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深圳市龙城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韩青

    ①古人云:“时穷节乃见。”越是境况不佳时,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涵养。人生就是一个大考场,这样的考试随时都会降临在你的身上。古语说得好:“无度不丈夫。”因此,要想做天地间大丈夫,就必须拥有大器量。

    ②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凡事对号入座。一次,马其顿国王阿普拉于斯在街上走时,曾被人泼了一身水,看到的人都说,国王该惩罚那泼水人,而他却说:“是的。不过,他并没有把水泼在我身上,而是泼在他认为的那个人身上了。”有人曾告诉苏格拉底,有人诽谤他,而他却说:“他诽谤的不是我,因为他的那些东西在我身上丝毫都不存在。”如果对号入座,那么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情形:唇枪舌剑、大动干戈、针尖对麦芒,最后两败俱伤。所以,生活中,有一些火,不要往自己身上引,否则就会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

    ③想做到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说实话,有一些“号”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但你完全可以不在乎。《庄子》记载:一个人去拜访老子,这人见老子家里凌乱不堪,心中感到非常吃惊,于是高声骂了老子一顿,然后扬长而去,翌日,他又回来找老子道歉。而老子却说:“如果昨天你骂我是一匹马,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因此,一些人之所以生活安宁、闲适,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的是非、争斗少,而是他们懂得用宽容之心去化解。

    ④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空间小的心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的心像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也就是说,想着绝望、仇恨的和想着向往、宽容,其空间是不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思想、襟怀。

    ⑤若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一次,有人对释迦牟尼侮辱了一番,他没有立即回击,而是微笑着问道:“别人送你的东西,如果你拒收,那么这个东西应属于谁?”那人回答道:“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释迦牟尼接着说道:这就对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懂得去拒绝假、恶、丑,为真、善、美留足空间。可是,有些“丑”拒绝不得的时候,又该怎么做呢?周作人做官时,以前的一个学生穷得没办法,来找他帮忙谋个职位。他一次来时恰逢老师屋里有客,门房便挡了他的驾,他就惑老师在回避推托,于是就站在门口大骂,声音高得足以让屋里人听得清楚。没想到,过了三五天,那位学生就得了一个职位上任去了。有人问周作人,他这样待你,你反而的他,是何道理?周作人说:“能到别人门口骂人,如果不是他的境况确实不好,走投无路,他又怎么会轻易这样做?我想帮助他改善境况。”通过周作人的这一举动,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心灵宽阔的人,不仅懂得辨别美丑,更有能力对不美好的行为进行化解和疏导。

    ⑥可见,人生有大器量,才有大气象、大境界。大器量就是一座座的桥,使生活中那么多的沟壑都变成了坦途,使自己和别人都走得顺畅、开阔。

 (选自2012午第20期《处人与处世》)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至第⑤段依次从哪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3)、下面这段文字在本文哪一段最恰当?请具体阐述理由。

正如西德尼.史密斯所言:“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愤恨去实现目标,完全可能用宽恕去实现。”

(4)、文章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看待生活的视角

班 超

    事物看上去怎样,取决于你观看的方式,这个道理既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一幅广受欢迎的画作和一个饱满且有意义的人生,依靠的都是保持一种正确的视角。

    我的一幅风景画——《金门大桥》,描绘的是横卧于碧海白浪之上的美丽大桥优雅地弯向远方灯火辉煌的城市,这是一幅壮丽的图景。我能画好它,就是因为我保持了一种正确的视角。

    在美术中,视角是画家观看所画世界的镜头和角度,也帮助画家塑造画的真实、巧妙地改变世界,从而达到艺术家的创作目的。画家能强调、减少某些元素,甚至增加或者减掉一些,从而画出一个可信的美丽整体。

    生活中也是这样。视角是我们看待自己生活的方式,也能塑造我们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通过一个感恩和希望的视角看生活,那他的生活和想法肯定与悲苦和愤怒的角度看很不一样。我看待我自己的方式就是如此。如果我对自己保持一种平衡的角度——诚实地认识我的缺点和不足、真挚地感恩我的天赋和才能——这种平衡的角度将会塑造我的生活,让我的生活更平稳、踏实。

    视角是容易偏移的。当一个人工作太努力、期望过高或者日程表超负荷时,当缺乏睡眠、饮食不当、精神生活未能保持步调一致时„„在这些情况下,他的视角会倾斜、发生扭曲,致使他疏离真实的自己和生活里重要的事情。在这些时候,人们往往容易专注于次要的事情,为小事焦急,把自己的沮丧发泄到别人身上......

