸟或啮齿动物等小猎物。另一种办法是“半路堵截”,当猎物慢慢地穿过栖息地时,黑足猫悄悄地爬到猎物近前捕猎。最后一种方法,它们在猎食动物的洞穴附近守株待兔,叫做“静坐狩猎”,他们能一动不动的等上2个小时。一个晚上,一只黑足猫会杀死10-14只啮齿动物或小鸟,平均每50分钟就会杀死一只,而且捕猎的成功率高达60%,大约是獅子的3倍。黑足猫之所以要拼命捕猎,是因为他们新陈代谢速度快,需要不断补充能量。

    ⑦黑足猫捕猎鸟类、啮齿动物甚至栖息在草原生态系统的昆虫,其中主要还是啮齿类动物,这占了他食谱2/3的分量。一只黑足猫一年能消灭掉3000只鼠类,因此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作用很大。然而放牧家畜破坏了黑足猫的栖息地,使它们的处境岌岌可危。

    ⑧希望人们能善待黑足猫,保护黑足猫。

(摘自《青少年科技博览》2019年第5期,有改动)

(1)、通读全文,概括黑足猫的致命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2)、第⑥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就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保护黑足猫提出两条建议。

(材料链接)(2019年5月11日北京科技中心)随着人类生活区的扩张,黑足猫的栖息地不断缩减,黑足猫还面临着人类的非法捕杀,目前只有大约13000只野生黑足猫个体稀疏地分布在栖息地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已经将黑足猫列为易危动物。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种”出石油
        ①据科学家粗略估算,全球绿色植物每年产生的碳氢化合物可达300亿吨以上,只要将这些植物进行高压、高温加工,就能够制造出和石油成分相近的产品。目前。全球绿色植物储存的能量,大约相当于8万亿吨煤或8∞亿吨石油。可以说,植物是一座巨大的储油库。
        ②科学家研究发现,可用于制造石油的植物品种很多,不少乔木、灌木、海藻等含有极为可观的天然炼油物质。美国科学家选用了千余种最富生产能力的水藻进行实验,从其体内提取类脂化合物以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转变成汽油和柴油。前苏联的科学家经过引导性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从锯末中也可以提炼出人造石油,这种植物能源比传统的石油和煤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首先,它便于就地生产利用,省却了远距离输送,因而成本比较低廉;其次,植物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一般不会形成有害物质,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易于被植物吸收,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有利。
       ③众所周知,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许多植物也可直接产生碳氢化合物。倘若能够以适当的方法把这些碳氢化合物提取出来,我们就可以得到所谓的产绿色石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的卡尔文教授,在一个人工石油植物种植场,种植了一种名叫“尤加利”的树木。这种树木的茎和种子中均舍有这种可燃物质,1000平方米土地每年产5桶“绿色石油”,每桶成本仅20美元,而当时每桶石油的价格是30美元。他的成功,推动了全球的石油植物研究。
       ④资料表明,美国现已拥有一个上百万平方米的能源植物速生林,英国已批准兴建一个石油植物园,瑞士已经制定出一个利用植物石油取代全国半数石油消耗量的计划。可以说,用不了多久,人类将“种”出石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鹦鹉流浪汉
        ①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
        ②室内的暖气烧得很热,我开了阳台的门透气。过了一会儿,我想去把门关上。就在我把门往回带的那会儿,我的手碰到了一个软沓沓的东西,把我吓了一大跳。那东西黑糊糊凉飕飕的,就蹲在外面的窗台上,不停地颤抖。看仔细了,却是一只小鸟,好像是冻僵了。壮壮胆伸出手一把抓住它。它温顺乖巧,绝无反抗之意。用掌托着,举在灯下,才看清是一只绿颈黄翅的虎皮鹦鹉,身子小小的,半死不活地耷拉着脑袋,微微有一丝气息。两只脚爪,一个只剩下两枚脚趾,另一个,一枚爪子也没有,只留一坨光秃秃的脚掌,立在桌上,站都站不稳。
