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

    操曰:“徐庶之才,比君何如?”昱曰:“十倍于昱,”操曰:“惜乎贤士归于刘备!羽翼成矣!奈何?”昱曰:“徐成虽在彼,丞相要用,召来不难。”操曰:“安得彼来归?”昱曰:“徐庶为人至孝,幼丧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现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师侍养,丞相可使人赚其母至许昌,令作书召其子,则徐庶必至矣。”操大喜,使人星夜前去取徐庶母。

【乙】

孙乾密谓玄德曰:“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若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玄德曰:“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众皆感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1)、以上两则选文出自名著《》,作者(人名)。
(2)、依据选文【甲】说明曹操想要“召来”徐庶的原因。
(3)、由【甲】【乙】两则选文可以看出曹操和刘备在品性上有什么不同?
举一反三
阅读《去看崖花》,完成后面小题

去看崖花

董华

    ①走进大山五年了,人世间的纷争,已渐渐忘却;世上的名利俗欲,亦如过眼云烟,杳然不知其归。在这百里深山,和山作伴,和云对语,总感心性怡然。山川草木,风土人情,举凡之物,都和我结下情缘。

    ②但是,引我对山地牵魂彻骨,时时愿回眸以望的,却是那岭上的崖花。

③大概灵性所至,在我走入大山的第二年,便给这里成立了一个文学社,起了个美韵撩人的名字——“绿谷”。这样,就招来一些文学青年和我一起“修炼”。我也就不显寂寞了。这天,又来了一个山民之子找我串门,叙谈之间,我谈起山地的新鲜。之后,略乎抱怨地说,山里是物都好,就是花开得晚,比平原城镇差时节多了。他听了,微微一愣,便摇头,连说不对不对,正着眉眼看我说:“我们这里的崖花不算么?现在正开着呢!”

    ④看他认真,我直想笑。心细忖量,“春分”节才过两天,春寒未消,这北方峡谷能有花开的踪影么?虽说不信,但也商定,第二天去看崖花。

    ⑤十渡这地方,我已经熟悉了。这里山有山的形,水有水的样儿。山既有北方大山的雄奇伟岸,又有江南水乡山脉的灵秀;只不过缺少植被,少了那雅歌投壶的名士兴怀弄娱的茂林修竹。这水呢,清流见底,四时不涸,河湾处大抵行得船。我乐得随我的伙伴逍遥而行,不图看花赏景,只想领悟这山水奇秀。

    ⑥跳过两排拒马河浅流的“搭水石”,迈过一道荆梢柳枝篷拱的木桥,便开始进入峡谷山道。山道真是山道,磕磕绊绊尽是大大小小石块儿。石块堆里寻踏处,走过三里许,棉裤可就有些裹腿,我早就没有了之前的“逍遥”。有心喊“歇”,伙伴已登半山梁。远远地,见他招手,山风里送来一声粗犷:“崖花开了哎——”

    ⑦好不容易站到他立脚的位置,顺他手指去望,就见光光一面崖壁上,有一蓬蓬绿,一团团白。像山阴积雪,像绿云靠石……山地人腰腿真是劲捷!眨眼间,这个伙伴猿行雉伏,手勾岩缝,攀援而上;又如同驾一片青云,怀拢绿枝,飘至近前。

    ⑧拣一块平石,我们坐下。疲劳之感瞬间消散,拉直了眼睛去看那采来的崖花。它花瓣玉白,叶儿苔绿,枝梗是绛红。簪立的花朵宛若大枚玉扣,白的宁静;那叶如老桑,绿的沉实;绛红的枝梗,像是紫铜铸就的筋挺……我端详着花,又去眺望朋友采摘的地方,好生奇怪:那危崖耸立之处,裸露的全是绛色的山石,一根草都不长,何以这崖花却生长得如此茂盛呢?自然界的伤害是少不了的,旱冻两极是它天敌,偏又不择地势,降生在坚硬无比的危岩峻岭,春寒料峭却可以怒放天香,这是生命力多么强韧的植物!如果不是身历其境,怎会相信这深山野岭有这么一种生存强壮的物种啊。

    ⑨“这崖花……不生平川,只长在京西山地……”耳边传来闷闷气音,“我们这儿是老区,抗战时期山地埋种了许多悲壮……”说着,他依然正眉看我,眼神里压上一道沉郁,我心倏的一紧。他指点着让我看:哪道山掩藏过兵工厂,哪个村庄建过抗小学堂,哪片洼地平西支队在那里操练,哪儿歼灭了多少“扫荡”的日寇,哪儿是六壮士为掩护乡亲和县政府转移舍身跳下的悬崖……尽管他把沉积在山谷半个世纪的往事,说得轻声慢语,但我却似乎有“轰轰”的大音在耳边彻响。是风声,抑或是雷声。

    ⑩——真有了山风。我解开衣襟,任山风灌进胸膛,灌得满满。此时,风也吹动了崖花,簌簌作响,像是和着苍邃的风声歌唱。我忽然想起,前不久读过的《晋察冀革命诗抄》,里面陈辉烈士的《拒马河之歌》就作于此地。我在小学课本里就读过他坚持信仰、忠诚人民的诗歌,却不知他早已是平西根据地富有才华的诗人。伸手掬起一束崖花,从绿叶和圣洁中我些许明白:青山依旧,烈土长已,这山地之花莫非承受天泽,具有了灵性?它一年一度在清明节前开放,不思迁移,是怀恋抗日将士为之洒下热血的这块疆土,还是抚慰青山掩埋的民族精魂?

    ⑾忍住迭起的心澜,我眺望高山,俯视四野,心胸豁然开朗。虽是早春气候,我感觉山地春光十分明媚。影绰绰,看那边一片松林,正有人忙,像是在干着什么事情。朋友告诉我,几日前曾有几位老将军来过,要在那儿修建一座烈士陵园……

    ⑿突然间,我觉得我开始读懂了崖花。这山间花木,其实就是一部涵盖万千的大书。从书里,任谁都可寻到描述自己、对照人生的章句。它生在高山,长在岩隙,虽百次枯荣,却不失对生养大地的眷恋,它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位置;它挽着大山的肩膀一起生长, 因而也具有大山一样坚实的身骨,脚步扎实、稳固。它有气节,不畏孤寂;穷不失节,达不奢逸,耐得生命之旅的寂寞……它是平凡的,也是崇高的!

    ⒀此时,在苍莽的山岭,我真想拍打山石如鼓,呼唤我的朋友:勇敢地到山地来吧,来看山地的崖花!我要告诉他们,这山间草木于你于我,都可以壮骨髓,调脾胃,驱浮欲,正阳刚!

    ⒁我还该告诉我的朋友,按山地土音,崖花的“崖”读作nié,而不读yá或ái。

    ⒂我记住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一首歌。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③我不能不去看它了。一回到村口,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④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⑤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着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

⑥小儿突然说:“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水一样的声音?这是我曾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⑦“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吧!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那嫩嫩的枝条上,绿绿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动开光辉了。“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我肯定地说。

⑨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选自《读者》2020.21 有删改)

【文章链接】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我们都看着那酒杯,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节选自贾平凹《月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