    做什么可以恢复正确的视角?多年来,我收集了一些帮助自己在生活中保持正确视角的技巧。

    安静时间和独处是我的两个重要法宝。作为一名画家,我拥有很多的安静时间。当我工作时,我会在画架前一连坐几个小时,思考未来,想我爱的亲人、上帝的慈悲,考虑自己面对的挑战、他们的需要、我生活前进的方向。当思想一折一折地缓缓打开,静悄悄地、不知不觉间,在我活跃的头脑中,智慧和上帝的指导宛如轻轻飘落于繁忙街道的洁白雪花般翩然而至。因此,我尤为喜欢这些安静的沉思时刻。

    与安静时间同样重要的事情是,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参与、没有了解朋友和同行想法的机会,维持平衡的视角很难。所以,我阅读、寻找朋友谈话、与我的妻子南妮倾心交谈„„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技巧,是把目光放长远。我努力从自己的生活后退一步,以此获得更好的构建未来的视野,并确定什么只是暂时的、什么才是永恒。

    正确视角的实质,便是塑造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上帝送给我们每个人一件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珍贵礼物——生命,我们应该懂得感恩;生活交给我们每个人一方洁净的画布,我们都可以创作出一幅含蓄丰富、气象非凡的油画。现在,你正在描画自己生命的杰作。请运用正确的视角,大胆、细心地去画吧,它会充满欢乐、宁静、祥和!

阅读《漫话对联》,完成下列各题。

漫话对联

金虎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     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     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  A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  B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 C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  D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E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⑦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⑧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外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⑨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八岁,一个人去旅行(节选)

吴念真

       她一直看着我,凹瘪的嘴一直不停地嚼着什么,让我有点不自在、有点害怕起来。于是,我只好转身跪到椅子上,面对车窗假装看风景。可是火车一下子开进了三貂岭和牡丹之间那段超长的隧道,风景不见了,窗户上又反射出那个老婆婆的身影。也许是因为车厢里白白冷冷的灯光,她的脸显得有点吓人。在轰隆的车声中,我忽然听见她出声说:“囝仔!”

       我回过头去,看见她正向我招手。

       刹那间,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婆婆好像察觉我的犹豫,伸手从空空的菜篓子底捡起两三个小小的、有点熟过了的芭乐说:“来,这给你吃!”

       我只好慢慢走了过去,低着头,慢慢地接过芭乐。

       不过,就在那一瞬间,我却再也不怕了,因为她身上有着跟祖母一样的味道,那是擦在头发上的苦茶油的幽香。

       她把我拉到她身旁坐下,一边说:“这没人要的,你吃。”

       一直到我咬下第一口芭乐之后,她才问我:“你一个人要去哪?”

       我说宜兰。

       她似乎一点也不惊奇,笑着说:“这样,阿嬷就有伴了!阿嬷要到罗东,你下车的时候刚好可以叫我一声。”然后,好像很放心似的,把手上吃剩的半个芭乐放进口袋里,又交代我一声:“要记得叫阿嬷哦!”随即便轻轻地、舒服地靠向椅子,闭起眼睛睡了。

       我有任务在身当然不敢睡,其实,也睡不着。因为我的心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期待。

       我知道过了三貂岭的隧道,另一个更长的隧道就在石城附近。每当火车穿过这个隧道,天地彷佛就开阔明亮起来,无边的海洋会一下子蹦了出来,出现在车窗外,于是我将会看到湛蓝、起伏不停的海,看到船,看到远远的一个小岛,看到缓缓扇动着翅膀慢慢掠过海面的鸟群……对一个山上的孩子来说,这是一幅令人期待的风景,一个始终眷恋的记忆,绝对没有放弃的理由。

       那天,我便跪在座椅上,一口一口慢慢嚼着芭乐,一个人同时拥有好几扇毫无阻挡的车窗,满足而感动地重温那样的经验,要多久就多久,没有人会叫我下来坐好。阳光很强、很热、而且刺眼,但我一直面对车窗,拼命装载眼前的风景,开心地想唱乱七八糟的歌。

       忽然,我感觉好像有人慢慢靠近我,最后甚至整个人都重重地倒在我跪着的腿上。低头一看,是老婆婆!她歪倒在椅子上,头靠着我的腿,而全身却正滑向地面。我想拉住她的手臂,想把她往椅子上拖,可是拖不上来。她灰白夹杂的头发下的脸青白青白的,像夏天晚上常闯进屋子里的一种大蛾,连嘴唇也一样。

       我忽然想到:她会不会死掉了?因为她的脸几乎是冰的。我想叫她,可是,却不知道怎么称呼她,就在这同时,我已经听见自己的声音叫着:阿嬷!阿嬷!