        ③不知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这样一个北风呼啸的黑夜里。它必是已经筋疲力尽了,为着寻找一个温暖的栖息地。而它居然能在黑暗中用最后一点儿气力,奔向一扇透出热气的门缝,可见它是一只生存力顽强的鹦鹉。
        ④阳台没有封闭,只好先把“鸟笼子”挂在厨房里。垫上接鸟粪的纸板,拴上仿树枝的竹筷,系好米盅和水杯,为收留这位气息奄奄的入侵者。
        ⑤这小家伙实在是饿坏了。吃相像个饿死鬼。
        ⑥第二天一大清早便被它喳喳的叫声吵醒。又喂它米和水。它扑过来,吃得贪婪而疯狂,犹如风卷残云,顷刻间一扫而光。
        ⑦大吃大喝了几日,它变得身子浑圆,羽毛锃亮。常用那两根脚趾,金鸡独立,牢牢地攀在筷子上,走钢丝一般,小眼睛警觉而锐利地洞察四方。叫声一日比一日地高亢嘹亮,虽然音律音调全无,一片聒噪之声而已,它却自我感觉极佳,傲慢得像只老鹰。
        ⑧吃也容忍了,叫也容忍了。想着外面世界的无奈,只希望它从此在我的笼子里安分守己。可它却几乎一刻不停地在笼子里跳上跳下,尖尖的小嘴急促而猛烈地啄着笼边的钢丝以及笼子里一切可以啄出响声的东西,试图诉说它某种未竟的愿望。胸脯上白色的细绒毛,一片片飘落下来,在空气里浮荡着,如同一份份难以阐释的宣言或是传单。有时它就在笼子里长时间地兜着圈圈,像是一只失控的钟表。
        ⑨丈夫被它吵得坐不住,说它一定是想晒晒太阳了,它本来就是天上树上的东西。
        ⑩就把笼子挂在阳台的钩子上。阳光洒在它翠绿的羽毛上,它昂起小脑袋仰望着蓝天,忽然停止了连日不断的哀鸣,变得非常非常安静。眼睛里闪烁着一种温柔的光泽。
        ⑪如果那时我能感到,在它这短暂的宁静中,一个天赐的逃跑机会正在临近———我会加固那只笼子吗?我不知道。
        ⑫那天,就在中午时分,我偶然走近阳台,一抬头,发现它已撞开了笼子顶端的盖板,身子悬在笼子的出口。正挣扎着想从笼子里拱出来。我叫一声不好,忙拉开门冲到阳台上去———却已晚了一步。就在我接近笼子的那一刻,它猛地钻出了笼子,拼命地扇动着翅膀,嘟的一声,像粒子弹似的,往天空射去
        ⑬它走得义无反顾。连头也不回。顷刻间就没了影儿。
        ⑭废弃的笼子在风中摇晃着。我不知它如今在哪里?也许它早已被冻死在野外了。但重要的是,它宁可被冻死,也不愿囚于一室一檐之下。于是,寻找和回归自然,就成为它一生中不断重复的主题。

                                                                                                                                                                                                                (摘自《张抗抗散文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脑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别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______________1______________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同词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的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为“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阅读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王涛

    ①父亲离开我已经快八年了,一直想要写点什么来与他老人家再次长谈,但迟迟没有动笔,原因在于我怕自己仍然达不到父亲的希冀,怕父亲失望。

    ②我的父亲叫王保金,1929年生于河南商水县谭庄曹渠村。1942年的天灾人祸使父亲在幼小的年纪便成为孤儿。13岁对日作战,后加入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日。父亲是末代八路,而我1976年下乡插队,算是末代知青。我总是希望从各自的履历中找到我与父亲的相同点,虽然牵强,这也可能是我与父亲之间存在的那份属于宗教范畴的缘分吧。

    ③【     】父亲参加八路军后即当了卫生员,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成长为看护长、助理军医、团卫生所长。1959年父亲刚刚而立之年,正是大有可为、也是大有作为之年,但一场重疾使父亲离开了一线部队,回到绵阳军分区干休所工作。几十年中,父亲始终保持刚直不阿的品格,许多过去的同事、部下职务都超过了父亲,从未听过父亲讲一句埋怨的话,父亲也从未为自己的职务升迁找过任何领导。有时别人转述当年的往事,都是淡然地一笑了之。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1978年3月到陕西省军区当兵,当时省军区政委蔡长元将军的夫人曾是父亲的部下,她说有事可以找她。而那时,正值部队提干方式改革,不直接从战士提干。我当时在团里代理新闻干事,曾经获得过省级新闻奖一等奖,团里领导为了留下我想尽了办法。也许是受了父亲品格的影响,直至复员回家,我也没有到蔡家去过,有求于他人。父亲给我最弥足珍贵的启示就是:人只要守住本分,拒绝过分,就会自尊、自重、自强、自立。

    ④【     】记得1973年的夏天,我发烧在家,听到父亲和几个战友就在家中的另一个房间聊天。突然,我听到父亲一边重重地敲击着桌子,一边厉声说道:“贺龙跟了他这么多年,是不是叛徒,难道他心里不清楚?”以我当时的年龄,已经能够听懂父亲所讲的“他”指的是谁了,当时的震惊和震撼,现在都铭心刻骨。如果换了别人讲这样的话,我会如何冲动也未可知,但这话是从父亲口中讲出来的,对我幼小心灵的触动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那以后,凡是遇到所谓神圣的人与事,父亲那铿锵的声音就会在耳边响起,督促着我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出判断,而不随波逐流。

    ⑤【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能够用极短的话,把生活的哲理全部浓缩于其中,让我终身受益。记得,1976年6月,我高中毕业准备下乡插队,送我走的前一个晚上,父亲对我说:“孩子,你就要独立面对生活了,记住,就是天塌下来了,也要把今晚的觉睡好,明天再想办法。”当时父亲讲这话的时候,我似懂非懂的,今天,我已经超过了父亲当年给我讲这番话的年龄了,才真正感到,真是至理名言呀!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个平和宁静的心态,这是应对人生艰难和不易的法宝。

    ⑥【     】2004年,我在广西桂林市挂职任市委副书记,初夏,父母到桂林来看望我。一天,我陪二老到阳朔游览,正是吃午饭的时候,突然发现县城附近的山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父亲焦急得一下子站起来,马上催促我说:“着火了,你快去处理,不要管我们。”我当即出外给市委值班室打电话,让他们即刻通知阳朔县委书记、县长,要他们抓紧处置。我自以为处置得当,当回到父母休息的地方时,父亲却又突然问我:“你为什么不去现场,哪有你这样当市委书记的?”脸上的表情很凝重,显然是生气了。我赶紧给父亲解释:“县委书记和县长会去的”,说话间,我的手机响了,阳朔县委书记给我来电话,说他已经到了现场,正在指挥灭火,让我放心。我便对父亲讲:“县委书记已经到了现场,没有问题了。”父亲却仍然十分生气地说:“你没有去现场,怎么敢说没有问题了,你今天就应该到现场去指挥。”我顿时无语了,不敢再和父亲辩解。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我与自己的父亲,完全是两代人啊,他们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一代共产党人。在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心中,责任不卸,担当永在;而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有些人太职业化和职场化了。我们这一辈共产党人虽然多读了点书,时常“乱花渐欲迷人眼”,但那也不过是“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自我感觉罢了,这对中国并不重要,父亲那一辈人身上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才是当下中国最应传承的。

⑦也就是从那一瞬间起,我才意识到,父亲永远都是我的老师!