       阿嬷没有反应,我用力摇晃她,她还是一动也不动,我急得想哭,忽然又想到村子里矿坑出事的时候,总会有人喊:救人喔!救人喔!然后全村人立刻像被水浇到的蚂蚁群一样冲过来的情形。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有些胆怯地喊道:“救人!救人喔!”

       这一叫,有用了。一堆人全过来了,一边问说:“怎样啦?怎样啦?”

       我说:“阿嬷好像死掉了!”

       众人一阵大乱,我被挤到一旁去,听到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在流冷汗呢,可能中暑了!没见过她呢,谁认识啊?这么老了,还带孙子出来做生意!”我真想跟他们说:我不是,我不是她的孙子!可是一点机会也没有。

       有人在帮阿嬷抓痧,用力捏着她的肩膀和背脊。她始终闭着眼睛,被人家翻来翻去,像布袋戏偶一样,我忍不住哭了出来,只是背过身去,不敢出声。

       人声依然嘈杂,有人说:“喂,谁有万金油还是白花油?”

       我毫不迟疑地说:“我有!”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万金油,递给从人群里伸出来的一只手。

       这时,有人发现我在流泪吧,有一个女人说:“不要哭,不要哭,阿嬷没事,傻囝仔!”她拉我到阿嬷面前。阿嬷眼睛睁开了,有人正用我的万金油在帮她擦额头和太阳穴。那女人跟她说:“阿婆,还好你带孙子出来,不然,你昏死到苏澳还没人知道!孙子这么聪明、孝顺,你很有福气呢!”

       我又急着想跟他们说:我不是她的孙子……但还是没有机会,因为我看到阿嬷一边笑着频频点头,一边眼泪却从她眼角流了下来。

       “阿嬷要照顾好哦!回去跟你爸爸妈妈说,阿嬷这么老了,不要让她挑太重、跑太远,记得哦!”人们叮咛着,我和阿嬷一样,流着泪,频频点头,静静地看着他们慢慢散去。

       在火车规律的摇摆和“喀答喀答”声中,海,看不见了。

       我知道,下一站就是宜兰。

       阿嬷没说话,一只手里捏着什么,另一只手把我的手拉过去。

       我感觉到她塞给我好几个铜板。

       “我不要,我妈妈说不能乱拿别人给的钱!”

       “你真傻呢,妈妈问你,你就说是阿嬷给你的,阿嬷不是别人啊!”

       后来,我拿了阿嬷的钱。一直捏在手里,一直到下车。然后,我站在月台上,看着火车关上了门,离去。最后一眼的阿嬷是笑着的。

       当我走出火车站,向附近的姨婆家走去,一边把手上的铜板放进口袋的时候,才发现,我忘了把爸爸给我的万金油拿回来了!当姨婆惊讶地看到我一个人出现在她家门口,大呼小叫地骂起爸爸的时候,我还在想那半盒万金油的事。

       想,它现在会在哪里呢?

       回程的火车上虽然没有万金油,我还是没打瞌睡。

       最后,当我背着雨伞和姨婆送的五斤青蒜回到已经昏暗的村子,远远地看到在路口不知道已经等候多久的祖母的身影时,忽然发现,她的脸,怎么变成了火车上那个阿嬷的脸?

       怎么会?

       我很急地跑向她,并且大声地叫着:“阿嬷!阿嬷!……”

﹣﹣选自《读者》2012年第6期

     【注释】①阿嬷(mó):对老年妇女的称呼。②囝(jiǎn)仔:指小孩或孩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骑自行车翻山越河