(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片叶子落下来

(美)利奥·巴斯卡利亚

       叶子弗雷迪长大了。春天的时候,他还是个初生的嫩芽,从一棵大树树顶的大枝上冒出头来。弗雷迪的身旁有成百上千的叶子,都跟他一模一样。不过,他很快就发现没有两片叶子是真的一样的,尽管大家都长在同一棵树上。

       弗雷迪最好的朋友是丹尼尔。他还觉得丹尼尔是最聪明的。丹尼尔告诉大家说,他们都是大树的一部分,大树有强壮的根深深埋在地底下。枝头上唱歌的小鸟、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阳,还有季节的变化,不管什么东西,丹尼尔都有一套道理解释。

       弗雷迪觉得当叶子真好。他喜欢他的树枝、他的叶子朋友、他高高挂在天上的家、把他推来推去的风、晒得他暖洋洋的太阳,还有在他身上洒下温柔洁白身影的月亮。

       夏天特别好,弗雷迪觉得。公园里来了许多人。他们都来到弗雷迪的树下,坐在那里乘凉。老人们总是静静坐在清凉的草地上,几乎动也不动。他们喃喃低语,追忆过去的时光。小孩子也很好玩,虽然他们有时会在树皮上挖洞,或是刻下自己的名字。不过,看到小孩子跑得那么快,那么爱笑,还是很过瘾。

       但是弗雷迪的夏天很快就过完了。就在十月的一个夜里,所有的叶子都冷得发抖。一层薄薄的白色东西披在他们身上,太阳出来就马上融化,变成晶莹的露水。

       又是丹尼尔告诉他们:他们刚经历生平第一次降霜。秋天到了。

       转瞬之间,整棵树,甚至整个公园,全染上了浓艳的色彩,几乎找不到绿色的叶子。阿弗烈变成深黄色,班成了鲜艳的橙色,克莱儿是火红色,丹尼尔是深紫,弗雷迪自己则是半红半蓝,还夹杂着金黄。多么美丽啊!弗雷迪和他的朋友把整棵树变成如彩虹一般。

       “我们都在同一棵树上,为什么颜色却各不相同呢?”弗雷迪问道。“我们一个一个都不一样啊!我们的经历不一样,面对太阳的方向不一样,投下的影子不一样,颜色当然也会不一样。”丹尼尔说,这个美妙的季节叫做秋天。

       有一天,风儿生气了似的扯着叶梗推推拉拉,很有些叶子从树枝上被扯掉了,卷到空中,刮来刮去,最后轻轻掉落在地面上。

       “怎么回事?”所有的叶子都害怕了起来,“秋天就是这样。”丹尼尔告诉他们,“时候到了,叶子该搬家了。有些人把这叫做死,任何东西都会死。我们体验太阳和月亮、经历风和雨。我们学会跳舞、学会欢笑。然后我们就要死了,谁也不知道会在哪一天。”

       弗雷迪发现其他叶子不断在掉落。很快地,整棵树几乎都空了。“我好怕死。”弗雷迪向丹尼尔说。

       “春天变夏天的时候,你并不害怕。夏天变秋天的时候,你也不害怕。这些都是自然的变化。为什么要怕死亡的季节呢?”

       “我们的树也会死么?”弗雷迪问。

       “总有一天树也会死的。不过还有比树更强的,那就是生命。生命永远都在,我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死了会到哪儿去呢?”“我们会回来吗?”

       “没有人知道,我们可能不会再回来了,但是生命会回来”

       “如果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弗雷迪继续问。

       “是为了太阳和月亮,是为了大家一起的快乐时光,是为了树荫,__________________。

       那天下午,在黄昏的金色阳光中,丹尼尔放手了。掉落的时候,他似乎还安详地微笑着。“暂时再见了,弗雷迪。”他说。然后就剩弗雷迪一个了,他是那根树枝仅存的一片叶子。

       第二天,下雪了。弗雷迪发现自己的颜色褪了,变得干枯易碎。一直都好冷,雪压在身上感觉好沉重。一阵风把他带离了他的树枝。一点也不痛,他感觉到自己静静地温和地柔软地飘下。往下掉的时候,他第一次看到了整棵树,多么强壮、多么牢靠的树啊!他很确定这棵树还会活很久,他也知道自己曾经是它生命的一部分,感到很骄傲。

       弗雷迪落在雪堆上。雪堆很柔软,甚至还很温暖。在这个新位置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适。他闭上眼睛,睡着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在路上

①每天驾车蜗行在北京拥堵的道路上,脑中经常闪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日子长了,发现这些想法有时其实挺有意思。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条漫漫长路,这些想法就有了一点儿人生启示的味道。

②常常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在拥堵不堪的路段,明明谁也无法按规定的时速前行,但总有车技高超的好汉,驾驶或豪华或不豪华的轿车从身旁呼啸而过。忽而突然并线,忽而强行超车,东穿西拐,愣是能在无法奔驰的路段找到狂奔的感觉,总是能从无路可走的地方杀出一条“坦途”。在他一路“车技”表演的过程中,像我等驾龄不长也不短的“二把刀”,只有心生艳羡或行注目礼的份儿。有几次这类好汉从身旁一闪而过,若不是做过门将的我反应还算迅速,没准儿就要发生车毁人亡的悲剧。正当我气愤难当的时候,却闻重金属打击乐伴着狂放而得意的笑声从车中飘出。我自认活得没人家潇洒,也无力与其较量车技,只好甘拜下风,继续在自己的车道中蜗行。

③有趣的是,行至前方红灯处,竟意外发现那辆潇洒之极的“飞车”也乖乖地停在横线等候,一路狂奔历尽艰险,似乎并未使它遥遥领先,把我等“菜鸟”远远抛在后面。忙活了半天,原来大家仍然在一条起跑线上。既然如此,这一路闪转腾挪、横冲直撞,又是为了什么呢?一个红灯处情形如此,到达终点大家是不是也难分先后呢?看来,规规矩矩驾驶,与绞尽脑汁、争先恐后、使出十八般武艺在路上折腾,从结果上说实在没有多大不同。

④其实人生的路也差不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目标,达到目标的路都很漫长。是按照既定的“交通规则”不疾不徐、舒缓有致地前行,还是费尽心机,争先恐后,在人们的一片唾骂声中踉跄前冲、勉强硬行,甚至摔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每个人当然有自己的选择,无需别人操心。在我看来,人生的“路况”是相对固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抱怨道路狭窄、路面不平、道路发展速度赶不上汽车发展速度没用,指责红灯太多、骑车人不守规矩、行人乱穿马路也不起多大作用。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外在环境的改变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很长时间。与其指责抱怨,不如反求诸己,选择一种相对平和自救的方式,将自己置于更加安全有效,别人看来也不闹心的人生状态里。

⑤而人生路上的潇洒君子可能对这种看法不以为然。他们奉行的是一种自以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处处要强,事事争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们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还是其乐无穷。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乐而忘忧,乐不可支,此乐何极!

⑥相对而言,前者活得可能比较单纯、比较简单、比较没有色彩,“过程的丰富性”远不能与潇洒君子相媲美。你看人家潇洒君子是多么丰富、多么充实啊!只要有一辆车走在自己前头,就要设法超过去,哪怕冒着被警察抓获的危险,也在所不惜;只要有一辆车挡了自己的去路,就要把喇叭按得山响、车灯闪得贼亮,唯恐人家不知道他来了。他为“过程的丰富性”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辛劳,承担了常人根本不愿承担的风险和成本。他从中的确得到了乐趣,也收获了路人的白眼和鄙视。或许他真是一个“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只重过程,不看结果”的超拔之士。但在常理看来,他却不免有些可笑。因为在“一路超越”的过程中,他不是算计别人,就是被人算计;不是冒犯别人,就是被人冒犯;不是加害于人,就是为人所害。他比一般人多付出了智慧和力量,也比一般人多承受了危险和恐慌。他的人生成本无疑是很大的,而他的实际收获可能是很可怜的。至于“过程的丰富”,那不过是他的自我安慰,别人未必作如是观。想想那些我们身边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不惜机关算尽的“聪明人”吧,想想那些我们熟悉的人生路上的抢跑者和越位者吧,与人们的无情否定和彻底不屑相比,他们收获的那点可怜的“实惠”又算得了什么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