舒飞廉

    ①三十年前,我父母用开菜园换来的钱,买了第一辆永久牌黑色二八式自行车。父亲很快就学会了骑车,总挂两只菜篮子在后座两边去赶集。

    ②我们常顺着大路练习骑车。田野中间的大路用沙土夯成,两边向路中央爬出绊根草,夏天的暴雨,会在路边上咬出大小坑,但在坑与坑之间,会有一条曲折如蛇的“路中路”,打足气的轮胎啃啮路面,沙沙响,像小牛吮奶,蚕吃叶,蛇蜕皮。更妙的,是在田野间猪小肠一般的小路上骑行,小路油光水滑,没有水凼,可以顺风骑得飞快,南风吹在麦巷里,吹在湿汗淋淋的背脊与头发上。青蛙蚱蜢固然是吓得慌不择路,狗之前总是不很耐烦地跑在我们前头,现在看着自行车上的小主人,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③父亲觉得我可以上路与他一起去卖菜了。那一年我们在菜园里种了很多土豆,如果不及时卖掉,它们就会毫不客气地长出紫芽。我和父亲闻鸡起床,将土豆挂在车后座上,父亲用的是从邻居大伯那里借来的飞鸽自行车。两袋土豆加起来一百多斤,并不比人轻。土豆两角钱一斤,驮到涂家河集卖完,可赚二十元钱,这在当时并不是小数字,所以我带着它们骑行在小澴(huán)河堤的杉树林巷里的时候,觉得一颗一颗土豆,比天上的星辰还要金贵。星光照夜路,并不够用,打手电筒骑车,也不可能。父亲熟门熟路,他知道十里八乡的每一道沟,每一道坎。我在后面紧紧跟着,可我毕竟是一个骑车卖菜的生手啊!终于有一次,我骑车冲出堤面,一头栽到了漆黑的杉树林里。如果不是一棵好心的杉树果断将我拦住,我会飞跌进星光下的小澴河,趁势将两袋土豆洗得干干净净吧。电光石火间,车卡在树干丛中,我的身体由龙头前面翻滚下来,落在地面。杉树的针叶将脸面与手臂刮得生疼。父亲将车慢慢地往地上一摊,反身跑下堤,慢慢地将我由地上拉起来,一边捏遍我的身子,一边问我疼不疼。看见我没事,他拍了拍我身上的尘土,扶起车子又出发了。

    ④第二年我考上了城里的中学。父亲给我买了一件新衬衣,还将自行车送给我,不是舍不得买新车,他是觉得旧车没人偷。星期六的晚上,下了课,我常常一个人骑自行车,沿着澴河大堤回家。笔直的河堤,堤下是垂柳、水杉与白杨,黄昏渐阑,澴河清碧如带,世界开阔明净。二十里路,一个多小时,汗流浃背回到家,吃母亲留好的夜饭,在破旧的木床上小睡几个钟头,天不亮,又起床骑车回去赶周日早上的功课。十四五岁少年的精力,大闹天宫都够用,不是吗?

    ⑤有一次,我骑出城。归心如箭,自然也是车行如箭,听任蚊蚋阵阵扑打在脸上。离城已远,脚下失力,咯噔一响,我心说不好,果然是链条断掉了。如是是现在,我更愿意推着自行车,在月色朦胧的秋夜,走在杨柳风里,一步一步地走回故乡,是的,我愿意。可是三十年前,恨不得长出翅膀的我……我沮丧地推着车,失瑰落魄,汗水流入眼里,稻芒一般刺疼。堤外各个枫杨掩映的村庄,晚炊的烟气已经消散,油灯一盏盏灭掉。天上,月亮一会爬进云里,一会又漏出惨淡的光辉,大地模糊一片。我鼓足勇气将车推下堤坡,敲开了一户还留着灯的人家。我印象中,那个取来钉锤、老虎钳与扳手,蹲在堂屋外面帮我接链条的大叔,长脸膛,短头发。我举着他家的柴油灯,照着他敲敲打打。其实我自己也会,他坚持要帮我接。接好链条后我道谢,急急忙忙往家赶,还是晚了,母亲已经打着手电筒等在村口。

⑥我到远方的城市读书工作结婚后,乘公汽,坐地铁,自己开车,整日奔走;忙孩子,忙事业,忙生活,马不停蹄。故乡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三十年前的光阴也沉睡在脑海深处。只是在周末,我会骑着儿子的那辆公爵自行车去沙湖公园逛逛。那时候就会想起那一辆黑色永久车,人生中的第一辆车,想起我养过的牛、猪、鸡,它们现在在哪里?我曾凭借着它们生活在家乡。

    ⑦翻山越河的少年时代,我特别不能忘记澴河堤下的那盏油灯。海子诗里讲,“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我就是被油灯祝福过的那个陌生人?妻子是我的高中同学,婚后我曾随她回她老家,那天我惊讶地发现,澴河堤下有个枫杨掩映的村庄,赫然就是许多年前的惶惶秋夜,我决心下堤修车的那个村子……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____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探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批注:引用古诗,用枇杷树的成长来表现老祝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

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批把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微信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微信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令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A乌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枝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技巧,就没有他不会的。

批注A:(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①____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

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B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期待开出了希望之花。

批注B:(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②____

返回首页

试题篮